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课不容乐观

2014-08-05 00:06胡长贵
科教导刊 2014年21期
关键词:反思论语语文教学

胡长贵

摘 要 《〈论语〉选读》的教学实践流弊初现,学科本体发育不良,课堂教学举步维艰,教学主体消极被动,学习成效不尽如人意,教师必须多角度地反思和修正相关的教学行为,竭力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 《〈论语〉选读》 反思 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Analects Readings" Course is not Optimistic

HU Changgui

(Jinzhou Gongan No.2 Senior High School, Jingzhou, Hubei 434300)

Abstract "Analects Readings" in the early teaching practice abuses, discipline body dysplasia, classroom teaching is difficult, teaching subject is passive, learning effectiveness is not good, teachers must reflect and revise relevant teaching behavior from various angles, trying to improv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Key words "Analects Readings"; reflection; Chinese teaching

面对沉甸甸的《〈论语〉选读》,从源头上思考,反思学科本身,反思自己的教学现状,同时也反思学生对《论语》的真实想法与学习动机等,以期对今后的教学工作能有所指导和借鉴。

1 匮乏的教学资源

1.1 教学时间不足、教辅用书功能有限

语文每周5节课,要在限定的时间内教授完10篇课文(还另有5课让学生自读,不知有多少学生会凝神屏气地读过呢?),还要进行练习测试和作文教学绝非易事。而且每一课又包括若干几乎毫无联系的语段,加上教材又没有提供相应的言语环境和时代背景,这让教师很难拿捏,补充得多了教时不够,不补充又惟恐遗漏了什么。教师手头仅有的《教学用书》也难堪大用,除了提供一些大而无当的参考答案外,无非就是罗列了教材未选入的其他《论语》选段和一些意义相对寥廖的学术论文,这对等米下锅的一线教师而言基本没有什么价值。

1.2 配套的教学资源相对匮乏

如今要能在互联网上搜索到一份像样的有关《论语》的习题、试卷、教案、音像或课件简直是一件奢侈的事情,教师们所能看到的要么是人教版初中内容,要么是改头换面后的以教材重难点重新组合的所谓试卷,要么是相对于正常教学进度明显滞后的教学课件或教学设计,除了于丹还是于丹。而《常规训练》又大多是对教材内容的再次重复和再次强调,毫无新意。试想,教材编写部门如果不尽快建立一个相对稳定、雄厚的资源共享平台的话,那么堂而皇之地奢谈提高教学质量,特别是针对《论语》这样底蕴厚重的语言文化课程,岂不是件匪夷所思的事情。一个教师的精力与阅历毕竟有限,在很大程度上要借助学科本身力量的滋养与助动,否则很多问题将无法有效解决。

2 尴尬的教学现状

2.1 照本宣科不得已而为之

面对高深的《论语》,依语文老师的一般素养,课堂上所讲的无外乎是备课本上课前精心准备过的东西,课堂教学的沉闷、无奈与尴尬可想而知,能顺利地照本宣科就已经是很大的成功,更谈不上课外的拓展与引申了。

2.2 “文”与“言”难以取舍

笔者坚决反对过于详细的文言注解,因为这会最大限度地剥夺学生品味语言,联想想象,咬文嚼字的权利,导致学生思维退化,疏于表达,无形中会助长死记硬背的学风,可以说贻害无穷,这对提高文言文的独立阅读能力是极其不利的。况且苏教版《〈论语〉选读》中所提供的一些解释与翻译本身的确切性值得探讨。再说,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系统学习,如果仅仅会背诵《论语》里面的只言片语,或者断章取义地错误引用和夸夸其谈,而并没有切实地把先秦儒家的各种主张与观点化为自己的思想,那无疑是最大的失败与悲哀,这也似乎游离和背弃了语文教学的本质。

2.3 教学手段创新只是个口号

绝大多数教师只能使用最原始和最传统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至于偶尔制作或借鉴一些教学课件组织教学,或带领学生观看于丹的《论语心得》充其量也似乎不过是为了缓解沉闷的教学氛围而已。笔者曾经让学生观看过于丹的两期《论语心得》,结果大部分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原因是他们对教材里的内容根本都不熟悉不理解,更不要说在于丹教授左右逢源、引经据典下去探幽发微、举一反三了。教学手段的单一与陈旧也必定预示着教学质量的不佳,经过数次测试,学生连基本的词法句法都未掌握,更不要说恰如其分地进行翻译。

3 沉重的教后反思

经过半个学期的教学,绝大多数学生在应试的大环境下也能“子曰诗云”地随口吟诵出《论语》中的只言片语,但至于他们是否已经把《论语》和孔子学说之于人格的培植、精神的塑造、修齐治平的倡导、中庸和谐的处世原则以及诗意的生存态度转化为自己一生的价值追求,这恐怕没有哪位教师敢完全肯定。那么经过一个短暂时期的教学,学生心目中的《论语》究竟是怎样一部经典?学生内心里的孔子又是怎样一个人?学生到底喜不喜欢这门功课呢?经过最近的一次随机与问卷调查,结果让人深思:

表1

表2

由表2我们发现,有将近七成的学生不喜欢孔子和《论语》,原因是他们认为这些东西距离自己的生活比较遥远,而且很古板落伍,严重脱离时代,远比不上当红明星对他们的吸引力。而喜欢者则大多是在实际利益的驱动下所作出的勉强选择;至于学习价值和学习收获,学生普遍反映不是很大,因为学生反映说书中很多生涩的文字表述以及让人敬而远之的“陈腐观点”与繁文缛节缺乏亲和力与感染力;况且孔子是一个没落的奴隶主阶级,他的所作所为“背谬”于历史潮流,终其一生也没有在安邦定国上做出什么杰出贡献。

反观这一切,我不禁怅然若失,究竟我们是在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万世师表的孔夫子颠沛流离、筚路蓝缕所苦心营造的儒学基业竟遭到如此的亵渎和非礼,是历史的调侃还是时代的轻薄,是文化的媚俗还是道德的沦落?

静下心来认真思考,我发现有很多问题是远比具体的教与学更加重要的,这些问题不仅仅是针对于《〈论语〉选读》这门功课,也同样适用于所有语文教学:

首先,语文学科的学科体系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没有相对科学、稳健的学科体系作支撑,那么将不可避免地导致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和教学设计的随意与无序。现如今,语文教改园地歌舞升平、莺歌燕舞,各种新颖时髦的新方式、新手段、新主张层出不穷,往往是你方唱罢我登场,搞得广大教师眼红耳热、跃跃欲试,但经过一番模仿与尝试,大多数人最终发现强扭的瓜不甜,很多时候我们仍然还是在自己一贯信赖并坚守的教学风格、教学习惯与固有的知识体系内做匀速惯性运动,这些时兴的教学理念到底有多少普世价值谁也不敢妄言。我不禁想问,现在的语文教学到底怎么了?到底怎样的课才是真正高效的、挟裹着学科特质的语文课?其次,对于语文学科的本质问题,一直都是见仁见智,这让广大教师无所适从。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到底是什么,功利性的教育与精神灵魂的培植到底哪一个应得到首肯;再次,高考之于新课程的评价体系还未完全定型与理顺,这使得日常的教学工作只能“戴着镣铐跳舞”。新课程的方向与精神绝对是正确的,但问题是高考制度不买帐,这也难怪学生对《〈论语〉选读》课心存芥蒂;最后,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舆论导向和价值取舍在很大程度上也对课堂教学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如果我们不经常去认真反思这些问题,那么语文教学的方向与前景将不容乐观。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作为新课程的首轮实践者,我们不可能因噎废食、裹足不前,尽管问题层出不穷,但我们理应殚精竭虑,迎难而上,为这一理念科学、意义深远的教育革命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与切实行动。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2003.7.

[2] 杨泉良.教科书的开放性与教科书价值的重新认定.语文教学通讯,2008(1).

猜你喜欢
反思论语语文教学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如何读懂《论语》?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论语·为政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