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情“哥萨克”

2014-08-04 01:54撰文孟杰
中华民居 2014年3期
关键词:木格火炉木头

撰文/孟杰

温情“哥萨克”

撰文/孟杰

WARMTH "THE COSSACKS"

中国往北有着一大片古代曾被我们视为苦寒象征的土地,她孕育广袤孕育苏武牧羊的忠诚,也孕育了骁勇善战的哥萨克骑兵。记忆如同“海市蜃楼”,挥舞着马刀的哥萨克男人在镜像中沿着俄罗斯顿河流域、第聂伯河下游和伏尔加河流域,夏季牧马、放羊,冬季就着冰碴穿梭于寒冷的西伯利亚,不论是山川、河流,还是一望无际的绵冬,有狼的地方,就有哥萨克保护领地的马蹄声,就有抵御严寒的木格楞房。如今,马刀已然入鞘,不变的只有年岁的踱步,恍然间,又过隆冬时节,不妨看看旧日的“哥萨克”如何在寒日里享受木格楞房中的温情。

木格楞那些事WOODEN STARE BLANKLY THOSE THINGS

对于上了年纪的中国老人来说,哥萨克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很长的时间里,他们都用哥萨克来称呼北方的俄罗斯,尤其是过去,东北的猎户越过结冰的牡丹江只要向北轻眺,几座袅袅炊烟的小木屋便隐隐绰绰进入视野,身材高大的俄国小伙不时进出,进出那个极具民族和时代特色的木格楞小屋。

木格楞的历史非常的漫长,作为俄罗斯人最早的主要住房建筑,从什么时候开始大概已经没人知晓,但其重要地位,却是不言而喻的,尽管当前的俄罗斯俨然已经被现代西欧建筑覆盖的密密麻麻,仿若天生,不过,根据相关的典籍记载,大概公元10世纪之后,拜占庭风格的西式建筑才随着基督教在东欧的传播,进入了当时地域并不广大的俄国,并随着代代君主的开疆拓土渐渐取代了木格楞式建筑的主导地位。可见,真正的俄罗斯风情,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莫斯科东正教大教堂,而是扎根在农村乡野的古老村庄,是这些弥漫泥土气息的小木屋。

木格楞可是非常典型的因地制宜案例。它基本上以树木为主要用材,大略建立于森林资源分布广泛的基础上,在整个国家总面积达1705.54万平方公里的巨大疆域内覆盖有广阔的亚寒带针叶林,靠近中国大兴安岭的地区更少不了温带落叶林的踪迹,森林一望无际,都是生长多年的树木,这必是木格楞建筑得以发轫的最大诱因,最起码,原料上是不用发愁的。

众所周知,北地的冬天寒冷而漫长,一场彻夜的大雪过后整个大地都会变成白茫茫一片雪原,像是裹了一层厚厚的银装,这个时候即使毛皮厚实的动物也不愿出来觅食,所以,生活在此处的人们很注重居寝的保暖。我们现在看得到时下的木格楞已臻成熟,其优良的保温效能备受称道,殊不知,前人种树后人凉,它的前身到底经历了多少的修改,才使得冬季经常低到零下30℃的俄罗斯农庄依然拥有无数欢跳舞蹈的农人。很明显,这是一个依靠想象才能填满的空白。

细数小木屋THE BREAKDOWN OF THE CABIN

作为单一的木材结构建筑,木格楞名称的由来十分形象,只因制作过程当中需要用手斧刻斫原木,成型后显得楞角分明,又根根镶嵌,故而被称为木格楞。做成之后,不仅可以保证冬季的温度不会过低,夏季不会过热,还结实得很,一般可以用上一个甲子,最长的甚至可达百年。

木格楞虽然是一套成型的建筑方式,但在修葺的过程中并没有什么复杂的工艺,所能依仗的也只是前人的经验,今人的品味,巧妙结合之下,简单实用的房屋就能在寒风中傲然了。

现在修建木格楞房要比从前懂得利用的东西多了许多,也方便了许多。但步骤永远不变,一曰地基,一曰盖舍。在打地基的时候会全部铺成石头,灌上水泥,否则春暖花开的时候,土壤中的水分因为温度上升而解冻,变得不再稳固。因为使用的材料都是原木,所以盖的时候一定要把粗一点的木头放在最底层。一层一层地叠垒,木头与木头中间会钻个窟窿再用木楔,或者铁钉敲入用以加固,方法十分简单取巧,但却很管用。

木格楞的木头之间,会垫塞许多苔藓,这可不是为了装饰,而是为了粘合木头之间的缝隙。因为在北地生活,防寒更重要的是防风,为了做到这一点,绝不能让房间有空隙,否则在大自然雷霆般的愤怒下房子很快就四分五裂,而垫加苔藓的做法大致相当于在木头的隔封间灌注了水泥,既防风,又能调节温度,还显得非常美观,纵然在冬天零下40度严寒的时候也不用惊惧。

较讲究的人家,好事的女人们通常喜欢在房屋前面修一间像走廊一样的小房屋,当地人称这个小房屋叫“门斗”,一开始的时候,是为了起防风的作用。但是,在后来就变成了俄罗斯女人装扮屋宇的重要亮点。从远处看,仿佛是一个注入生命和活力的神像,镀着以情感为信仰的“金身”,每个早晨都向雪原散发满是俄罗斯人热爱家园的光辉。

俄罗斯族不仅仅是当今网络上所谓的“战斗民族”,还是公认的酷爱美丽的民族,他们十分注重家宅的整体美观,喜欢把自己的木格楞装饰得漂漂亮亮的。在木格楞房盖好以后,可以在外面刷清漆,保持原木本色;也可以根据各家各户不同的爱好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一般以蓝、绿色居多。

冬日木屋

木屋

木屋里的场景

一般而言,木格楞的主体建筑被划分为卧室、客厅、厨房和储藏室等几个部分,屋内的墙壁是用松木板条镶嵌而成,相当于在里面加了一层防护,显得温馨而安逸。

木格楞房内与城市的楼宇大不相同,少了那种千篇一律、“换汤不换药”的俗气,多了一丝来自乡野的自然。尤其体现在暖气设备尚未普及的时候,广大的俄罗斯农村,主要靠俄式火炉取暖。俄式火炉与一般火炉不同,它呈四方形,用砖砌成,有一个很大的半圆形的炉口,上面还有暖炉寝床,可以睡觉和做饭,功能上和咱们北方的土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木格楞“土炕”WOODEN "KANG LENG"

俄罗斯的火炉通常被置于厨房。中北部地区的火炉一般都面朝房子的正面,时过境迁,现在这种格局已然不多见。莫斯科郊区农村的火炉一般位于厨房的左面或右面,有时也可放在中间位置。而火炉的后方和前方相比,就好像突然凹进一部分似的。那这个“凹进”的部分,便是俄式火炉的“炕”。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俄国的“哥萨克”普遍人高马大,这个炕也跟着高了许多,它的水平高度大约是地面与屋顶之间的三分之二,这可比中国火炕要高多了。因此,像我这小身材,要想爬上“炕”去,要借助小梯子才行。

在俄罗斯农村,火炉的地位很高,这不仅仅是对木格楞中火炉的格局而言。其实在俄罗斯众多文化形式中,都有火炉的影子,它在提高木格楞房冬季时室内温度的同时,也是俄罗斯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俄罗斯有许多童话故事都把火炉当作“打扮”人物的重要元素。比如出现频率颇高的“老爷爷坐在火炉上”的典型人物形象,此外,火炉也是俄罗斯人热情好客的象征,迎来送往的礼节上,有这样一种风俗,叫做“看炉子”,指的是男女订婚时,只要看看火炉,即等于看了男方家里的家当。

不管是木格楞,还是它的火炉,又或者别的什么,只要被时间长期的熏陶,便会在原有的实体上附加了许多叫做文化的东西,当然,这一切都依附于人。人会感慨“人面桃花”、“时过境迁”,会因为种种变数不再拥有往日的锋芒而唏嘘。诚然,俄罗斯特有的哥萨克精骑已经以一种和平的姿态没落在木格楞的“夹层”当中。就像如今的俄国,大部分的农村已然不再固执于“木格楞”的旧日情怀,但是,内心里深处却不见得会忘却这些供奉祖先英灵的的“小木屋”。

猜你喜欢
木格火炉木头
嘻哈跆拳族
嘻哈跆拳族
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搬来搬去的木头
温暖的大火炉
烧水
温暖的大火炉
木格措,康巴高原雪飞花舞的情歌圣地
为什么木头可以浮在水面上?
换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