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臻
[摘要]开展企业社会责任活动的影响因素研究一直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基于计划行为理论,从企业高层管理者视角,构建了
企业社会责任行动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的假设模型,并且,利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了拟合检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
企业社会责任行动的开展与其高管的行为意图、态度、对该行动的主观规范和行为控制感知等因素密切相关。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CSR);企业高管;影响因素;计划行为理论(TPB)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4)04—0048—04
一、问题的提出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近年来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履行一定的社会责任可以作为企业一项长期投资回报行为(Luo,Bhattacharva.2006),还能对企业品牌建设起到积极效应,满足社会和公众的期待和要求。对于企业开展社会责任活动的动因,即何种因素会导致企业实施社会责任行为(Rowley&Berman,2000),学者们给予了不同的解释:一些学者认为企业外部社会制度、经济环境、法律体系、市场机制等因素会影响到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水平(williams,Conley,2005;田虹,2004);另一些研究认为企业实施CSR还受到企业内部因素的影响(c.Gonzalez,V.Martinea,2004;Economist,2005),例如企业所在的行业属性、企业规模和所有制形式等(李立清,2006;K.udayasankar,2008);也有学者通过对企业内外部的多层次角度来分析CsR的影响因素(Swanson,1995;郑海东.2007)。但是,无论哪一种主张,企业高层管理者对企业社会责任行动的显著影响已得到研究证实(Ramus.200l:Rashid&Ibrahim,2002)。
然而,在企业高层管理者的态度、行为对所在企业社会责任行动的实施行为影响过程研究方面,目前的成果还比较有限。以往研究表明,在个体对待某行为的态度,以及作出具体行动的关系研究方面,计划行为理论有很强的解释力,并被应用到许多个体的社会行为的解释中(Conner&Annitage.2001)。研究者也曾经借助于上述理论逻辑框架,研究分析了企业管理者个体在对待组织行动方面的态度和具体行动参与之间的关系。
基于此,我们运用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受到广泛运用的规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ing Behavior,简称"TPB"trtg (Ajzen,1988,1991),来分析一个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对CSR行动决策实施行为过程可能受到哪些因素影响,作用的程度、范围和过程又如何,这些研究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企业社会责任的行为动因。
二、文献回顾
(一)企业社会责任行动与高层管理者
由于企业高层管理者(简称:企业高管)在企业中所处的特殊地位,以及所赋予的对企业资源分配、行动决策等的权利,因此他们对于企业的行动及结果会产生重要影响。早期对于企业是否应该承担社会责任的讨论,也是由个体层面,即“商人应该为社会承担责任”而开始的(Bowen,1953)。从企业行动的决策实施过程来看,是否决定实施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可以被看作是在企业内部的一种决策实施过程,企业高层管理者对于这项企业行为的实施及行动的有效性负有重要的责任(Maclagan,1998),他们对于企业社会责任选择的意图及动机决断,将直接对企业的社会责任(或者不责任)行为产生作用。
一般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涉及到经济、法律、伦理和慈善责任等四个领域的行动(Carroll,1979 2003;Maignan,2001)。和其他三类责任行动相比,慈善责任与企业经济活动联系最少。对于企业来说,也是最轻的一种社会责任,它是纯自愿性的企业行为。对于制定有关这种行为的政策选择和决策行动方面,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将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Buchholtz eta1.,1999),他们将根据自己的判断来自主决定企业慈善责任行动是否开展以及实施程度如何(Galaskiewicz,1997)。为了能够更好地研究企业高管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决策行为,本文将主要研究前者对于企业慈善责任行动的决策行动过程。
(二)计划行为理论
Fishbein&Aizen(1980)提出理性行动理论(theory 0f tea-soned action,TRA),主要是用来预测个人的行为,认为个体的行为意图比信念、态度及感觉等因素更容易影响其实际行动。为了进一步预测行为的能力,Ajzen&Fishbein(1985,1989)以理性行动理论为架构加以修正并提出计划行为理论(TPB)。
计划行为理论的研究框架见图l:其中行为态度(AB)是个体对执行某特定行为喜爱或不喜爱程度的评估,个体对该行为的信念强度(b),和对该行为结果的评估(e)共同决定了其对该行为的态度(AB ∝Σbiei)。
主观规范(SN)是指个体在决策是否执行某特定行为时感知到的某种压力,它受到个体预期到重要他人或團体对其是否应该执行某特定行为的期望(n),以及个体顺从重要他人或团体对其所抱期望意向(m)的共同作用(SN ∝Σnjmj)。
行为控制感知(PBC)指个体感知到执行某特定行为容易或困难的程度,它受到控制信念(c)和知觉强度(p)的共同影响(PBC ∝Σcipi),前者指个体知觉到的可能促进和阻碍执行行为的影响因素,后者是个体知觉到这些因素对自身行为产生的影响程度(段文婷,江光荣,2008)。
三、研究模型及假设
(一)高管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意图和实际行动
Fishbein&Ajzen(1975)认为一旦实施某种行为的机会出现,实施这种行为的意图就会对行为的发生产生影响,它可以被看成是一种驱动变量,反映了个人在多大程度上愿意去实施某种行为。因此,如果行为意图可以被准确测量,那么它将成为对个体行为最具影响力的预测因素(Aizen,1991)。Sheppard et al.(1988)通过对87项研究数据的分析,认为行为意图和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其他许多学者的研究得到了类似的结论(Aizen,Driver,1992)。在此我们关注的是企业高管对于实施CSR行动的意图,以及他们做出CSR决策行为之间的关系,并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假设1。
假设1:高管对CSR实施的行为意图对高管实施CSR的行动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二)高管对待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态度
以前的研究倾向认为,态度会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行为方式。Baron(1988)提出了态度的ABC模型,认为态度反映的只是行为的意图心理倾向。用意图作为态度与行为的中介变量,将态度这个心理趋向变量作为形成意图的影响因素。态度被认为是计划行为理论的关键构成要素,决定个体行为意图的重要因素(Blackwell et al.2001),它们之间的关系已经得到了大量的实证研究的支持。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我们的研究,提出假设2。
假设
2:高管对于CSR行动的态度对高管实施CSR行为意图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三)高管对待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主观规范
在TPB中,主观规范(SN)是指个人对于是否采取某项行为所感知到的社会压力。这些个人感知到的压力来自其周围的重要参照个人或群体,包括家属、朋友、主管、同事等对其行为的期望。已有大量的研究表明,在主观规范和个体行为意图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Karahanna et al.1999)。尽管公司高管作出CSR行动的选择行为属于一种企业内部的工作行为决策过程,但是他们周围重要参照群体的态度意见,仍可能对他们的决策行为产生一定影响。基于以上认识,提出假设3。
假设3:高管对于CSR行动的主观规范对高管实施CSR行为意图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四)高管对待企业社会责任的行为控制感知
高管对CSR的行为控制感知表示他们对于实施CSR行动容易度的信念,这种信念来自于他们个人过去的经验以及对阻碍的预期。个人认为自己所掌握的资源与机会愈多、所预期的阻碍愈少,对CSR的行为控制感知就愈强。基于这样的认识,提出假设4。
假设4:高管对于CSR行动的行为控制感知对高管实施CSR行为意图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此外,准确的行为控制感知反映了个人实际控制条件的状况。因此,它可作为实际控制条件的替代测量指标,来直接预测行为发生的可能性,预测的准确性依赖于个人的行为控制感知的真实程度。基于此,我们提出假设5。
假设5:高管对于CSR行动的行为控制感知对高管实施CSR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此外,根据Ajzerl(1991)计划行为理论的观点,人对特定行为的态度与主观规范以及行为控制感知三个变量之间是相互正向影响的(劳可夫,吴佳,2013)。同理,作为企业边界管理者(boundary spanner)的企业高层管理者,将不可避免地受到他们个人网络内规范的直接影响,这些规范将指导他们采取何种具体行动来适应组织所处环境内的规范和要求,也可以通过高层管理者来影响到企业的行为(Liang et al.,2007)。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6:高管对于CSR行动的态度与其对CSR的主观规范正向相互影响。
假设7:高管对于CSR的主观规范与其对CSR决策行为控制感知正向相互影响。
假设8:高管对于CSR行动的态度与其对CSR的行为控制感知正向相互影响。
四、研究设计
(一)量表工具
本文的实证研究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获得数据,就其可操作性,以及获得信息的便利性而言,问卷调查法仍然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测量工具。在进行问卷调查前,本文拟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提出有关研究变量,形成变量的测量表。
(二)研究方法
本文将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方法,使用Spss15.0、Amose15.0和Smartpls2.0等多种统计软件,对测量模型和结构模型进行数据处理,以验证假设的有效性。
(三)研究样本
问卷的发放主要在江浙沪等长三角地区进行。一共发放250份问卷,有效问卷156份,有效回收率62.4%。发放时间为当年6月份至9月份。通过对早晚期样本中部分主要的关键研究变量的均值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所检验的变量均值均未发生显著性差异,说明调研过程响应偏差较小。
五、数据分析和结果
(一)探索性因子分析
首先抽取一半有效样本(79份),运用SPSSl5.0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进行检验样本KMO值为0.776;Bartlett球体检验的X2值为1799.881(自由度为406),显著度(P<001)达到非常显著水平,表明研究样本符合进行因子分析要求。其次采用了最大方差法正交旋转,萃取特征值大于1的条件进行因子提取,结果测量题项最终保留了17个题项,得到了清晰的5个因子结构,5因子累计解释变异差达77%左右。
(二)验证性因子分析
验证性因子分析按照一定的原则对初始理论模型进行修正,得到一个既有拟合观测数据,又有理论解释力的修正理论模型。同时,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时,要求使用不同的样本。根据这一要求,本研究使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所余下的样本,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使用分析软件AMOS15.0,检验测量模型的拟合程度。
(三)结构模型分析
在确定了所构建的变量测量模型符合理想要求后,接着需要对各组变量之间的结构关系进行检验。结构模式又称潜在变量模式,主要是通过对潜在变量与潜在变量间关系的解释,来检验理论假设模型。在结构模型的验证上,本部分将运用基于偏离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 Square,PLS)的结构方程模型来分析,使用的软件是Smartpls2.0。经过运算,主要变量之间的假设关系如下:
六、讨论与结论
(一)主要结论
从上述实证研究中发现,H1、H2、H3、H4、H6、H7均成立,这些假设均得到了验证。其中,假设H1、H3、H4、I-16的双尾检验的P值均小于0.001,表明正相关关系非常显著;假设H2的双尾检验P值小于0.01,表明变量正相关关系比较显著;假设H7的双尾检验的P值小于0.05,表明正相关关系显著。而假设H5和H8没有得到验证,其中H3的假设关系并不显著,而H8与原有的假设关系相反。
研究结果初步显示了企业社会责任行动的有效开展与其高层管理者的个体行为意图以及后者个人行为的倾向态度、主观规范及行为控制认知等个体变量均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是,高管对于社会责行为控制的感知并不直接促使企业社会责任行动的开展,而仍通过高管企业社会责任行动的意图来施加影响作用。这样的研究结论也表明,尽管實施企业社会责任被看作是企业内部高层管理者的一项义务(Mosley et al.,1996),但是进一步分析他们的行动动机可以看出,除了其自身责任行为的伦理动机会影响他们的行动意图外,他们所处环境内的规范、准则等因素也会对其行动意图产生诱导作用。因此,仅仅就企业社会责任行动实施的过程来看,高层管理者所受到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存在着联合效应(combine effect)。对这些影响因素和联合效应的分析,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从企业行为决策的个体层面,理解对企业社会责任行动产生的内在机理。
(二)研究启示
本文基于个体层面的研究视角,对企业社会责任行动在实施过程中受到个体层面影响因素以及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分析。事实上由于管理者处于组织结构的顶端,因此,在决定组织行为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Heugens et al.,2008)。在遇到企业行动决策时,他们会倾向于以自我价值观为基础和依据,形成对于企业某项行动的态度及选择。企业高层管理者要能够真正理解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一方面是通过自己的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认知水平;另一方面也有赖于外部教育培训的正确引导,形成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环境氛围。
本文的研究结论还表明,高管对于企业社会责任行为控制的感知同样会影响到他们的决策意图乃至行动水平。要使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还需要各个方面给予理解支持,也需要有一定的外部条件。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应该要靠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包括员工、政府和社会,例如对于员工职业道德的培养教育,政府也应该更规范一些引导行为,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而不能一味要求企业承担过多的责任行动。
[责任编辑:李小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