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教师自身提升实验教学水平的方法

2014-07-31 15:51吴志惠
化学教与学 2014年7期
关键词:文献研究课前准备现代教育技术

吴志惠

摘要:教师的实验教学水平包括实验操作能力、演示能力、改进能力、解释能力等方面,教师可通过文献对比研究快速获取实验经验,在课前通过实验验证、精心准备提高实验成功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增强演示效果,通过理论计算正确解释发生的各种现象,在实验结束后进行及时的反思整理来全面提升实验教学水平。

关键词:文献研究;课前准备;理论计算;现代教育技术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7-0073-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07.027

实验是化学研究的基础,脱离了实验,化学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在课堂上教师通过演示实验,不仅能调动课堂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对化学知识、原理的理解。但是,如果课堂总是呈现失败的实验、有漏洞的解释,学生不仅会失去对化学的学习兴趣,更会对教师的能力表示怀疑,从而降低课堂效率、减弱教学效果。因此,提升教师的实验教学水平,对于教学的有效性来说至关重要。本文就如何提高实验教学水平,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 文献研究是快速提升教师实验经验的有效手段

文献研究是基于前人的研究经验之上,包括了实验失败的原因、实验异常现象的解释、实验的改进等,可以让教师少走不少弯路。

文献研究时要采用对比研究的方法,不能只看几篇文献就相信文献上的描述或结论。有些作者缺乏起码的职业道德,只是从理论上分析实验的可行性,然后靠想象就做出了“成功”的实验,尤其是在一些所谓的教学设计中。比如,有人设计了在课堂上演示饱和碳酸钠与水的反应,学生“看到”沉淀析出。从原理上看,反应是可以发生的,溶剂减少、溶质增加、溶质溶解度减小都会促使碳酸氢钠的生成。但是,这个反应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主要原因是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太小,反应太慢。有些作者引用他人文献时或没有考证,或不注明出处,人云亦云,因此,对比研究时不能看人多的就认为是正确的。有些作者虽然是自己做了实验,但由于没有注意实验方法的科学性,造成结论不可靠;有的是结果是正确的,但解释原因时结论是错误的或者是不全面的。

因此,在采用对比研究后,还要进行实验验证等,看反应能否进行,改进是否可行,解释是否科学。

二、 亲自实验是提高教师实战经验的有力保障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来自文献、教材等的知识终归是浅显的,感受总不是很深刻,要想真正掌握实验成功的要诀,弄明白其中的深意,必须要自己亲身实践。只有自己碰过壁、吃过苦头、失败过的实验,你才会真正掌握实验成功的秘诀。比如,浓硫酸与蔗糖、铜反应的两个实验,为了得到最好的演示效果,同样是浓硫酸,对浓度的要求是不相同的。与蔗糖作用的浓硫酸,最好是刚启封的,浓度越大越好,加入蔗糖后要滴加3滴水,再加浓硫酸,利用浓硫酸吸水放热来加快浓硫酸的脱水作用和强化它的氧化能力;而与铜反应的浓硫酸,可以是放置较长时间的硫酸,与铜反应后就能很明显地看到蓝色溶液,否则只有灰白的沉淀生成。又如,苯酚与溴、三氯化铁的两个实验,绝对不可以用相同浓度的苯酚来做,否则只会有一个实验现象明显,与溴反应的苯酚浓度要适当小些,而与三氯化铁反应的苯酚浓度要适当大些。诸如浓度的大小、量的多少、温度的高低等反应条件,必须要经过自己的实践后才会有一个感性认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的标准,任何理论都要接受实践的考验。比如,二氧化碳与二氧化硫都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从理论上都可以先生成正盐沉淀,当气体过量后都能生成酸式盐溶于水,现象为“先生成沉淀后沉淀消失”,因此许多题目都认为不能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二氧化碳与二氧化硫。真正做过实验的教师会发现,二氧化硫通入澄清石灰水很难观察到上述现象。这是因为二氧化硫的溶解性远大于二氧化碳,亚硫酸的酸性远强于碳酸,澄清石灰水中真正含有的Ca(OH)2的量是很少的,因此很难观察到与二氧化碳相同的现象。如果想要观察到这一过程,必须很小心地让二氧化硫气体缓慢通入澄清石灰水,只能是一个气泡接着一个气泡,而且气泡的数量很少。又如,在《浓硫酸不能干燥NO2气体的实验探究》指出NO2是可以溶解在浓硫酸中的,事实上溶解现象十分明显,只要通入少量NO2,浓硫酸就显黄色,但是许多教辅用书都说浓硫酸可以干燥NO2。

因此,我们绝对不可以在纸上“做”实验,不迷信权威,凭空臆断绝不是科学精神。

三、 课前准备是提高实验成功率的唯一途径

积极有效的课前装备,对于实验的成功至关重要。实验准备必须亲力亲为,不可以由他人代替。许多时候,溶液浓度的大小、溶液是否变质、橡胶制品的老化等等,都会影响实验的成功。

最典型的是氨气的喷泉实验,气密性如果不能保证,实验是绝对不可能成功的,气密性检查必须在课前做好。又比如,二氧化硫水溶液与氯化钡溶液反应,许多教师做出来的结果不满意,滴加氯化钡后就产生了大量沉淀,再加双氧水后现象对比不明显。原因很简单,二氧化硫水溶液中已经产生较多量的硫酸根离子,硫酸根离子可能是来自于自来水中,也可能是时间过长亚硫酸部分被氧化。如果提前半天用蒸馏水来吸收二氧化硫,并让溶液充满试剂瓶,不留空气,盖紧塞子保存,现象就很明显。这样的溶液滴加氯化钡后只会有极少量的沉淀产生,与滴加双氧水后会产生非常明显的对比。如果将该溶液放置三天后,溶液仍然有很明显的刺激性气味,但是已经变质,影响实验效果。

教师通过课前准备,预先做实验,摸索实验药品的多少、操作的注意点等,就能提升演示实验的成功率,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兴趣,而不至于学生要么怀疑实验能不能成功,要么看不起教师。

四、 理论计算是正确解释实验现象的可靠方法。

许多教师在解释一些实验现象时,习惯于从理论上大体分析反应的原因,没有经过严密的理论计算,从而得出一些不准确甚至错误的结论。endprint

在饱和的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发生的现象都是这样描述的:“先产生沉淀后沉淀溶解”,但仔细观察,会发现在试管壁上附有白色物质,有点像水雾。在《<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实验>的探究》一文中有了较详细的计算,证明不可能“澄清透明”,必定有部分沉淀不溶解,但溶液的确是澄清了。又比如,三氯化铁滴入硫化钠,许多参考书上都认为会发生双水解反应,其最可能的原因是1991年版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化学教材,在其中的附录中硫化铁的溶解性是用“-”表示的,对于“-”说明是“表示那种物质不存在或遇到水就分解了”,使得教师自然地认为该物质会发生双水解反应。实际上,在硫化钠溶液中滴加三氯化铁溶液,能看到大量黑色沉淀产生,这沉淀不是黑色的硫化亚铁,也是不红棕色的氢氧化铁。在0.1mol/L的Na2S溶液中,氢氧根离子浓度约为0.09mol/L,硫离子浓度约为0.01 mol/L,查知Ksp(Fe2S3)=1×10-88,Ksp[Fe(OH)3]=1×10-38,经计算优先生成Fe2S3沉淀。同样,运用理论计算,我们会发现氯化钙溶液是很难鉴别NaHCO3与Na2CO3这两种溶液的,但是氯化镁溶液是可行的。

运用理论计算,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脱离具体的数据泛泛而谈,正确解释实验现象背后的原因,更能帮助我们深刻理解反应的本质,从而设计出可靠的实验。

五、 现代教育技术是增强实验演示效果的得力武器

在课堂演示实验时,由于受空间限制、学生的能力等原因,演示的效果不一定达到最好,会影响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来得出正确结论。目前,许多教室中都有投影仪和数码展台,一些教师尝试在数码展台上演示部分实验,但化学药品可能会腐蚀甚至损坏数码展台。如果我们能结合计算机、投影仪、摄像头,依靠摄像软件的支持,可以将实验的过程通过摄像头拍摄、计算机传输数字信号、投影仪实时投影,让全班的学生清晰地观察到实验的每个细节。有些摄像软件还具有录像功能,如果学生不能细致地捕捉到实验的关键细节,可以通过回放实验视频,再现实验细节,来培养学生如何多角度、全过程观察实验的能力。因此,在课堂演示实验时,可以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为实验效果加分。

六、 反思整理是物化实验能力的重要策略

通过文献研究、课前实验与准备、课堂的演示这一系列的过程后,最重要的一步决不能忽略,就是要进行及时的问题反思与材料整理。我们可以对实验达到的效果进行思考,存在哪些不足,如何改进,能否创新,有无漏洞,是否最优等等。通过反思,我们可以使实验教学设计更精致,实验过程更安全环保,实验内容更精当。把自己的实验心得、文献的取舍进行及时的文本整理归纳,其作用不仅仅是防止遗忘,减少今后的工作量,更重要的是这些文本是教师实验教学水平最直观的体现。

提升自身的实验教学水平是作为一名化学教师的必然使命,这条路是艰辛的,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已经抛弃了这条路。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实验的过程中你会发现精彩,品尝成功,体会快乐。

参考文献

[1] 田宗学,胡宗球.浓硫酸不能干燥NO2气体的实验探究[J].化学教育,2007,(01):53

[2] 季正宇. 《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实验》的探究[J]. 化学教学,2007,(10):21-22

[3] 陈碧华.氯化铁溶液与氯化钾溶液反应限度实验探究[J].化学教学,2008,(09):17-18

[4] 陆海燕,许治洪. 重新审视氯化铁溶液检验苯酚的实验[J]. 化学教学,2010,(03):11-12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献研究课前准备现代教育技术
中医健康教育相关的护理研究现状分析与思考
对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思考
试论中英语言教学的异同
南乐《目连戏》文献研究综述
我国中小企业物流管理现状及其对策
如何创设高中物理高效课堂
现代教育技术下的新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理论框架初探
《微课设计、开发与应用》课程案例库的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