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素质初探

2014-07-31 09:00
延边党校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意志心理素质意识

(1.湖南商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2. 湖南科技职业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当前高校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双热点。在美国以比尔盖茨为代表的创业者掀起的创业革命有力地促进了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①,也创造了极大的经济效应,因此成为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起源,后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开始在世界各国普及。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法国巴黎召开的首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所通过的《世纪高等教育宣言:展望与行动》提出:“为使毕业生就业,高等教育应主要培养创业技能和主动精神,毕业生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是工作岗位的创造者。”②我国在 1998年出台的《面向新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首次明确提出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创业教育;1999 年国家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高等学校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2010年5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③直接以国家文件的形式,确定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地位。

1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创新创业心理素质

1.1 创新与创业

创新是近年来使用最频繁的词汇之一。在国内外研究中,有创新、创新性、创造力、创新能力、创新心理素质等提法。《现代汉语辞海》中将创新定义为“提出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完成一项新设计或新方法,或迫使创造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在经济活动中,指新事物的实际采用或引用。”④

创新也是经济学概念。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创新思想不只是一个技术概念,而是一个经济概念。在 1912 年他提出“创新”,认为这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说,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⑤。

心理学中的创造能力指的是产生新思想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创造能力是成功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条件,其中,创造思维和创造想象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⑥。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对创造性思维进行过系统研究,他提出吉尔福特智力结构模型就较好地说明了创新性。在相关测量工具中,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开发的《发散性思维》和托兰斯开发的《创造思维测验》被认为是较好测验创造力的工具。

创新心理素质是近十几年提出的一个本土化概念。一些研究者认为,“创新心理素质就是在创新活动中,个体所表现出来在经历过的实践活动中所积累和逐渐形成和发展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⑦。”另外一些研究者认为,“创新心理素质是由创造性智力、创造性人格和创造性内部动机构成的,是个体从事创新活动、完成创新任务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⑧。”

1.2 创新创业教育

1.3 创新创业心理素质

从前人研究轨迹可以看出,一方面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创新创业”是一个整体概念,并且从不同角度开展了大量研究,如创新创业能力研究、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创新创业环境研究等;但是另一方面,“创新创业心理素质”并没有作为一个专有名词被正式提出,也缺乏相关研究。本研究认为,做好创新创业工作既应该创造外部环境、提供实践平台,更应该注重创新创业“人才”素质的提升。众所周知,人才素质一般包括身体素质、思想政治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和知识素质几个方面,其中心理素质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制约和影响着其他素质。因而,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素质”将有助于提高创新创业水平。

2 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素质的理论界定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心理素质是指人在感知、想象、思维、情感、意志、观念、兴趣等多方面的修养,涉及到性格、兴趣、动机、意志、情感等多方面的内容。而创新创业心理素质的结构同样包含以上几个方面。

2.1 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素质的定义

通过文献研究法、个案访谈法、专家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对创新创业心理素质进行界定。查阅、收集和整理了大量有关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相关资料,对大学生群体进行抽样开展深度访谈,与国内知名专家进行商讨,编制《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调研问卷》,在湖南科技职业学院、湖南商学院、中南大学等高校发放900份进行调查,最终确定了创新创业心理素质基本定义。本研究认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素质是对大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起调节作用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在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的学习和训练与生活工作实践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综合心理素质。良好的创新创业心理素质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是取得创新创业成功的先决条件。

2.2 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素质的结构

本研究认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素质包含四个成分: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个性和创新创业意志。

创新创业能力是指成功完成创新创业获得所必需的各种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创新创业活动紧密联系,一方面创新创业能力是在创新创业活动中形成、发展和表现出来的;另一方面,从事创新创业活动又必须以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为前提。具体来说,创新创业能力包括:发散性思维、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创造性的观察能力、创造性的知识应用能力、沟通合作能力、经营管理能力、预见风险和承担风险的能力等。

创新创业意识是指在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对自我身心状态与外界环境变化的觉知和认识。意识可以分为自我意识和对周围事物的意识。创新创业意识一方面是对自我的意识,如自我是否有创新创业的想法,是否具备相关能力,有没有好奇心、求知欲、创新创业兴趣、创新创业能力等;另一方面是对环境的意识,如是否敏锐地捕捉环境中的创新创业机会、识别商机、发现市场、宏观地审视经济环境、洞察未来市场形势等。创新创业意识是动力和心理准备,确保能够捕捉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信息,进行有意识的创新创业活动。

创新创业个性是指创新创业者所具备整体性心理面貌,是稳定的、鲜明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创新创业个性是一种区别于他人、有个人特色精神风貌的体现,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有着强烈创新创业动机的人,总能表现出和其他人不同的个性特征,比如积极主动、勇于冒险、敢于创新,具有胆识、独立果断、沉稳冷静等。

创新创业意志是指自觉地确定创新创业目标,根据目标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标的过程。由创新创业意志支配的行动称为创新创业意志行动。创新创业意志包括乐观进取、勇于坚持、耐心、恒心和毅力等,是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也是达到最终目标的决定因素。创新创业意志对创新创业活动能起到调节作用,一方面启动、维持和强化达到创新创业目的所必需的行动,另一方面制止或削弱那些违背目标的行动。在整个创新创业过程中,困难会层出不穷,如创意被否定,创新不成功,创业受到打击等,想要克服这些困难,除了自身的能力、知识和外界帮助之外,最强有力的依靠便是创新创业者本身的坚定意志。

3 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素质模型的建立

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个性和创新创业意志构成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素质,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值得探究。本研究认为,这四个因素可以组合成一个“基础——发动——维持”的模型。其中,创新创业能力和创新创业个性是基础成分,没有这两个成分就不可能有创新创业活动的产生;创新创业意识是发动成分,只有具备意识才有可能产生后续的创新创业行为;创新创业意志是维持成分,在意志的作用下,可以产生意志行为,并且克服困难,取得创新创业活动的成功。

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素质模型,有助于清晰地认识各个成分的作用,有的放矢地采取针对性措施来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比如,在选择创新创业人才时要注重其个性特征,因为个性的形成是长期的,难以在短期内获得质的改变。同时,应考察其是否具备基本的创新创业能力,必要时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培养和提升相关能力。此外,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并且培养他们的创新创业意志,使其能克服困难,获得成功。

【注释】

①张奇.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创新创业教育与素质拓展体验式教学相结合[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4):125-126.

②刘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思考[J].教育科学,2011(27):64-67.

③戴秋花,张增年.构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以浙江万里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2(33):1-53.

④陈俱生主编.现代汉语辞海[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150.

⑤李乾文.熊彼特的创新创业思想传播及其评述[J]创新管理,2005(8):76-80.

⑥叶奕乾.普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591.

⑦王极盛.中学生创新心理素质与相关因素的综合研究[J].心理科学,2003(4).

⑧戴春林.创新心理素质浅论[J].教育发展研究,2000(6).

⑨林崇德.教育与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36.

⑩洪波.拓展创新心理素质培养的空间[J].清华大学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增)(16).

猜你喜欢
意志心理素质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时代新人与意志砥砺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西厢记》中的理性意志与自由意志
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心理素质
论新闻记者的心理素质与写作思维
开展“解烦恼”活动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
自由意志的神经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