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璞,漆昌柱
调查对象是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的在校大学生运动员,研究中的大学生运动员被界定为“曾经从事过专业的运动训练,且目前仍在继续从事运动训练的在校体育专业大学生。”研究对象为在校大学生运动员的自我概念差异。以下是调查对象的人数分布表。
表1 被试总体样本基本情况(N=419)
1.2.1 问卷调查法
使用《自我概念差异量表》,采用贾远娥编等研制的大学生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差异量表进行测量[1]。问卷包含自我概念的6个方面,即:人际、品性、学业、情绪、家庭和魅力自我,共有30个条目。采用6级评分,选项从1(完全不符)过渡到6(完全符合)。大学生自我差异是由被试理想自我的总平均分及各因素平均分减去他们现实自我的总平均分及各因素平均分来计算的。大学生自我差异及其各因素的分值越高表明差值越大,即自我概念越低。本研究以各变量的均数高于样本均数加一个标准差为自我差异较大对整体进行分析。在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共计发放调查问卷455份,回收问卷432份,回收率为94.9%,剔除无效问卷13份,有效问卷共计419份,有效回收率为92.1%。
1.2.2 访谈法
对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的在校大学生运动员进行访谈,根据年级、性别和项目分部选择访谈对象,共计访谈16人。访谈内容主要包括:你认为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之间存在什么差异?造成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1.2.3 数理统计法
使用SPSS 18.0统计软件对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和分析,以考察大学生运动员自我概念差异的基本现状。
2.1.1 自我概念差异得分总体情况
大学生运动员理想与现实自我概念差异各维度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魅力自我概念差异(1.28±0.88)、人际自我概念差异(1.13±0.73)、家庭自我概念差异(1.13±0.86)、品性自我概念差异(1.09±0.69)、学业自我概念差异(0.95±0.66)和情绪自我概念差异(0.71±0.84),结果见图 1。
图1 大学生运动员自我差异得分情况(N=419)
2.1.2 自我概念差异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1)性别。
表2可知,大学生运动员的品性和情绪自我概念差异在性别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男性大学生运动员在这两个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女性大学生运动员。人际、学业、家庭、魅力和总体自我概念差异等5个维度上的得分在性别变量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表2 不同性别大学生运动员自我概念差异的方差分析(N=419)
2)家庭经济水平。
表3可知,大学生运动员的人际、家庭自我概念差异维度上的得分在家庭经济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分析家庭经济水平变量对大学生理想与现实自我概念差异的影响,多重分析家庭经济水平变量上的差异。
表3 不同家庭经济水平大学生运动员自我概念差异的方差分析(N=419)
表4可知,在人际自我概念差异维度上,家庭经济水平低的大学生运动员得分显著高于家庭经济水平中与高的大学生运动员。在家庭自我概念差异上,家庭经济水平中的大学生运动员得分显著高于家庭经济水平高的大学生运动员。
表4 大学生运动员人际与家庭自我概念差异在家庭经济水平上的多重比较(N=419)
3)运动项目类型。
表5可知,大学生运动员的人际、学业、家庭和总体自我概念差异得分在运动项目类型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个人项目类型的大学生运动员的人际、学业、家庭和总体等4个维度的自我概念差异得分均显著高于家庭类项目大学生运动员。
表5 不同项目类型大学生运动员自我概念差异的方差分析(N=419)
自我概念在引导一致行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自我胜任概念积极的学生,成就动机和学习投入及成绩明显优于自我胜任概念消极的学生。有关品德不良学生的研究也证明,学生有关自己名声与品德状况的自我概念直接与其行为的自律特征有关。当学生认为自己名声不佳,被别人认为品德不良时,也就放松对行为的自我约束,甚至破罐子破摔[2]。显然,通过保持内在一致性的机制,自我概念实际上起着引导个人行为的作用。大学生运动员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期,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对其学业与运动事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大学生运动员理想与现实自我概念差异各维度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魅力自我概念差异、人际自我概念差异、家庭自我概念差异、品性自我概念差异、学业自我概念差异和情绪自我概念差异。由此可见,大学生运动员在自信心与人际关系处理方面其现实与理想存在较大差异,这提示在对大学生运动员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提升其自信心和人际交往能力。
大学生运动员的品性和情绪自我概念差异在性别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男性大学生运动员在这两个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女性大学生运动员。而在人际、学业、家庭、魅力和总体自我概念差异等5个维度上的得分在性别变量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研究结果与张华东研究相似,他认为男性大学生品性自我差异略高于女性大学生运动员[3]。但这一结果与张文仙的研究不一致,其研究结果发现在品性自我概念差异上男性与女性大学生基本相同,而在情绪自我概念差异上男性大学生低于女性大学生[4]。
在人际自我概念差异上,大一年级的运动员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年级的运动员。由于大一的运动员刚进入新的学习和训练环境,对新环境的适应需要一个过程,因此,他们往往在刚进入大学的这段时间里在人际自我概念上的差异较大。随着时间推移,人际网络越来越广,进而人际自我概念的差异也越来越小。在学业自我概念差异上,大一年级运动员的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年级的运动员。进入大学之前,运动员往往是在某个地区或高中参加系列体育赛事,其自我成就感较高,进入大学后其学习与比赛的竞争水平大大提高,学业自我概念的差异变大,但经过一段努力和适应后其学业自我概念差异也会逐渐减小。根据这一研究结果,提示在对大学生运动员的培养过程中,在大一期间注重引导其形成良好的人际和学业自我认识。
大学生运动员的自我概念差异现状:大学生运动员理想与现实自我概念差异各维度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魅力自我概念差异、人际自我概念差异、家庭自我概念差异、品性自我概念差异、学业自我概念差异和情绪自我概念差异;男性大学生运动员在情绪和品性自我概念差异维度上的得分均高于女性大学生运动员;随着年级的增加大学生运动员的人际、学业、家庭和魅力自我概念差异维度的得分均呈上升的趋势;在人际自我概念差异维度上,家庭经济水平低的大学生运动员得分高于家庭经济水平中与高的大学生运动员;在家庭自我概念差异上,家庭经济水平中的大学生运动员得分高于家庭经济水平高的大学生运动员;个人项目类型的大学生运动员的人际、学业、家庭和总体等4个维度的自我概念差异得分均高于家庭类项目大学生运动员。
加强大学生运动员心理健康状态自我调节方面的训练。一方面对大学生运动员进行专业心理知识教育和体验,拓展大学生运动员调节心理状态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应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和保障,为大学生运动员提供多种学习渠道,方便教练员施教,改善教练员和运动员心理沟通交流的环境氛围,使运动员学会正确认识自我,缩小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差距,最终获得理想成绩。
扩展研究不同地区的大学生运动员自我概念特征。地理环境、家庭等因素对大学生个性特征的形成有重要影响,研究大学生运动员的自我概念差异应该考虑大学生的生长环境、家庭情况、应对正负性事件的态度,发现个体差异,可以加强大学生运动员之间的交流和认识,促进团队意识,提升集体价值,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拥有良好心态。
进一步深入研究不同体育项目运动员自我概念特征,逐步扩大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发现不同项目、不同群体、不同区域的运动员心理特征,同时,可以加强不同项目、不同区域运动员自我差异的比较研究,更具体地探讨影响运动员自我差异的因素,为具体项目的运动员进行心理技能训练提供现实依据。
[1]贾远娥,李宏翰.大学生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差异问卷的编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2007,15(5).
[2]贾谊峰,李素娟,李 红.自我概念的理论模型及其发展走向[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2(2).
[3]张华东.大学生抑郁心理的实证研究: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异分析[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4.
[4]张文仙.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差异影响的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9.
[5]张自刚.体育锻炼对学生自我差异的影响和改善[J].教学与管理,2010(7).
[6]何 颖,徐 明.大学生体育锻炼与抑郁水平、身体自尊水平的相关性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28(1):65-68.
[7]田录梅,张向葵,于海峰.运动员与非运动员大学生身体自尊及整体自尊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3,22(88):55-58.
[8]杜晓红,唐东辉,陈永发.当代大学生身体自我特点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20(6):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