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泸静
摘要:
在交互界面设计中,人的基本需求满足后就会有更高的审美欲求,这个审美欲求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感官要素有着直接的关系。人与产品之间的关系不只是简单的使用和被使用,更交织着情感在其中。因此,要综合多种交互元素产生无形中见有形,于无声中听有声,甚至眼里闻声、耳中见色的效果,让用户拥有感觉互通、辐射渗透、实幻互补的创意体验。
关键词:交互信息;感官互动;直观;联动
界面作为一个传达信息情感的工具,越来越多的应用在产品设计等领域,例如手机就是其中之一,随着技术的进步,智能手机尤其能体现界面的重要性,交互界面是连接人与手机的桥梁,作为界面设计的一个重要部分,交互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产品的成功与否。设计界面存在于人与物信息交流,甚至可以说,存在人物信息交流的一切领域都属于界面设计,它的内涵要素是极为广泛的。这种内涵被充分体现在手机界面中,而与其密不可分的三大用户感官要素即视觉、听觉与触觉,这三大要素影响着手机界面设计的走向,它们作为用户反馈使用体验的重要数据,表明了优秀、直观、易上手的界面是普通用户乐于使用的。
以现在的智能手机来看,操作界面上按键大量减少,例如风靡大街小巷的苹果手机,以极简的设计思想贯穿在软件之中,它摒弃了传统手机的通话键、挂机键、菜单键等标准配置,仅提供一个home键,以触摸与触感作为界面,并将其他功能型的操作浓缩于手机屏幕,大胆地突破了我们平常使用键盘的习惯,删减了许多不必要的界面,简洁地显示了关键性的信息,避免了不必要的互动,节省了用户的操作时间。此外,在苹果手机中,拨号界面堪称是体现简约原则的典范,设计师特意将字母键盘简化,从视觉上看,使得宽大的数字屏幕能更容易更快捷地被点击。如果按键布局过于拥挤,用户就要花比较多的时间去操作,而合理地控制按钮布局以及交互元素,就不会出现错点的情况。像这样整块的大屏幕加大了用户的触感使用度,在界面设计排布上让视觉也更加清晰,除了正面仅有一个圆形按钮,其余操作都将以触屏手段完成,随着技术的提升,在听觉上手机拥有美妙的音质与良好的扩音效果,这也逐步成为年轻人喜爱这类智能手机的原因之一。它将三大主要感官元素进行了融合并与界面达成了使用舒适的和谐感,界面上简约、好操作、便利成为了一眼就能看到的优势,这些优点反过来激发了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让人产生想要触碰,想要使用的心态,这样的交互界面设计即是成功的。
作为最直观的感官元素,视觉在用户体验中一直占领主导地位,因为看见想要尝试触摸、试听、品尝、嗅闻等等。因此,充分利用感官特性设计产品,能使产品更有吸引力,给人带来心理上的满足。在交互界面设计中,视觉与听觉几乎同时发生,或者通过视觉对交互界面的体验引导出听觉一起产生共鸣。
通过苹果手机的使用界面可以看出,在屏幕中的工具栏在通常情况下,要求用户慎重操作。设计者巧妙地使用了色彩心理学,通过颜色对比度或者排列顺序等元素进行界面设计。红色引人注目,灰色显得稳重,操作面板的删除命令全为红色警告的提示,将其放置在顶部诚然是最好的选择,显眼的位置减低了误删文件的风险;罗列在最后一排的是取消命令,它鼓励用户阅读完所有的选项;有别于删除命令的红色,取消命令则使用了低调的暗灰色。屏幕的底端均为辅助性的切换视图的标签栏,它们的作用是变换同组数据的不同显示方式,用户可以使用标签栏,在任何界面进行视图的切换。要了解当前的界面,例如电话界面就提供了个人收藏、最近通话、通讯录、拨号键盘和语音留言等5种功能,用户可以切换其中的任意功能。标签栏均为黑色,图标均以等高、等距的形式出现,若选中一个标签,图标将会变亮。这种界面综合运用了色彩心理学、位置排布等功能,让视觉从细节处感受到使用的便捷,从而拉动听觉感知,让人使用起来觉得舒适顺手。设计中视觉感受并不是华而不实的修饰、雕凿,而是设计师通过对视觉品质和视觉吸引力的创造,拉动其他感官共同对产品产生的感知。因此,产品不仅仅要满足消费者基本的功能性需求, 还必须满足消费者由视觉连带听觉引起的心理上的感受,从而追求精神上的审美与人性化的关怀。
交互界面中声音往往由于其不可见的特质而成为被人们忽略的部分,但它却是诸如手机这类电子信息产品不可或缺的部分。在交互界面中,视觉和听觉的优势互补已是非常清楚,而听觉与触觉的相互关系也是非常具有优势。当前,在人机交互中结合视觉的、听觉的、触觉的以及更多的通道是必然趋势,特别是以听觉带动触觉作为补充或替换的信息通道已显示出其重要性和优越性。从界面设计的角度来讲,听觉与触觉的互动可以减少实体界面对用户的干扰,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
对于交互设计来说,当设计的这些感官元素带来的经验转化为用户切实的体验,往往对设计能产生更为具体、真切直观的感受,设计者和大众之间通过感官元素设计的表现方式,创建交流的桥梁,综合听觉触觉的功能和特色,于无形中见有形,于无声中听有声,甚至眼里闻声、耳中见色,产生感觉互通、辐射渗透、实幻互补的创意效果。
【参考文献】
[1][中]苗力田.亚里士多德全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2][日]田中一光.设计的觉醒[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日]佐藤可士和.佐藤可士和的创意思考术[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4][美]洛克伍德.设计思维:整合创新、用户体验与品牌价值[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5][法]马克·第亚尼.非物质社会——后工业世界的设计、文化与技术[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6]张贤根.艺术、审美与设计研究——种现象学的视角[M].湖北:武汉出版社,2008
[7]张贤根.形式美与艺术本性[J].江汉论坛,2002(05)
[8][美]唐纳德·A·诺曼.未来产品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9]李世国.体验与挑战:产品交互设计[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
[10][美]马丁·林斯特龙.感官品牌[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