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V感染者/AIDS患者38例临床及治疗分析

2014-08-02 03:55周稳兰刘明水曹素珍陆春芬朱蔚岗
淮海医药 2014年3期
关键词:对症感染者皮疹

周稳兰,刘明水,曹素珍,陆春芬,朱蔚岗

HIV感染者/AIDS患者38例临床及治疗分析

周稳兰,刘明水,曹素珍,陆春芬,朱蔚岗

目的探讨HIV感染者及AIDS病例的传播途径、临床特点及治疗结果,为本地区艾滋病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本地区2006年10月以来确认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患者38例资料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38例中HIV感染者27例,AIDS患者11例。异性传播31例(4例为夫妻间传播),同性恋传播7例。4例合并肺结核,1例合并淋巴结核。死亡4例,现存活34例。累计抗病毒治疗者23例,死亡3例,因副作用退出治疗1例,现治疗19例,明显好转者18例,治疗失败1例;治疗时间1年以上有17例,治疗前后CD4+T计数分别为(166.88±111.72)和(330.76±148.64)个/μl。结论本地区HIV感染以异性传播为主,经过正规的抗病毒治疗,可有效提高艾滋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率。

HIV感染者; AIDS患者; 治疗结果

爱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以免疫功能缺陷为主的致命性慢性传染病。本病主要通过性接触和血液传播,病毒主要侵犯和破坏人体内辅助性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使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受损,最后并发各种严重的机会性感染和肿瘤。该病具有病死率高、传播隐蔽、迅速等特点。现就本地区发现的HIV感染者/AIDS患者38例临床与治疗情况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地区2003年以来,经免疫印迹法确诊的HIV感染者/AIDS患者共38例,其中男33例,女5例,发现时年龄为21~62岁。38例中HIV感染者27例,AIDS患者11例。异性传播31例,其中4例为夫妻间传播,同性传播7例;4例合并肺结核,1例合并淋巴结核;4例合并PCP;1例合并疱疹性脑炎;2例合并肿瘤,其中1例为结肠癌,1例为喉癌;死亡4例,1例死于外伤脾脏破裂,1例死于多重感染,2例死于肿瘤。发现时CD4+T淋巴细胞数小于200个/μl 11例,小于350个/μl 23例。

1.2治疗方法 依《国家免费艾滋病抗病毒药物治疗手册》进行首选方案。接受国家提供的免费抗病毒治疗共23例,2009年以前CD4+T淋巴细胞数小于200个/μl开始,共8例,2009年以后CD4+T淋巴细胞数小于350个/μl开始,共15例;最早治疗时间:2006年10月,从发现到治疗间隔时间最长3年10月。抗病毒治疗方案:3TC+d 4 T或AZT或TDF+NVP或EVF,其中1例治疗1年半,CD4T淋巴细胞不升反而有所下降,经检测为耐核苷类和非核苷类病毒株,故而改用3TC+TDF+克力之治疗。

1.3统计学方法 对检出的CD4+T淋巴细胞用方差分析F检验,两两比较,用SNK检验。

2 结果

2.1治疗前后CD4+T淋巴细胞变化情况 检验结果显示: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及治疗3个月与治疗1年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前与治疗1年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认为治疗1年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治疗前CD4+T淋巴细胞计数较低的患者升至正常范围内的时间较长。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CD4+T淋巴细胞变化情况

注:治疗过程中有1例患者CD4+T计数持续下降,经证实为原始耐药。3例患者死亡,1例患者因副作用退出治疗,4例患者治疗时间较短(其中包括3例死亡者)。

2.2不良反应 在应用含司他夫定的方案中,有2例出现明显的脂肪重新分布,且均为女性,虽更换司他夫定为齐多夫定,但上述现象未见明显好转;在应用含齐多夫定的方案中有5例患者出现白细胞下降,其中1例出现白细胞严重下降(WBC1.2×109/L),另有1例患者出现重度贫血(Hb32 g/L),有1例患者出现严重皮疹,经换为替诺福韦及对症处理后皮疹逐渐消退;应用奈维拉平过程中出现皮疹5例,其中3例出现严重皮疹,均在诱导期,有1例伴有高热,虽经对症治疗,但无效,经更换用药及继续对症治疗后不良反应消失,另2例经对症治疗后皮疹逐渐消退,继续原方案治疗。

2.3血小板检测 其中4例患者抗病毒治疗前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范围,在治疗3个月时血小板计数均升至正常范围内。

3 讨论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主要侵犯和破坏人体内辅助性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因而CD4+T淋巴细胞被公认为是HIV感染后疾病进展的最好指标,《国家免费艾滋病抗病毒药物治疗》把CD4+T淋巴细胞数量作为是否抗病毒的重要实验指标之一,并把治疗后定期检测CD4+T淋巴细胞数量来判断免疫系统恢复情况。选择较好的CD4+T淋巴细胞检测时间对患者病情的估测,以及对指导下一步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发现抗病毒治疗3个月时,因治疗时间较短,CD4+T计数增加无统计学差异。抗病毒治疗1年时,CD4+T淋巴细胞计数增加有统计学意义,治疗效果较明显。吴科明等研究发现抗病毒治疗六七个月时CD4+T计数可升高[1]。

本研究发现,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较低时,治疗恢复到正常范围内所需时间较长。有研究表明,治疗基线CD4+T过低者免疫重建时间,即恢复到正常CD4+T值所需时间更长,甚至不能完全恢复[2]。

本研究在应用含司他夫定的方案中,有2例出现明显的脂肪重新分布,即使更换药物后未见改善,而在齐多夫定及奈韦拉平抗病毒治疗时出现的不良药物反应病例,轻者于对症治疗后消失,重者更换抗病毒药物及对症治疗后,不良反应消失。因而及时发现药物的不良反应,可以及早处理,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减少治疗费用。另外应警惕原始耐药,避免无效用药。

本研究中有4例患者有血小板减少症,经抗病毒治疗后,血小板升至正常范围。有研究发现,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低于正常组,经抗病毒治疗后血小板计数及CD4+T淋巴细胞数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3]。

[1] 吴科明,阮 姨.HIV感染者/AIDS患者96例抗病毒治疗前后CD4+T细胞水平分析[J].职业与健康,2012,28(1):76-77.

[2] D,Amico R.Yang Y,Mildvan D,et al.Lower CD4+T lymphocyte may indicate limited immune reconstition in HIV-1 infected individuals on potent antiretroviraltherapy :analysis of immunophenotypic market results of AAGTG 5067[J].J Clin Immunol,2005,25(2):106-115.

[3] 邓 磊,王永鸿.艾滋病相关血小板减少和CD4细胞数量的关系[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36-37.

江苏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感染病科,225599

周稳兰(1966-),女,江苏姜堰市人,主任医师,大学。

R593.32

A

1008-7044(2014)03-0260-02

2013-09-05)

猜你喜欢
对症感染者皮疹
艾滋病感染者就医和就业歧视状况调查
对症灸治,中耳炎不再犯
空心菜为什么烂根 找准原因对症防治
是药三分毒乃药不对症
多功能便携式皮疹观察尺的研制
1例氨溴索注射液致皮疹的病例分析
HIV感染者48例内镜检查特征分析
艾滋病感染者管理新模式
以肛周扁平湿疣为皮肤表现的二期梅毒一例
加味四物消风饮为主治疗艾滋病慢性皮疹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