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兴赋
摘要:作者在坚持学习的基础上,对化学课堂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对实验问题进行理性思考,对实验试题的命制进行大胆尝试,最终形成对自己职业生涯的反思。
关键词:学习;实践;反思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7-0014-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07.005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创建学习型社会,要求把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
教育部2013年5月16日发布《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意见要求,对教师实行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营造网络学习环境,推动教师终身学习。
2013年9月9日习近平向全国广大教师致慰问信有如下一段指示:“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加强学习,拓宽视野,更新知识,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成为业务精湛、学生喜爱的高素质教师;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作出贡献。”
一、源于学习
作为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10多年来,说:“学习有必要”,想必您有点感受!
对于学习这件事情,也需要做个哲学方面的思考:为什么?(Why?)(形势所逼?个人爱好?工作需要?);怎么学?(How to do!),为什么这样学?(Why do so?)还能怎样学?又是为什么?(What can do? And why?)等等螺旋式的问题。
或许有人说,我们每天都忙于备课、上课、改作业,哪有时间去学习?
雷锋日记:“有些人说工作忙、没有时间学习。我认为问题不在工作忙,而在于你愿不愿意学习,会不会挤时间。要学习的时间是有的,问题是我们善不善于挤,愿不愿意钻。一块好好的木板,上面一个眼也没有,但钉子为什么能钉进去呢?这就是靠压力硬挤进去的,硬钻进去的。由此看来,钉子有两个好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善于挤和善于钻。”
1. 如何学?跟谁学?
跟人学。组内同行、其他学科同事、跟外校的老师学、跟县市的教研员学、跟名家、专家学等等,除了学化学专业知识,还应该学习他们做事的方式,做研究的方法,做人的风格等。
跟书学。尤其是化学专业方面的《化学教育》、《化学教学》、《中学化学教学参考》等。
跟网学。课改的主阵地在课堂,如何更新理念、借鉴经验,当今的网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教学新时空》,扬州教育网《名师在线》等。
2. 学什么?
从以上阵地可以学到很多知识、见识、学识,比如如何设计教学、执行教学,如何评课,如何教研乃至科研等等。
二、基于实践
百度词条“实践”的基本解释是:实际去做,履行。应对中考必须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即:人的问题、课的问题、题的问题。
1. 人的问题
至少应包括学生和教师,这实际上就是说,备课时一定要备学生:了解学情;教学设计时:心中有数、脑中有法;上课时目中有人:洞悉个体、观察全体学生状态;这样的课兼顾全体,关注个体,自然有效。
2. 课的问题
目前有许多教学模式,如山东杜郎口中学自主创新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一是时间模式:10+35。教师上课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35分钟。二是组织模式:师生合作,学生小组合作;三是教学“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即自主学习的三个特点、三个模块和课堂结构的六个环。课堂自主学习的三个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自主学习的三大模块:预习→展示→反馈。六环节的(量化指标):预习交流,明确目标(5分钟),分配任务,立体教学(2分钟),完成任务,合作探究(6分钟),展现拔高,师生互动(18分钟),穿插巩固,全面掌握(8分钟),达标测评,检查验收(6分钟)。
再如江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河北衡水中学的“三转五让”教学模式、济宁兖州一中“三步六段”教学法和“35+10”课堂循环教学模式、山东鱼台县一中——“四环导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等。
具体到化学学科的复习课还有诸如:2025模式、1525模式、“自主互助学习型”模式、“问题意识”模式等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纵观各种课堂模式,都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围绕并符合课程基本理念,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1]。
课要有吸引力,还可以在“物”抑或素材方面做点文章。实验带进复习课堂早已倡导,自制教具带入课堂更能吸引眼球,激发、巩固学习化学的热情,引导学生动手、动脑,也增加自己对化学实验开展的感受(新课标也有促进教师发展这一理念)。
以下几幅图片即为个人点滴实践(自制教具在省、扬州市获奖作品)开展项目活动也不失为改进化学复习教学模式的一种举措,让学生从喜欢活动到喜欢老师进而喜欢化学复习课 。
华东师范大学荣良教授主持2012年春季教育部~微软(中国)“携手助学”项目(二期)活动,扬州有15所学校参加,是由微软提供的虚拟教室漫游(The Virtual Classroom Tour,简称VCT),这个平台除了对教和学的每一个步骤提供具有参考意义的指导之外,教师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设计具体内容,同时还可以记录所有的内容。它不仅能够从多个角度介绍激发自己产生教学创新思想的缘由和思维过程,而且还能把整个教学过程呈现出来,实现全球创新教师的培养与沟通。
参加过这活动的人才会知道这种教学的方式意义多大。有兴趣的老师可以上网学习一下,试着做一个项目,你会喜欢的。这里面需要的时间、空间、技术含量比较高(摄像、作品的呈现方式等)。
在这项活动中本人开展了两个主题:牙膏中的化学、暖宝宝成分探究。“牙膏中化学”您做过实验吗?当中的黏合剂影响反应物充分反应,您意识到没有?您是如何解决的?这些实验中的真实存在问题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研究好了再去命制成为试题,才会具有科学性、真实性。暖宝宝成分中的蛭石有何作用?其说明书中的温度能够达到吗?这些深刻的问题涉及到材料、能量的释放等物理性问题,给师生的探究空间很大。
3. 题的问题
除了各种复习资料提供的题外,是不是可以编制一点习题,姑且称为“题研”,需要聚焦“中考考题”,尤其是热点考题、压轴题、原创题等极具生命力且控分的题。
关于题的素材来源。扬州地区每年一届的命题大赛(历经7届),感受最深的是提供了许多素材,有实验改进,有实验验证,有化工物质制备等等方面,抽取信息命制试题,很能锻炼人,近几年学科命题大赛也在开展,要求命制一份完整试卷(需要双向细目表,比较繁琐,逼人读课标)。这些活动如“触媒”,能促催人进步。参加过命题大赛的人都知道,主办方提供很多的文档在遴选的过程其实就是学习的过程。
题的素材也可以来源于课堂生成,善于抓住契机,比如实验课都可以采集到如下照片:
上课时运用以上的图片制作成PPT,让学生看到自己曾经的操作,进行反思点评,课堂就不死板,抽取信息元素命制成选择题的选择项,题目鲜活、真实。
“题与课”不是两张皮,而是一个由人来完成的统一整体,平时多留心身边的事物,总能获得你用得着的素材,这里看两张很有意思的图片(信息元素很丰富,比如材料种类、金属防锈措施等):
上课时课用图创设情境,开展讨论,学生有话可讲,也可以给命题带来灵感。
笔者曾命制过几道原创试题,发表在化学期刊上,如一道关于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实验的原创题命制思路、一道以储氢材料氢化钙为素材的原创题命制与反思 、一道关于硫酸亚铁铵制备的原创试题评析、一道关于“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原创题命制思路与反思、一道以碳酸饮料为素材的原创试题命制思路与反思等。
虽然以上依据新课标所命制的试题在一定层面被转载使用,每道试题均有侧重点不同,但是很难命制出一道或几道试题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思维发展程度;为此,在学习SOLO分类评价法之后,尝试命制了几道选择题,已撰写反思成文(《化学教学》2014年第4期)。
三、反思
一个登山的人在悬崖峭壁,所迫切需要的是青藤小树;一个上进的人在人生险途,所急于需要的是善言指南。
自己经常有如下困惑吗?
经常感觉到学生基础太差,上课不配合,所以就不得不采用“继续讲”的方式来授课。
对于中考的大探究、小探究,计算性选择题、工业流程图题,捉摸不定而埋怨化学太难教?
有时候反诘自己:课改跟我有关系?按照一贯的套路实施教学生命力有多强?
教科研是教研员、专家的事情,自己够格高攀吗?
职称评定需要的论文,花几个钱就能上刊,自己撰写发表意义有多大?
化学教师上课很烦,还要准备实验,能省去就省去实验吧!或者放个视频实验难道不比演示更清晰?
越是学习,越觉得自己都不知道课该怎么上了。
初步结论:没有跟进新课改步伐,已经到了职业高原期(倦怠期),欠缺专业发展的眼光和激情,职业素养未能达到一种境界。
1. 反思自己的职业
何为教师之专业?专业知识应该知道哪些?专业技能与实践应该会做哪些?专业品质与精神愿景是什么?如何坚持?均值得反思。
需要还灵魂于教师。我思故我教,不是“你思让我教”;基于教学现场的真实问题——“我”研究“我”的教学;改变“制度”:从“约束人”走向“解放人”——学校搭台,教师唱戏,相信老师,鼓励老师参与改革,允许改革出现失败。
从自我反思开始,学习做研究。记录关键事件,每天的教学案都可以写教学后记、反思。如何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的新内涵”[2]一文值得细读。与人比较,把别人当镜子,自我批判,分析镜子中的我。
以下若干专家的思考模式,很值得学习。原点思考:把问题推到原点,如学业负担问题。网状思考:把问题置于网络中,如问题树:成因-问题-对策;教学改革等。关联思考:把别人认为无关的东西建立联系。如产婆术;(助产: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归纳和定义,使学生逐步掌握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等步骤。由于苏格拉底把教师比喻为“知识的产婆”,因此,“苏格拉底方法”也被人们称为是“产婆术”。这一教育理论,是西方最早的启发式教育。精致思考:逻辑检验,如理论与实践的差异;“一切为了儿童……”“从娃娃抓起”“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等等,真的是这样?证据思考:效度检验。如课程改革成与败,有人说一地珍珠,也有人说一地鸡毛;各种教学模式哪个优?都需要证据。
2. 反思自己的实践
在对新课标的学习与研读中反思。每次命题比赛、学科大赛、撰写论文(多为原创试题命制方面)都重读一次2011版新课程标准,找到依据。
在对三大期刊的阅读与查询中反思。比如:
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一变两不变”,果真如此吗?[3]
在二氧化碳的性质课堂上,老师创设如下情景(试题也有类似的情景):同学们都应该见过盖房子时候用石灰浆来刷墙吧,人们常常在房子里烧一个炭火盆,能不能用生活中的经验解释一下,为什么要烧炭火盆?取出 炭火盆后为什么墙壁“出汗”。[4]当今有多少学生还有这样的生活经历?
加热的时候为什么管口要微微向下?(并不是科学性问题,而是关系到产品质量问题,如果质量绝对过关,可以不那样。)[5]
日本教材中关于二氧化碳制取及收集装置方法插图为如左图(相关研究、实证实验已经很多)[6]。
德国教材关注能量的转变和能量守恒规律,出现了活化能、能级图等内容,没有要求学生进行实验设计,侧重实验活动,关注家庭实验等[7]。
以上文章可以帮助你找到依据后而释然。
通过阅读学习更能清楚化学界研究的方向,比如2013年《化学教学》特别关注实验教学,2014年特别关注作业设计方面,2014年第1期教学篇就由张新宇博士后撰写“优化作业系统 强化功能发挥”[8],贴近课改深处、底线。
另外,关于试题的科学性、真实性、教学适应性等也需要进行充分的反思。
总之,源于学习和基于实践的反思既是教师成长的需要,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九年级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2
[2] 成际宝.教学反思的新内涵[J].化学教育,2013,(12):27-28
[3] 钱胜.例谈克服教学中的“想当然”[J].化学教学,2013,7:17
[4] 杜德生.刍议课堂教学中某些问题的处理[J].化学教学,2014,(7):27
[5][6]钱胜.例谈应防止初中化学教学中的“绝对化”[J] .化学教学,2014,(2):34-35
[7] 朱存扣,倪娟.中德化学启蒙教材中“化学反应”编写的比较[J].化学教学,2013,(12):11-13
[8] 张新宇.优化作业系统 强化功能发挥 [J].化学教学,2014,(10):7-11
在这项活动中本人开展了两个主题:牙膏中的化学、暖宝宝成分探究。“牙膏中化学”您做过实验吗?当中的黏合剂影响反应物充分反应,您意识到没有?您是如何解决的?这些实验中的真实存在问题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研究好了再去命制成为试题,才会具有科学性、真实性。暖宝宝成分中的蛭石有何作用?其说明书中的温度能够达到吗?这些深刻的问题涉及到材料、能量的释放等物理性问题,给师生的探究空间很大。
3. 题的问题
除了各种复习资料提供的题外,是不是可以编制一点习题,姑且称为“题研”,需要聚焦“中考考题”,尤其是热点考题、压轴题、原创题等极具生命力且控分的题。
关于题的素材来源。扬州地区每年一届的命题大赛(历经7届),感受最深的是提供了许多素材,有实验改进,有实验验证,有化工物质制备等等方面,抽取信息命制试题,很能锻炼人,近几年学科命题大赛也在开展,要求命制一份完整试卷(需要双向细目表,比较繁琐,逼人读课标)。这些活动如“触媒”,能促催人进步。参加过命题大赛的人都知道,主办方提供很多的文档在遴选的过程其实就是学习的过程。
题的素材也可以来源于课堂生成,善于抓住契机,比如实验课都可以采集到如下照片:
上课时运用以上的图片制作成PPT,让学生看到自己曾经的操作,进行反思点评,课堂就不死板,抽取信息元素命制成选择题的选择项,题目鲜活、真实。
“题与课”不是两张皮,而是一个由人来完成的统一整体,平时多留心身边的事物,总能获得你用得着的素材,这里看两张很有意思的图片(信息元素很丰富,比如材料种类、金属防锈措施等):
上课时课用图创设情境,开展讨论,学生有话可讲,也可以给命题带来灵感。
笔者曾命制过几道原创试题,发表在化学期刊上,如一道关于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实验的原创题命制思路、一道以储氢材料氢化钙为素材的原创题命制与反思 、一道关于硫酸亚铁铵制备的原创试题评析、一道关于“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原创题命制思路与反思、一道以碳酸饮料为素材的原创试题命制思路与反思等。
虽然以上依据新课标所命制的试题在一定层面被转载使用,每道试题均有侧重点不同,但是很难命制出一道或几道试题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思维发展程度;为此,在学习SOLO分类评价法之后,尝试命制了几道选择题,已撰写反思成文(《化学教学》2014年第4期)。
三、反思
一个登山的人在悬崖峭壁,所迫切需要的是青藤小树;一个上进的人在人生险途,所急于需要的是善言指南。
自己经常有如下困惑吗?
经常感觉到学生基础太差,上课不配合,所以就不得不采用“继续讲”的方式来授课。
对于中考的大探究、小探究,计算性选择题、工业流程图题,捉摸不定而埋怨化学太难教?
有时候反诘自己:课改跟我有关系?按照一贯的套路实施教学生命力有多强?
教科研是教研员、专家的事情,自己够格高攀吗?
职称评定需要的论文,花几个钱就能上刊,自己撰写发表意义有多大?
化学教师上课很烦,还要准备实验,能省去就省去实验吧!或者放个视频实验难道不比演示更清晰?
越是学习,越觉得自己都不知道课该怎么上了。
初步结论:没有跟进新课改步伐,已经到了职业高原期(倦怠期),欠缺专业发展的眼光和激情,职业素养未能达到一种境界。
1. 反思自己的职业
何为教师之专业?专业知识应该知道哪些?专业技能与实践应该会做哪些?专业品质与精神愿景是什么?如何坚持?均值得反思。
需要还灵魂于教师。我思故我教,不是“你思让我教”;基于教学现场的真实问题——“我”研究“我”的教学;改变“制度”:从“约束人”走向“解放人”——学校搭台,教师唱戏,相信老师,鼓励老师参与改革,允许改革出现失败。
从自我反思开始,学习做研究。记录关键事件,每天的教学案都可以写教学后记、反思。如何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的新内涵”[2]一文值得细读。与人比较,把别人当镜子,自我批判,分析镜子中的我。
以下若干专家的思考模式,很值得学习。原点思考:把问题推到原点,如学业负担问题。网状思考:把问题置于网络中,如问题树:成因-问题-对策;教学改革等。关联思考:把别人认为无关的东西建立联系。如产婆术;(助产: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归纳和定义,使学生逐步掌握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等步骤。由于苏格拉底把教师比喻为“知识的产婆”,因此,“苏格拉底方法”也被人们称为是“产婆术”。这一教育理论,是西方最早的启发式教育。精致思考:逻辑检验,如理论与实践的差异;“一切为了儿童……”“从娃娃抓起”“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等等,真的是这样?证据思考:效度检验。如课程改革成与败,有人说一地珍珠,也有人说一地鸡毛;各种教学模式哪个优?都需要证据。
2. 反思自己的实践
在对新课标的学习与研读中反思。每次命题比赛、学科大赛、撰写论文(多为原创试题命制方面)都重读一次2011版新课程标准,找到依据。
在对三大期刊的阅读与查询中反思。比如:
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一变两不变”,果真如此吗?[3]
在二氧化碳的性质课堂上,老师创设如下情景(试题也有类似的情景):同学们都应该见过盖房子时候用石灰浆来刷墙吧,人们常常在房子里烧一个炭火盆,能不能用生活中的经验解释一下,为什么要烧炭火盆?取出 炭火盆后为什么墙壁“出汗”。[4]当今有多少学生还有这样的生活经历?
加热的时候为什么管口要微微向下?(并不是科学性问题,而是关系到产品质量问题,如果质量绝对过关,可以不那样。)[5]
日本教材中关于二氧化碳制取及收集装置方法插图为如左图(相关研究、实证实验已经很多)[6]。
德国教材关注能量的转变和能量守恒规律,出现了活化能、能级图等内容,没有要求学生进行实验设计,侧重实验活动,关注家庭实验等[7]。
以上文章可以帮助你找到依据后而释然。
通过阅读学习更能清楚化学界研究的方向,比如2013年《化学教学》特别关注实验教学,2014年特别关注作业设计方面,2014年第1期教学篇就由张新宇博士后撰写“优化作业系统 强化功能发挥”[8],贴近课改深处、底线。
另外,关于试题的科学性、真实性、教学适应性等也需要进行充分的反思。
总之,源于学习和基于实践的反思既是教师成长的需要,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九年级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2
[2] 成际宝.教学反思的新内涵[J].化学教育,2013,(12):27-28
[3] 钱胜.例谈克服教学中的“想当然”[J].化学教学,2013,7:17
[4] 杜德生.刍议课堂教学中某些问题的处理[J].化学教学,2014,(7):27
[5][6]钱胜.例谈应防止初中化学教学中的“绝对化”[J] .化学教学,2014,(2):34-35
[7] 朱存扣,倪娟.中德化学启蒙教材中“化学反应”编写的比较[J].化学教学,2013,(12):11-13
[8] 张新宇.优化作业系统 强化功能发挥 [J].化学教学,2014,(10):7-11
在这项活动中本人开展了两个主题:牙膏中的化学、暖宝宝成分探究。“牙膏中化学”您做过实验吗?当中的黏合剂影响反应物充分反应,您意识到没有?您是如何解决的?这些实验中的真实存在问题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研究好了再去命制成为试题,才会具有科学性、真实性。暖宝宝成分中的蛭石有何作用?其说明书中的温度能够达到吗?这些深刻的问题涉及到材料、能量的释放等物理性问题,给师生的探究空间很大。
3. 题的问题
除了各种复习资料提供的题外,是不是可以编制一点习题,姑且称为“题研”,需要聚焦“中考考题”,尤其是热点考题、压轴题、原创题等极具生命力且控分的题。
关于题的素材来源。扬州地区每年一届的命题大赛(历经7届),感受最深的是提供了许多素材,有实验改进,有实验验证,有化工物质制备等等方面,抽取信息命制试题,很能锻炼人,近几年学科命题大赛也在开展,要求命制一份完整试卷(需要双向细目表,比较繁琐,逼人读课标)。这些活动如“触媒”,能促催人进步。参加过命题大赛的人都知道,主办方提供很多的文档在遴选的过程其实就是学习的过程。
题的素材也可以来源于课堂生成,善于抓住契机,比如实验课都可以采集到如下照片:
上课时运用以上的图片制作成PPT,让学生看到自己曾经的操作,进行反思点评,课堂就不死板,抽取信息元素命制成选择题的选择项,题目鲜活、真实。
“题与课”不是两张皮,而是一个由人来完成的统一整体,平时多留心身边的事物,总能获得你用得着的素材,这里看两张很有意思的图片(信息元素很丰富,比如材料种类、金属防锈措施等):
上课时课用图创设情境,开展讨论,学生有话可讲,也可以给命题带来灵感。
笔者曾命制过几道原创试题,发表在化学期刊上,如一道关于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实验的原创题命制思路、一道以储氢材料氢化钙为素材的原创题命制与反思 、一道关于硫酸亚铁铵制备的原创试题评析、一道关于“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原创题命制思路与反思、一道以碳酸饮料为素材的原创试题命制思路与反思等。
虽然以上依据新课标所命制的试题在一定层面被转载使用,每道试题均有侧重点不同,但是很难命制出一道或几道试题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思维发展程度;为此,在学习SOLO分类评价法之后,尝试命制了几道选择题,已撰写反思成文(《化学教学》2014年第4期)。
三、反思
一个登山的人在悬崖峭壁,所迫切需要的是青藤小树;一个上进的人在人生险途,所急于需要的是善言指南。
自己经常有如下困惑吗?
经常感觉到学生基础太差,上课不配合,所以就不得不采用“继续讲”的方式来授课。
对于中考的大探究、小探究,计算性选择题、工业流程图题,捉摸不定而埋怨化学太难教?
有时候反诘自己:课改跟我有关系?按照一贯的套路实施教学生命力有多强?
教科研是教研员、专家的事情,自己够格高攀吗?
职称评定需要的论文,花几个钱就能上刊,自己撰写发表意义有多大?
化学教师上课很烦,还要准备实验,能省去就省去实验吧!或者放个视频实验难道不比演示更清晰?
越是学习,越觉得自己都不知道课该怎么上了。
初步结论:没有跟进新课改步伐,已经到了职业高原期(倦怠期),欠缺专业发展的眼光和激情,职业素养未能达到一种境界。
1. 反思自己的职业
何为教师之专业?专业知识应该知道哪些?专业技能与实践应该会做哪些?专业品质与精神愿景是什么?如何坚持?均值得反思。
需要还灵魂于教师。我思故我教,不是“你思让我教”;基于教学现场的真实问题——“我”研究“我”的教学;改变“制度”:从“约束人”走向“解放人”——学校搭台,教师唱戏,相信老师,鼓励老师参与改革,允许改革出现失败。
从自我反思开始,学习做研究。记录关键事件,每天的教学案都可以写教学后记、反思。如何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的新内涵”[2]一文值得细读。与人比较,把别人当镜子,自我批判,分析镜子中的我。
以下若干专家的思考模式,很值得学习。原点思考:把问题推到原点,如学业负担问题。网状思考:把问题置于网络中,如问题树:成因-问题-对策;教学改革等。关联思考:把别人认为无关的东西建立联系。如产婆术;(助产: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归纳和定义,使学生逐步掌握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等步骤。由于苏格拉底把教师比喻为“知识的产婆”,因此,“苏格拉底方法”也被人们称为是“产婆术”。这一教育理论,是西方最早的启发式教育。精致思考:逻辑检验,如理论与实践的差异;“一切为了儿童……”“从娃娃抓起”“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等等,真的是这样?证据思考:效度检验。如课程改革成与败,有人说一地珍珠,也有人说一地鸡毛;各种教学模式哪个优?都需要证据。
2. 反思自己的实践
在对新课标的学习与研读中反思。每次命题比赛、学科大赛、撰写论文(多为原创试题命制方面)都重读一次2011版新课程标准,找到依据。
在对三大期刊的阅读与查询中反思。比如:
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一变两不变”,果真如此吗?[3]
在二氧化碳的性质课堂上,老师创设如下情景(试题也有类似的情景):同学们都应该见过盖房子时候用石灰浆来刷墙吧,人们常常在房子里烧一个炭火盆,能不能用生活中的经验解释一下,为什么要烧炭火盆?取出 炭火盆后为什么墙壁“出汗”。[4]当今有多少学生还有这样的生活经历?
加热的时候为什么管口要微微向下?(并不是科学性问题,而是关系到产品质量问题,如果质量绝对过关,可以不那样。)[5]
日本教材中关于二氧化碳制取及收集装置方法插图为如左图(相关研究、实证实验已经很多)[6]。
德国教材关注能量的转变和能量守恒规律,出现了活化能、能级图等内容,没有要求学生进行实验设计,侧重实验活动,关注家庭实验等[7]。
以上文章可以帮助你找到依据后而释然。
通过阅读学习更能清楚化学界研究的方向,比如2013年《化学教学》特别关注实验教学,2014年特别关注作业设计方面,2014年第1期教学篇就由张新宇博士后撰写“优化作业系统 强化功能发挥”[8],贴近课改深处、底线。
另外,关于试题的科学性、真实性、教学适应性等也需要进行充分的反思。
总之,源于学习和基于实践的反思既是教师成长的需要,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九年级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2
[2] 成际宝.教学反思的新内涵[J].化学教育,2013,(12):27-28
[3] 钱胜.例谈克服教学中的“想当然”[J].化学教学,2013,7:17
[4] 杜德生.刍议课堂教学中某些问题的处理[J].化学教学,2014,(7):27
[5][6]钱胜.例谈应防止初中化学教学中的“绝对化”[J] .化学教学,2014,(2):34-35
[7] 朱存扣,倪娟.中德化学启蒙教材中“化学反应”编写的比较[J].化学教学,2013,(12):11-13
[8] 张新宇.优化作业系统 强化功能发挥 [J].化学教学,2014,(1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