张军+李海翔+魏彩春+游少鸿
摘 要 校际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对于地方高校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地方高校间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存在的四个问题,即精品课程数量不足、地区间差异明显、信息管理平台缺乏和激励机制不足。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四个方面建议:加强精品课程建设、逐步扩大共享深度和范围、建立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和强化项目激励机制。
关键词 地方高校 优质课程资源 共享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Thoughts and Suggestions on Local University
Quality Courses Resource Sharing
ZHANG Jun, LI Haixiang, WEI Caichun, YOU Shaohong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ilin, Guangxi 541004)
Abstract Inter-quality curriculum resource sharing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Currently, four issues among local universities quality curriculum resources sharing exist, namely the insufficient number of quality courses, regional differences are significant, the lack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platform inadequate mechanisms and incentives. In response to these problems, the author made recommendations in four areas: strengthen the curricular construction, and gradually expand the depth and scope of sharing, establish of a unifie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platform and strengthen project incentives.
Key words local college; quality course resources; sharing
截止到2012年4月,全国普通高校共计2138所,其中绝大部分为地方高校。在地方高校中,除少数属于教学科研型大学外,大部分为教学型大学。以笔者所在的广西为例,高等教育基础薄弱,74所高校中有19所普通本科高校,仅广西大学进入“211工程”建设序列。
对于教育部直属高校,强大的师资力量及优良的教学条件,保证其本科教学具有很高的水平。与之相比,地方高校的教学资源相对薄弱,无论是师资、教学条件还是教学管理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严重制约了其教育质量的提高。截止到2014年2月,共有258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5648门省级精品课程。其中,广西自治区共有16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65门省级精品课程。
与优质课程资源匮乏相对应,地方高校教学水平相对偏低。而且此类高校通常地处偏僻地带,难以与高水平大学开展良性的课程资源共享建设。因此,对地方高校而言,通过相互交流,共享校间的优质课程资源,对于提高其教学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课程共享的内容包括:教学视频公开、互修课程和互派学生。按照范围的大小,可将课程资源共享分为三类:高校内部的课程资源共享;二是区域内校际间的课程资源进行共享;三是国内或者国家间校际之间的课程资源共享。校内课程共享可有效改善学生的基础知识结构,但对于提高其专业知识的帮助有限。对于后者,通常需要通过校间相同或近似专业的课程共享来实现。
1 优质课程资源共享的意义
1.1 促进精品课程建设
作为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在高校教育质量提高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该工程要求不仅建设一批具有一流教学质量的精品课程,而且通过对精品课程资源的共享来提升精品课程的传播和价值最大化。与之对应的是,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也为精品课程的建设提供了动力。通过校际课程共享,使不同学校间的优质课程资源进行交流和融合,也为精品课程的建设提供了基础。
1.2 推动其它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在经济和社会活动日益国际化和全球化的今天,教育资源的快速传播和共享对于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与西方高校相比,我国的大学教学活动呈现更为封闭的状态,相对缺乏共享的教育理念和校园文化。但随着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成功实施和网络视频课程的开发,共享理念正在得到广泛的认可和实施。通过优质教学资源的公开,大量教学科研实力相对较弱的学校师生通过网络接触到最优质的教学资源,从而提高其教育质量。
1.3 促进教学质量整体提高
优质课程在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和教学管理方面均有较强的优势,代表了相关高校在此课程建设的最高水平。优质课程共享的实施,对优质课程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形成推动高校教学建设与改革的强大动力,促进了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优质课程共享起到了辐射作用, 促进其它学校充分利用优质的课程资源,提高课程建设水平,最终使参与共享的高校教学质量都能得到全面提高。①
2 地方高校间课程资源共享存在的问题
2.1 精品课程数目不足endprint
与重点大学相比,地方高校在精品课程上的劣势明显。以广西为例,19所本科高校仅有16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和165门省级精品课程,而北京大学一所高校就拥有11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北京大学精品课程所属学科分布均匀,大部分属于公选课和专业选修课,基本可满足学校内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而广西16门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大部分为专业必修课,课程受众专业窄,互补性差,仅靠学校内部和区域间的精品课程共享,难以满足不同专业学生对于优质课程的需求。
2.2 地区间差异明显
目前国内校际间课程资源共享开展较好的项目有两个:北京学院路地区高校教学共同体和上海市西南片高校联合办学。其中,学院路共同体项目由北京市教委支撑和组织,由21所高校组成。上海市西南片高校联合办学项目受上海市教委领导,由16所高校组成。作为我国高等教育资源最丰富的城市,北京和上海聚集了大量的重点大学和一大批有特色的地方高校,开展校际课程资源共享具有巨大的优势。在广大的西部地区,区域内高校间的课程资源共享则较为少见。
2.3 信息管理平台缺乏
虽然地方高校具有一定的课程共享意愿,但缺乏有效的沟通和联系平台。区域内的各高校按照原来的模式进行教学运作,即使存在某方面资源的欠缺,其解决思路也往往是从本校内部挖掘潜力,很少想到与其他高校共享。因此,尽管各校都有课程资源共享的意愿和要求,但又不知从哪里发布和获取信息。部分高校间,尽管可相互开展课程的互选,但缺乏统一的通知发布和选课及教学管理的平台,很大程度上阻碍内校际课程资源共享工作的开展。
2.4 激励机制不足
激励机制的不足表现在两个层面。在学校层面,地方高校间的整体水平差异较大,部分高校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实验教学平台,对区域内其他校外资源的需求较小,而有的高校教学基础薄弱,对校外的优质资源需要比较迫切。由于缺乏一定的激励机制,有优质资源的高校不愿意将自己的优势、特色课程资源拿出来共享,因为这种共享他们得不到任何好处。对于不发达地区,出于获得更多省级政府财政经费的目的,地方高校间还存在着普遍的竞争关系,这也严重制约了学校间开展课程资源共享的积极性。
由于财政资源相对缺乏,普通地方高校的教学人员和教学辅助人员数量较少。教师承担了大量的基础教学任务,对于某些教学科研型大学,教师还承担了部分科研任务。无论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动力,开发优质课程资源共享的激励不足。
3 促进地方高校间优质课程资源共享的对策
3.1 加强精品课程建设
通过强化校际精品课程和省级精品课程建设,地方高校可储备较高水平的课程资源,弥补其国家级精品课程不足的缺点。对于其原有的校级和省级精品课程,从教学团队、课件、教材、教学方法和教学硬件等方面进行更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并积极申报更高水平的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同时,扩大校级精品课程的范围,使优势和特色专业的主干课程均能进入精品课程建设,为更高水平的精品课程储备项目。对于地方高校间的优质课程资源共享,以省级和国家级精品课程为核心开展共享。在此基础上,共享范围逐步扩大到校级精品课程。
3.2 逐步扩大共享深度和范围
针对教育欠发达地区课程共享程度低的现实,可采用逐步扩大共享深度和范围的方式推进地方高校间的共享。从网络课程资源共享—互选课程—跨校辅修专业—师资互聘—图书资料和教学设施共享共享等方面,逐步深化共享内容。②相对而言,网络课程资源共享具有成本低和可操作性强的特点,适用于初期阶段的校际资源共享。随着精品课程增加和校际共享管理条件的成熟,可开展校际间互选课程及跨校辅修专业,随后可开展全面的师资互聘和教学设施共享,使优质资源的共享进入更全面和深入的阶段。对于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制定三学期的灵活学制,即2个常规学期加1个小学期。常规学期期间,以本校学习为主,而在小学期则集中进行校际交流,使学生可广泛学习区域内各高校的优质课程。
3.3 建立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
对课程资源共享所涉及的内容包括课程遴选、教师互聘、课程选择、课程教学和学分认可等方面,制定详细的管理文件进行指导。在开发优质课程资源和完善管理流程的基础上,建设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使各校均能进行共享课程相关信息的发布和交流。借助此系统,教务管理人员可以发布本校教学管理规定、选课通知、课程添加信息和课时安排,教师可进行学生名单下载、成绩录入打印、课程答疑,学生可进行课程通知查询。选课、缴费、课程提问和成绩查询等事项。
3.4 强化课程共享的激励机制
仅依靠学校间开展课程资源共享,动力将会不足,而且存在学校间难以协调的问题。因此,采用项目的方式,建立政府主导、高校参与的模式,以克服课程资源共享的前期阻力和惰性。③可通过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立项,项目负责单位牵头的方式,以单项的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共享为切入点,逐次推进各高校的优质课程资源进行共享。项目的资金来源以政府出资为主,学校配套为辅的途径来解决。单一项目运行成熟后,推广其经验,形成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建设的项目群。针对各校优势学科所开出的特色课程,对进行课程共享项目的教学团队给予适当奖励,提高其积极性。通过课程收费和项目奖励的方式,促使各校开出优势和特色课程资源,以解决地方高校校际间课程资源共享中最难解决的各校不愿提供优质课程资源的问题。
基金项目:201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广西高校优质课程资源共享研究与实践-以环境专业为例”(2012JGB147)
注释
① 施晓秋,薛伟.精品课程共享资源建设中的问题及其对策.中国高教研究,2005.1:90-91.
② 陈俊珂,刘晨飞.河南省高校课程资源共享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4):113-117.
③ 张晓骏.构建武汉地区高校优秀课程资源共享机制.知识经济,2008.6:147-14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