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泽锴 卢勇威
摘 要 针对广西民族地区农业和工业经济发展的特点,作为骨干院校建设的电气自动化专业存在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工学结合力度不够等问题。提出了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从一体化教学改革出发,完善工学交替、顶岗人才培养;引进技能竞赛培养机制,实施校企联合办学模式,回归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为实现民族地区工业反哺农业培养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技能人才。
关键词 民族地区 课程体系 培养模式 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Discussion and Research on Ethnic Regional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Backbone Personnel Training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Construction
——Take Guangx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Electrical Automation as an example
PAN Zekai, LU Yongwei
(Guangx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Nanning, Guangxi 530226)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and industr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Guangxi Ethnic Areas, institution building as the backbone of the presence of electrical automation professional training targeting is not accurate enough. The curriculum is not reasonable. It is inadequate combining learning with issues such as. Proposed an innovative training model, starting from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eaching reform and improve engineering alternately, corporate personnel training exercise; It is introduced skills competition training mechanism and is implemented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mode. Return to work to build process-oriented curriculum. Achieve the national industry nurturing agriculture cultivation area has a capacity for innov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ighly skilled personnel.
Key words ethnic areas; curriculum system; training mode; reform and innovation
广西地处祖国南疆,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少数民族人口约2000万人,约占总人口比重38.6%。广西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同时又是西部地区,属于我们教育的欠发达地区,存在教育投入经费少,公民平均受教育程度低,教育的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等诸多问题。教育规模总体上不适应人口规模的矛盾、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与城乡社会发展差别巨大的矛盾、教育经费短缺与快速发展教育要求的矛盾在我区表现十分突出,高职教育同时肩负扩大规模和提高质量的双重任务,民族地区的骨干高职院校更要以创新的思路、改革的勇气破解发展难题,才能在短时间内摆脱教育事业落后的局面,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而加快广西教育现代化建设势必加速该民族地区的教育改革发展。
以蔗糖生产、铝加工为代表的广西农业和工业经济在全区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实现农业和工业的自动化对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族地区建设,对广西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发展广西现代农业和工业,需要加大高新技术、先进生产设备及设施的引进,为工农业的自动化发展打好基础。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作为少数民族占极大比重的广西民族地区,各级企业不断引进国外先进设备、自动生产线,对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生需求越来越多。特别是随着广西泛北部湾经济圈的建设启动,将有一大批大型企业投产,需要大批电气自动控制技术应用型人才。同时现代大农业的发展趋势也需要一大批掌握现代农业技术专业技术人员,需要掌握先进生产设备安装调试、操作、检测、诊断维修技术的电气自动化专业高技能人才。各级企业想要在这充满生机的沃土上有所作为,必将把人才政策融入民族地区当作极其重要的任务,培养更多民族地区的电气自动化人才是发展的重点。
在高职教育中,民族地区的电气自动化专业建设应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中心,服务当地经济发展需求,尤其注重于广西农业和工业经济的发展;为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企业对工人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工人的团队精神、敬业精神、责任意识等尤其关注。①因此,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式必须适应企业的用人标准,兼顾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强调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有鉴于此,要求在培养中深入开展教学改革,从民族地区的学生特点出发,建立创新型教学模式;继续推行课程教学“讲、做、练”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继续完善工学交替、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校企联合办学、前厂后校和生产性实习的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入现场新技术和新工艺,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以培养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较强专业技能、具有一定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技能人才。
1 改革课程体系,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民族地区农业和工业紧密结合的特点,工业服务于当地农业的要求,本专业依托与广西农垦系统企业的良好合作关系和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在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训条件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原有课程体系,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开发与服务于一体教学模式。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结合广西农垦和明阳工业园区的建设情况,通过对该民族地区糖业、淀粉、剑麻等多家企业自动化生产流程进行实地考察,从行业标准和专业课程体系出发,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线,按照公共课、专业课、技能实训课三个层面设置课程,突出过程监控与形成性评价,倡导等级制考核,推动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改革;按国家级精品课程评选标准建设专业优质核心课程,编写工学结合特色教材,建设共享教学资源库。
在实际的人才培养过程中,针对岗位职业能力和素质的需求,缩短教学与岗位的要求,把理论课堂搬进实训现场,建设并完善一批专业教室,教学过程强调理论讲授与实训操作演示、练习等相结合,实现“讲、做、练”一体化教学。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按照岗位技能需要设置专业核心技能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参照职业资格标准设计教学内容,课程的考核评价要求学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职业岗位针对性,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②
通过对比原有的教学模式,存在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有些偏高、偏广,与实际服务的民族地区、企业要求不符,课程设置不尽合理等不足,学生动手能力较差,不能满足服务本地经济发展的需求。所以,在电气自动化专业中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教师积极实行启发式教学、项目教学、学、做、练一体化教学等。在专业核心技能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教学中,将课堂设在实训室,以实际工作岗位的典型项目为载体,按项目的实施过程开展教学,通过边教边学、边学边练、 学做合一的 “讲、 做、 练”一体化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训练。强调课堂讲授演示与实训实操相结合,强化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提高了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学质量。③
在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方面,强调多层面、多难度、多方式和多层标准,学生质量评价以能力水平为主要指标,重视综合素质与知识运用的考核。此外,与本地区企业专家合作,按照“教、学、做一体化”的要求,以实际设备为教学载体,开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改革及相应的考核方式改革。
2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完善工学交替、顶岗实习人才培养
近年来,通过不断挖掘和探索,在电气自动化专业实施工学交替、顶岗实习这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学校培养的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与本地区企业实际要求脱节,这就需要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不断提高和完善。本校有地处新兴的自治区级工业区——明阳工业园区区位优势,有利用我院与园区企业开展全方位的产学合作、工学结合,有利于电气自动化专业群搭建校企业合作平台,通过整合资源、项目合作、人才培训等,实行优势互补,而且通过深化教学改革,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推行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突出过程监控与形成性评价,倡导等级制考核,推动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改革;围绕学分制,建立灵活的工学交替学习机制,全面推行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充实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内容实质。④
2.1 “大平台+小模块”模式与弹性学制
配合学生在企业的工学结合教学改革,采用弹性学分制,允许学生在2-5年内修完学分后毕业的培养模式。为了解决毕业生“千人一面”的局面,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与爱好,在学生入学的前两年,按大的电类专业来培养,先学习专业的公共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学生在完成本专业必修的主干课程后,到进行企业顶岗实习。在第五个学期时,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及自己的就业意向,将各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进行重新组合,制定了专业模块课程选修方案,分为“计算机辅助设计”“单片机技术”“PLC和变频技术”“制冷技术”“现代通信”五个模块,由学生自行选择并修完整个模块的课程。通过实践证明,学生普遍反映良好,较好地实现了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与就业。
2.2 深入开展工学结合培养新模式探索
一是上午安排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上班,下午上课,晚上自习。增加开展工学交替的时间,从原来的暑假实习,改为安排三个月,再提高到六个月;二是提高工学交替的质量,通过订单培养的方式,切中本地企业用人要害,企业主动接受学生进入企业,提高工学结合的培养质量;三是进一步完善工学交替的考核评价方式,构建可灵活实施工学交替的培养方案,使工学交替成为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学生在企业中以产促学,以学促产。
工学交替、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了学生岗位职业技能的训练,促进了产学研结合、订单培养,大力推行的项目教学法、现场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实用教学方法,做优做精了电气自动化专业及其专业群。
3 实施校企联合办学,订单式培养人才
在广西这个民族地区,作为骨干院校建设的电气自动化专业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中心,服务于广西当地经济,依托多年与民族地区企业建立的良好合作关系,通过广西农垦系统的调研和企业的多次合作,多批学生到农垦系统企业进行了工学交替和顶岗实习活动,签订有产学研合作协议。随着我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增加,企业也期待能进一步加强合作,在平时的教学实践环节中引入企业工作相关的真实项目、岗位标准、企业文化特色等。加强校企合作,使学生能够达到企业所需人才的标准,用企业的标准来衡量学生的能力,实施校企联合办学,实施前厂后校和生产性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参与承接对外合作项目或技术开发、技术服务工作,使生产、学习有机结合,从而为企业选拔优秀、适用的人才。相辅相成合作培养的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热情,提高了实践动手的能力;同时也扩大各企业在学校的品牌影响力,得到符合企业发展所需人才,达到校企合作双赢的目的。
本专业还加强与与其他民族地区企业(包括广西农垦企业、乡镇中小企业、社区企业)等的联系,在具体的实施中,一是校企商定联合办学具体方案,并签订协议,从招生和培养上实行人才的订单式培养,企业人员参与到课程的制定与教学中,使毕业生获得就业对口的技能培训,紧跟生产需要,从而培养出有企业理念、切合企业实际的人才梯队。作为合作方的公司企业,则通过提供见习、实习场所,实行教学奖罚方案,接受定向就业等。整个教学计划的设计和执行,都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实行订单式对口培养,加强针对性和适应性。二是由校方提供厂房,企业把生产线移到校方的厂房,在减少企业成本的同时增加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和能力。三是学生在校内进行生产性的实习,学生工作安全提供了保障,可以更好的管理学生,为平时的教学实训提供了便利。
“以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为目的,依托“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宗旨,将职业素养教育渗透于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安全、环保、质量、服务等意识。
4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纽带,促进民族地区与其它地区的技能交流
职业技能竞赛有助于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职业技能竞赛就如一个风向标,竞赛中所体现的对选手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可以引导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教学中有效地利用竞赛机制,通过竞赛参与能够更好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竞赛项目中增强自信,同时锻炼他们承受竞赛压力和挑战的心理能力。⑤适当参与竞赛项目能够使学生更加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和学习任务,在竞赛的过程中最大程度地锻炼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为日后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做好演练。当学生意识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可以更快地完成竞赛任务,取得好的竞赛成绩,从而增加学生学习的效率,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当竞赛作业得到认可,就会进一步激励学生参与到下一次更难的任务中,这样达到提升学生能力的目的。
此外,与相关企业及职业技能鉴定主管部门的合作,竞赛内容、评分标准与职业技能考核对接,引入企业工作的真实项目、企业岗位标准,邀请企业人员担任评委和观摩活动等,实现校企合作办大赛、融入企业文化的特色。在竞赛中加强校企合作,使学生能够达到企业所需人才的标准,用企业的标准来衡量学生的能力。并且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的热情,积极开发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充分利用实验室的设备优势,全面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水平,技能教育必须面向所有学生,竞赛的选拔性和教育普及性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矛盾,应当正确的处理竞赛与教育之间存在的矛盾关系,使竞赛回归教学改革当中来。
5 总结
民族地区骨干院校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与需求需要不断地进行改革与创新,注重学生工作能力的培养,加强与地区企业合作,深入开展教学改革,建立创新型培养模式。找准专业与广西支柱企业、广西农业的结合点,为实现民族地区工业反哺农业培养出具有竞争力的高技能人才。
本文系2012年广西教育厅社会科学类重点课题“民族地区骨干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编号:2012JGZ170)成果之一
注释
① 王永红.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项目课程设计与实施案例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9(14):22-23.
②③刘玉宾,胡健.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与实施[J].中国成人教育,2009(9):103-104.
④⑤刘东菊,汤国明.职业技能大赛对教师职业影响力的研究[J].职教论坛,2011(1):5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