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虹
【摘 要】在现代教学和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是学习的迁移。尤其是在数学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就需要学生具有严密的逻辑思维,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于当代高中生来说无疑是学习中的一大难点,然而,有效的运用迁移理论,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就有必要在教学中有效地运用学习迁移理论,笔者将从学习迁移的含义出发,分析学习迁移理论对数学教学的重要性及其应该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学习迁移理论;高中数学教学;应用研究
将一种知识的学习运用到另一种知识的学习就叫学习迁移,它在学习中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在高中数学的教学中,运用迁移理论可以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使学生较快的领会抽象的教学内容,进而形成自己的数学思维方式,学习迁移理论对高中的数学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高中的数学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将学习迁移理论落实到自己的教学中去。
一、学习迁移的含义
学习的迁移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知识的迁移,以前学习到的知识往往会对后来知识的学习产生一种影响,后学习到的知识也会对先前学习到的知识产生影响,总而言之,它就是知识之间的相互影响,这种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如平面几何的知识影响着立体几何的学习,立体几何的学习扰乱了原有的平面几何知识等。另一方面是指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迁移,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会把学习某一门课程的有效的学习方法运用另一门课程的学习当中。
二、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迁移理论的重要意义
迁移理论对高中数学的教学的重要意义主要有两点。一是有助于学生培养抽象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利于学生学习新的数学知识。就目前来看,很多中学生数学成绩不好是因为理解能力差,对数学知识中的逻辑思维很难把握,不能将知识联系起来。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多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之后很难将其运用到具体的问题当中,不会将两者结合在一起,所以往往导致知识不能完全的运用,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够。利用学习的迁移,可以使学生完成一个完整的数学认知结构,利于学生解决数学中的难题。二是有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学习的迁移可以使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培养的思维能力转化为一种学习数学的能力。它是一种心理特征,能够有效的调节数学活动的进程和方式,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能够举一反三,形成一定的知识技能。
三、加强高中数学教学应用迁移理论的措施
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在兴趣的基础上学生才能主动的进行学习活动。学生有了学习的热情,往往就容易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从而主动的进行探究并解决问题,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主动的将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在这一过程中就容易发生学习的迁移。所以教师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知识增加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在课堂上多组织些游戏,使课堂丰富多彩,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
2.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
学生的思维要进行丰富的联想,产生学习的迁移,首先要有丰富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作为前提条件。面对数学难题,学生要将所学到的知识联系起来,就要有一定的思维能力,然而没有基础知识就算学生的思维面再广也是无法解决问题的。所以应该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对数学原理和公式等要加强记忆,对基础知识进行不断的强化,学生在解题时才会迅速想到,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知识的利用性,为学生的学习迁移创造条件。
3.提高学生概括能力,完善数学认知结构
知识迁移的关键是学生是否能够灵活运用知识,在知识之间进行转换和应用,在此基础上建立完善的认知结构。概括是迁移的实质,知识概括得越广迁移产生的范围也就越广。所以对知识的不断加工概括,以旧知识带入新知识,有利于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概括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将新学习到的知識与旧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认知结构,从而能够灵活的运用知识,进行学习的迁移。
四、结语
高中数学学习的各个环节都存在着知识的迁移现象,学习迁移理论对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都有很大的帮助。不仅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要想学好高中数学就必须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培养学生的知识概括能力,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高中数学的教学效果,才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淑文.在数学问题解决中哪些知识能促进迁移的产生[J].数学教育学报,2010,13(04):45-46
[2]孟黎辉.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学习迁移理论的实践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35(07):56-57
[3]蒙秋秋.迁移理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48(11):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