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月静
摘 要 思维是数学的灵魂,如何让学生的思维真正跳起来,快乐地学数学,这应该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思维优化的培养,直观性与思维灵活性的取舍,思维的数学化与生活化相融合,才能让数学成为孩子思维的体操。
关键词 数学 思维 小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Jump Thinking and Learning Math Happily
GAO Yuejing
(Leqing Xianxi NOo.2 Primary School Zhuoyu Campus, Leqing, Zhejiang 325616)
Abstract Thinking is the soul of mathematics, how to make students' thinking really jump up, happy to learn mathematics, which should run through the whole process of teaching. Thinking optimized cultivation, intuitive choice and flexibility of thinking, mathematical thinking and life of integration, in order to allow the children to become mathematical thinking gymnastics.
Key words mathematics; thinking; primary education
思维是花,它逐渐地积累生命的汁液,只要我们用这种汁液浇灌他们的根,让它受到阳光的直射,它的花朵就会绽放。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要以知识为载体,把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贯穿在教学的始终,功夫要下在课内,立足于课堂,灵活地把它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中,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作为年轻教师的我,以前教学的时候,觉得上低年级的课应该是越热闹越好,其实不然。相当多的操作活动只注重生动活泼的“形式”,追求课堂气氛的“热闹”,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真正的发展。那么,如何让学生的思维“跳”起来?让学生快乐地学数学呢?
1 激活思维,促进思考
思维能力是智能活动的核心,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它是人特有的认识活动。所以激活学生的思维能促进学生的思考,是使学生“跳”起来的第一要素。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以首先着眼于“三个联系”,即联系旧知识、联系已有的生活体验、联系热点设计思考题以激活孩子们的思维。
如在一次找规律教学中,我设计了以猜一猜盒子里下一个球是什么颜色的情境导入,出示盒子(把有规律的一串球放在盒子中,)然后一点一点地拉出来,让学生继续猜,学生一开始是乱猜,到后来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初步感知规律的存在,很快就能猜出下一个。再出示一条规律的花环让学生猜,最后出示一条没有规律的纸条。这时提出质疑,为什么第一条和第二条这么容易就猜出来了,第三条都猜不准呢?这时学生的思维就得到了碰撞,就能很快想出前面两条是有规律的,第三条是没有规律的。
2 引导思维,有序思考
教学时,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如低段由于年龄小、数学思维能力空白和数学知识结构独特等特征,因此,要引导学生有序地思考。
例如:在教学此类题型时,你能用3、6、8三张数字卡片摆出哪些两位数?学生拿到这道题目时,思维是无序的,不能一个不漏地写出所有的两位数。这时就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怎样才能一个不漏地写出所有两位数?我们可以先把数位表写下来,先把一个数固定在十位上,比如先把3固定在十位上,这时个位上可以分别放6和8,就组成了36和38,接着引导学生从左往右,这时可以把哪个数固定在十位上了(6),分别可以组成63、68,最后还可以把谁固定在十位上?(8)从而组成了83和86。通过这样的有序引导,学生的思维马上“跳”起来,能想到还可以先固定个位上的数,数学思想方法得到了迁移。当学到二年级的“租车”问题时,学生就能进行有序的思考,有序地写出每一种租车方案,从中选择最合适的。
3 质疑思维,巧提问题
学生提出质疑问题的过程就是其思考的过程,往往他们思考问题是单一的,需要教师在关键时刻把学生的思维向更高层次引导。要使学生学会提问题,教师的指导必不可少,还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教师还要教给学生质疑问题的方法。
一是引导学生在观察中质疑。如:“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而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呢”,“屋顶为什么是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可以吗?”数学知识是和我们生活紧密联系的,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并提出问题。二是学生能针对教师设计的问题质疑。教师要引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质疑的质量,引导学生针对问题提几个“是什么”、“怎么样”和“为什么”,“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数学信息里面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看谁提的想的跟别人不一样?”“看谁的问题是大家最感兴趣的”,这样日积月累学生就会由敢提问题变为会提问题了。
4 训练思维,巧解题目
思维与解题过程是密切联系着的,恰到好处的训练不仅能巩固知识,形成技能,而且能启发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克服学生思维的局限性。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精心巧设有指导性的课堂练习,是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训练中,教师要选择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的题型让学生的思维“跳”起来。
例如:在复习了长方形的面积和周长的时候,就可以设计如下题目:要求利用墙的一边,用40米长的篱笆围成一个长方形,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这一道是答案不唯一的开放题,要求学生针对同一条件,联想多种结论,改变思维的角度,要考虑到长和宽的特殊性,以及长和宽不同取法就有不同结论。多训练这类题,给学生以最大的思维空间,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探索数量间的关系,并能从不同的解法中找出最简洁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5 发展思维,注重内化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思维“内化”过程。
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将学生分成五小组(每组分别有10盆~14盆花),按每组5盆花摆在桌子上,学生动手操作并汇报。
生1:我们的小组有10盆花,每组摆5盆,能摆2组。
生2:我们的小组有13盆花,每组摆5盆,能摆2组,还剩3盆。
教师让摆11盆花,12盆花,14盆花的同学汇报。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会发现不同的教法会带来不同的教学效果。
方法一:面对算式提问:“观察算式,余数与除数大小有什么关系?”生:“余数都比除数小。”
方法二:在学生操作后问:“剩余的1盆花/2盆花/3盆花/4盆花为什么不再摆一组呢?”(学生发现剩余的花盆数都小于5。)“会不会剩5盆花呢?”(引起学生对余数大小与除数的关系作理性思考)
在上例中,学生的操作是同样的,区别在于操作后是否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领悟算理、启迪思维。方法一 ——学生动手操作与领悟算理之间脱节,学生思维也未得到发展;方法二——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把操作中积累的经验迁移到算式中,促使学生把直观的、外在的操作活动向内在的思维活动转化,学生的思维经历了由感性到理性的提升过程。
总之,教学就是教给学生能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的能力,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思维活动。虽然学生年龄小,经验少,具体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但他们敢于发现,敢于创新,敢说,敢做……其实他们的思维发展空间无限,潜力无限。如果你认真倾听他们的每一句话,细心观察他们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你就会欣喜地发现他们所蕴涵的无限魅力。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 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