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制建筑里的“男尊女卑”

2014-08-04 01:53撰文一苇
中华民居 2014年3期
关键词:男尊女卑宗祠祠堂

撰文/一苇

礼制建筑里的“男尊女卑”

撰文/一苇

LIZHIJIANZHU NANZUNNUBEI

一座精美的建筑,从不缺少优美的线条。而这些线条在勾勒建筑轮廓时,一方面与“崇尚自然”的建筑观相联系,另一方面还试图抓住些宗法礼制的观念,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去描绘建筑的内涵。这也许就是,在中国的传统建筑表情里,为什么处处充盈着道家、儒家情怀的原因吧!

电影《白鹿原》中,最重要的一座建筑就是“祠堂”。它是祖先崇拜和宗法观念在传统建筑上的一个有形反映,也是最富深意的一个象征。在传统中国,它几乎成了最重要的乡土建筑。

传统祠堂建筑是供奉祖先神主进行祭祀的场所,被看作由“礼”的要求而来的建筑,称之为“礼制建筑”的一种。当然,像其他的一些为“祭祀”而设的郊丘、宗庙、社稷,为教化而设的明堂、辟雍、学堂等也是属于该建筑的分类。

受传统“宗法观念”的影响,这种有关“祭祀”和“教化”的场所是男人常去的地方,而女性禁止进入。不过这种规定,在特殊的情况下也不免会有些例外:唐代武则天执政期间,就曾开创过皇后率领内外命妇参与历来只由男性主持的祭祀;祝英台扮男装进学堂,与梁山伯结识,才成就了一个唯美彻骨的爱情故事……

电影《白鹿原》剧照

祠堂CITANG禁止女性进入的空间

祠堂,作为一种建筑形式,现在已不多见,也很少有人知道它的用处何在。然而,在宗法制社会,祠堂却扮演者一个非常重要且严肃的角色。

小说版的《白鹿原》里,就有很多场景都是发生在那间破旧但神秘的祠堂里,白嘉轩施行家法惩治族内赌博之人,教训黑娃,读乡约,教化族众。祠堂俨然成一个法庭,它所依据的法律是族长的权威和民间约定俗成的乡约。

在这个权威和乡约之下,祠堂是专供男人议事的地方,女人不能进入。这个对性别的界定主要是祠堂的两道门槛——第一道仪门门槛以及第二道正堂和寝堂之间的那道门槛,象征着权力与纲常的界线,将男女分别在两个不同的世界里。在宗祠中,当男人们体验祭祖的权力与荣耀时,女人们根本连大门都不能进入;在支祠中,第二道门槛也是女人不可逾越的界线。

在徽州宗族里有过这样的规定:男女不同座,妇女到老也不准登入祠堂,即使是为祖宗烧香。年龄未满50 岁的女子,不准干预宗族大事。女子在嫁到外族时,须到自家祠堂拜别;到新郎家后第三日,进男方家宗祠祭拜认新祖。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较为特殊的情况下才可以进入祠堂,那就是身为女人的族众或是仆人触犯家法,需在祠堂里接受教育和处罚。

朱熹《家礼》中说,祠堂内既供奉男祖先神主,又供奉女祖先神主。所以大多数宗族祠堂都是男女祖先共享祭祀,但是也有少数宗祠不“附女主”,也因此有的家族便兴建女祠。

据《潭渡黄氏族谱》记载,康熙年间,歙县潭渡黄氏宗族兴建女祠。但女祠的建立和宗祠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以徽州为例,女祠一般都坐南朝北或坐东朝西,与宗祠、男祠坐北朝南或坐西朝东相对,取男乾女坤,阴阳相悖之意。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男祠而言,女祠的外观一般都较简洁,通常为硬山式,屋顶、墙面不做修饰,不加点缀,较之男祠屋顶高耸的翼角、凶猛的朝天吼、华丽的装饰,女祠更显得典雅、庄重、静穆。

从时间跨度上看,女祠的规模和位置也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关,明末呈坎“则内”祠依附于恢弘瑰丽的罗东舒先生祠,占地面积仅180m2,与主祠的3300m2相比,显得无足轻重,气量狭小。这种布局上的差异印证了明代的社会观念和男女地位的悬殊,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宗法制已出现衰落之兆。

而建于清嘉庆年间的堂樾清懿堂较之“则内”已有了很大程度上的跃升。不仅与对面的男祠“敦本堂”分庭抗礼,且面积较之还稍大一些,体现了男女地位在清代的一个转变,清懿堂的独立布局反映了女祠的发展和进步。

但这种进步是对理学孝义的一种推崇,它宣扬的是宗法制的父权、夫权以及族权,很少提及女性的人权。毕竟“女祠”是祭祀性空间,又是教化性和等级性空间,不免包含着对女性更深的禁锢和束缚。在某种程度上,女祠的数量越多,面积越大,就意味着在那个时代,有更多的女性成为封建宗法制的牺牲品。

电视剧《大祠堂》的剧照

贞节牌坊PAIFANG女性的精神枷锁

牌坊,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它作为祠堂的一部分,昭示家族先人的高尚美德和丰功伟绩,兼有祭祖的功能。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贞节牌坊”了,主要是表彰节妇烈女之用。

“贞节”是封建礼教要求女性品德的重要信条。它是以“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为标榜,鼓吹倡导的贞节观念,把对女性的控制和束缚淋漓尽致地体现在“贞节牌坊”这样的建筑上。

“贞节牌坊”的产生是源自宋朝推崇由程颐、程颢、朱熹开创的“程朱理学”。在此之前,“贞节”只是人们对爱人忠贞表现的一种充满敬意的溢美之词;而在此之后,却渐渐成为对每一位女性的要求。甚至,在明朝还上升到法律的高度——洪武元年就曾下过一个诏令:“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制,五十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除免本家差役”,又令巡方督学“岁上其事,著为规条,大者赐祠祀,次亦树坊表,奖励贞节”——这“坊表”即是“贞节牌坊”!

即使到了清朝,统治者为了巩固其统治,在大体上它也传承了明朝的律法制度。因此才会在大清例律中有过这样一条诏令:所谓节妇乃自三十岁以前守节,至五十岁,或年未五十而身故,其守节已及十年者,皆可获颁朝廷旌表!这显然与明洪武元年朱元璋所下的诏令有些相似。

贞节牌坊

《贞女烈女》这部以晚清民国时期为背景的电视剧,讲述了地处偏远地区的江南青河镇,号称“佟半朝”的佟家和“暴发户”季家本就势不两立,而季寡母守得由前朝当红太监单公公假借圣谕颁发的贞节牌坊,风光一时。佟家族长佟善群便要自家女人也守回个贞节牌坊、烈女碑来,以彰显门庭,致使三个无辜女人陷入了爱不能爱、恨不能恨的人间地狱。

虽然故事的“悲情”属于虚构,但是在那个特殊年代里,人们对贞洁的观念的确根深蒂固。立“贞节牌坊”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给人们树立道德楷模,熏陶教育女性遵循“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等道德规范。既反映“男尊女卑”的主导思想,又把女性当作私人财产加以“保护”和控制,这里的“贞节牌坊”则更像是女性们的精神枷锁。

据民国本《单县志》记载,从宋代至清末,山东单县建坊100余座,民国末年仅存34座。这些牌坊均为“节孝坊”,全石结构,四柱三间,斗拱重檐,构筑精巧,气势巍峨。其平面为“一”字形,四柱和额枋上雕刻精美,或云龙缠绕,或鹤凤翱翔,或八仙庆寿,或二十四孝等。在牌坊之林中,“百狮坊”和“百寿坊”以其雄伟的气势、巧妙的结构、严谨的图案、精致的透雕和优美的传说享誉海内外,被人们称为“天下一绝”。

“百寿坊”建于清乾隆三十年,因主梁前后雕有100个不同书体的寿字而得名,是为“旌表敕受侍佐郎原任翰林院孔目覃恩敕赠儒林郎湖北安陆府沔阳州州同朱叙琪妾孔氏节孝”而立。“百狮坊”建于清乾隆四十三年,因坊座上雕有千姿百态的大小狮子100个而得名,是为“旌表例贡生覃恩敕赠文林郎四川保宁府广元县知县张蒲妻覃敕封儒人朱氏节孝”而立。据记载,“百寿坊”所旌表的“孔氏”,年26 夫亡,守节30 年。“百狮坊”所旌表的“朱氏”,28 岁亡夫,笃信三从四德,从一而终。

正是由于封建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使得许多妇女在贞节牌坊的教化下,遵循“贞女不二夫”的思想,为一个“贞”字而牺牲自己一辈子的幸福。这时的“贞节牌坊”已不能单单视为一堆砖石,而是一种要求,一种象征,一种来自传统与固有观念的压力……或许,称之为沉重的“十字架”更为合适。

百寿坊

猜你喜欢
男尊女卑宗祠祠堂
新加坡的庙宇宗祠会馆建筑
梁家祠堂史话
东周时期男尊女卑制度化的生物考古证据
庄严隆重的祭祀仪式与不可预知的祭祀效果*——论《红楼梦》的除夕宗祠祭祀与《儒林外史》的泰伯祠祭祀
湖南桂阳县魏氏宗祠舞台题记考述
杜十娘的悲剧分析
萧红笔下的东北文化图谱
中日亲属称谓的对照研究
祠堂,华夏山水间的独特风景
福建古田杉洋宗祠遗产调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