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杏林
【摘要】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是课堂优化的一种常用手段。本文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上分析,如何利用化学实验、生活体验、化学史实等有效途径创设各种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其思维火花,引导其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之中,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问题情境;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途径
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是充满好奇、富有新鲜感,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很适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师能抓住这一心理特点,在组织教学时,创设各种生动有效的问题情境就显得尤为重要。“问题情境”是指在一定的情境中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需要解答的问题,以激发学生问题意识为价值取向的刺激性的数据材料和背景信息。初三是化学教育的启蒙,对化学现象兴趣很浓,但学生并没有因此形成稳定发展的内在动机,也不晓得应该怎样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分析问题,更不会联系自己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去想问题,不重视化学用语的记忆及化学事实和原理的理解,造成知识上的脱节,所以教师要通过如下有效途径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趣味性和求知欲来实现学习目标。
一、利用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想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兴趣之火。”在化学起始课中教师先做几个有趣的化学实验,如会变色的小猫、清水变牛奶、自制汽水、二氧化碳喷泉实验等。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使学生能自己在化学知识的迷宫中找到答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大有益处。例如:教学燃烧时,做完演示实验“燃烧的条件”后,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出燃烧的两个条件后,接着教师又分别点燃两根火柴,学生观察到一根竖起来火焰向上的火柴很快熄灭,而平放的火柴火焰却不会熄灭,如此反复实验,结果都一样,这是为什么?教师及时提出问题。评析:这种现象,再一次唤起学生心灵深处的探索欲望,经教师的引导,学生的猜想、分析、讨论和教师的及时评价,可帮助学生理解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得出正确的解释结论。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增进了学生对化学原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在讲酸碱中和反应时,让学生先做实验:在一支洁净的试管里倒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加几滴无色的酚酞溶液,会发现溶液变红色,这时学生能用碱的知识来解释。让他们继续滴加稀盐酸,结果溶液瞬间变为无色。学生热情高涨,为什么滴加盐酸后溶液的颜色由红变无,学生的思维矛盾自然产生了,于是很想学习有关中和反应的知识,激起了学习的欲望。化学实验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问题教学情境,千变万化的实验现象让学生惊奇、诧异和不解。会使学生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渴望对新知识的获得和探究。
二、利用生活体验创设问题情境,加深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我们要注重观察体验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善于将生活素材引入到化学课堂中,让学生从熟悉的现实生活经历和体验中出发了解、掌握化学知识。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化学知识是有用的知识,以此来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提高化学教学的实效性。例如,在学习气体的溶解度时,为了形象说明它与温度和压强的关系,提出以下问题:大家喝可乐时,打开瓶盖,有许多气泡冒出来,为什么?为什么喝进肚子里还会打嗝?创设这样的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索欲望,原因是压强变小二氧化碳气体的溶解度减小,温度升高二氧化碳气体的溶解度增加,进而得出结论: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这时有位学生提出了问题:为什么摇荡几下,气泡会冒出更快呢?这问题问得好哇,源自于生活实际的一些细节,但又想不出原因,课堂上拿出来大家一起分享,经过大家讨论、分析,可知摇荡破坏了气泡的表面张力,使气泡聚集更易逸出,进而加速碳酸的分解。夏天天气闷热时,可以看到池塘里的鱼儿浮出水面,这又是为什么?创设问题情境可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三、利用化学史实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化学史以其内容的独特性,在科学方法教育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结合化学发展的曲折过程,从科学家的身上体会化学家们在化学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方法,所应用的方法主要有:观察、实验、推理、模拟、假说、调查研究等。化学课堂教学中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科学史实、记载、故事、传记、格言等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情节都是学生所喜闻乐见的。课堂上一个动人的故事、一个美妙的传说,都会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角色,将注意力转移到本学科的情境之中。从化学科学史实故事及化学趣闻等方面入手开展教学,引发学生兴趣,使之在一定的人文历史背景下学习,在良好的精神支配和积极的价值判断及其选择过程中学习,其学习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如:在《空气的组成》教学时,可以在介绍各国的科学家如何通过不断的实验探索,发现空气组成,引入情境。教师可向学生进一步介绍在拉瓦锡之前舍勒和普利斯特里等化学家都已经发现了氧,由于受“燃素学说”的影响,缺乏怀疑批判精神,舍勒称氧气为“火空气”,把“火”看成是“火空气”与“燃素”的结合。而普利斯特里把氧气叫做“无燃素空气”,未能揭示燃烧的本质,结果“真理碰到了鼻尖却没有被发现”。拉瓦锡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不盲从、不迷信,敢于怀疑、勇于创新,通过科学的实验和思维,提出了“氧化说”,打破了“燃素说”,掀起了一场全面的“化学革命”。现在来看,我们回顾这个实验更有价值的不是实验结论,而是另外的两个方面:一是化学体系、实验装置的选择,拉瓦锡所选的汞,应当是上上之选;二是他的实验过程和方法无懈可击,实验过程可分为三步:步骤1:2Hg + O22HgO,步骤2:2HgO2Hg + O2↑,步骤3:将步骤1剩余的氮气和步骤2得到的氧气混合,便可得回原来的空气。回归化学史实,既能激励学生大胆探索、敢于质疑的精神,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趣味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学生的猜想、分析、讨论和教师的及时评价,可帮助学生理解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利用对学生进行过程与方法教育,同时又增进了学生对化学原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当然,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还有很多,只要我们能关注生活,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一定能创设出许多有助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好情境。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用问题情境教学法,也应注意与其他的教学方法相结合。逐步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的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本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刘霖.化学史与科学方法教育.化学教育,2005,(11):62–64
[2]宋心琦.化学实验教学问题.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