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歌唱“跨界”对于声乐教学的启示

2014-08-02 19:49荆晶
艺术评鉴 2014年11期
关键词:文化特征教学启示跨界

荆晶

摘要:歌唱“跨界”近年来在表演舞台中屡屡出现,但其真正的属性和特征并非简单地模仿和哗众取宠,而是应具有深刻的文化转变能力。而歌唱“跨界”的发展离不开歌唱教育的同步支撑,更离不开专业教育内容的与时俱进。本文的研究着眼于“跨界”的文化特征和教育启示进行一定深度的分析研判。

关键词:“跨界” 文化特征 教学启示 落后与保守 改革与转变

“跨界”一词近年来在文化领域被屡屡提及,俨然成为一种艺术发展的“新风尚”,从绘画艺术中的“中西合璧”到建筑艺术对于传统和现代建筑风貌的融合探讨,随处可看到对于“跨界”多元化的见解。当然,在声乐表演领域,“跨界”也被顺理成章地引入并推广,我们看到很多歌唱者在大大小小的舞台上都以“跨界”来标榜和宣传自己,并冠以“跨界歌手”的美誉。然而,真正的“跨界”难道就是将不同风格或唱法的音乐作品编纂在一起?或是为了哗众取宠而将人们熟悉的流行音乐拼贴到美声唱法或民歌的演唱中么?在我们看来,这并非歌唱艺术“跨界”的真谛,甚至以理论角度分析时,这样的演唱方式甚至是一个笑话,或是歌唱发展的倒退。

我们尝试观察歌唱体系中“跨界”,以一种个案视角来思考“跨界”为何物。首先,流行音乐领域近年来已然成为“跨界”的“重灾区”,通过互联网搜索可以看到,被包装成“跨界歌手”名号的演艺明星不计其数,唱了几句英文歌就可以叫做“跨界”,哼了几句民歌小调也可以以“跨界”自居。但“跨界”显然并不仅仅于此,我们来看几个代表人物,比如:李玉刚自开始闯荡歌坛以来,就以“反串”先声夺人,相比流行音乐,戏曲方面的演绎显然更为擅长,但随着其涉足流行歌坛,他的作品中都或多或少的融入了京剧的唱腔和文化观念,这是一种“跨界”表象,它与绝大多数的不伦不类的“跨界”行为相比,并非为了迎合观感而故弄玄虚,而是主动依靠唱法转变,形成多元化的歌唱方式和风格。其次,受流行音乐圈的影响,在美声和民族唱法领域也相继出现了很多“跨界歌手”,其中不乏廖昌永和谭晶等知名歌手。我们在这里要重点介绍的是吴碧霞,出生在戏曲家庭的她,自幼学习黄梅戏,后在专业学习阶段又相继开始民歌和美声的研修,并有过出国访学的经历。在吴碧霞的音乐会中,曾有过多次上下半场分别演唱美声和民族唱法作品的先例。

上述列举的李玉刚和吴碧霞都有一个共同的“跨界”特点,那就是以精湛的技艺完整的驾驭多重唱法和风格,并获得不同受众群体在听觉感官上的一致认可。我们试想,美声歌手在舞台上用美声唱法演绎一首流行音乐作品,台下的观众会有什么样的感受?诚然,他们会有一定的审美感受,甚至会感觉到新奇和刺激。但是,如果仔细思考,他们并不会认为这是“跨界”,因为“跨”这一动词必须是由演唱主体做出的主动行为,而不是被动的使作品“跨”过来。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歌唱“跨界”的真正概念应该归结为:歌手通过长期的训练和修养提高,能够驾驭多个音乐领域和多种演唱形态、风格、技巧,在表演过程中能够唤起不同结构观众的审美认知和文化归属感。通俗来讲,就是不仅要“唱什么像什么”,而要达到“唱什么是什么”的境界。

基于这样的要求和苛刻标准,我们在声乐学习中应以发展和现代的眼光来重新思考和变革。一方面是顺应声乐发展从“一专”到“多能”的转变;另一方面也可以以此为契机,对我们现行的主流声乐教学体制进行理念上的“升级”。

中国的声乐专业教育在高校的开展自上世纪末开始了大规模的扩展和提速,如今声乐教育在高校的开设范围之广,学生人数之多,已经达到了历史的高点。但对于声乐教学的理解似乎并没有与办学规模保持同步,很多基本的教育理念与国外同行业相比还存在这明显的差距。“跨界”演唱行为的出现其实并不是中国声乐教学促成的结果,而是音乐市场在受到挤压后的自主选择,这不仅是发展的必经之路,同时也是对于声乐教育的一种鞭策和反省。

首先,“界”虽是一种虚拟的边缘,但它确实存在于声乐学习的壁垒之下,人为的界限划定使声乐学习者从一开始就被编排在不同的声乐学习语境中。在专业院校的招生中,自然地将学生按照嗓音条件划分为美声、民族、流行,甚至高、中、低音,这种观念和做法体现的是教条和落后,而丧失的是自由和兼容并济。根据笔者的了解,在德国、意大利、美国等声乐教育发达的西方国家专业教育层面,早已取消了对于声乐学生学习方向的分门别类,最起码在入学考试和早期教育中,教师已不再按照自己的构想来设计学生的发展方向,而是鼓励学生开阔眼界,全面学习各种唱法,最后再根据兴趣和能力确定一专多能的发展方向。这种理念和教学改革方式如今在我国个别音乐学院已经得到推广,地方院校应与时俱进,转变落后的体制和观念。

其次,之所以吴碧霞的“跨界”演唱具有独特魅力和普通歌手难以契机的能力,来源于其学习履历中的多元化学习范畴。如今我国大部分声乐专业院校的教学都存在着声乐专业课与综合素质课分离的局面,专业老师只负责歌唱技巧教学,而学生的文化素质重视程度又不高,导致问题的出现。歌唱是一门复杂的学科,与其他艺术形式相仿,它不仅需要精湛的技艺,还需要多种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共同融合。人们常说歌手和歌唱家的区别在于技与艺的差异,这就是说当歌唱达到一定境界和高度时,较量的是文化和素质在歌声中是否得以体现,这也是为什么央视“青歌赛”这样的重要赛事中要加入综合素质考评的原因。我们的专业教师不但要传“技”,还要传“情”、传“艺”,使歌唱教学摆脱单一的技术教学,走向多元化教学的道路。只有这样培养出的学生才能够在“跨界”演唱中达到跨越文化认知理念的至美境界。

真正的“跨界”演唱需要在日常教学中扭转教学观念,形成开创式的突破。以学生综合知识灌输为本,以当今社会文化和艺术发展现状为基,只有这样才能开创歌唱教学和演绎的划时代新篇章。

参考文献:

[1]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2]王次炤.音乐美学基本问题[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

[3]王思琦.中国当代城市流行音乐——音乐与社会文化环境互动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文化特征教学启示跨界
跨界
跨界
B&O继续跨界 B&O BeoVision Eclipse TV
口译大赛选手心理压力分析及教学启示
大学英语学生作文语言错误分析研究
庐陵民俗体育文化特征与创新性研究
探究雅思口语测试对高校英语口语教学的启示分析
试论当前新媒体艺术呈现的文化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谈青春题材电影的母题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