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性语篇分析视角下的外媒涉华报道翻译研究

2014-07-29 02:24王娅妮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4年6期
关键词:译文苹果公司语篇

王娅妮+

摘要:涉华报道是国外媒体关注的一个热点,但对于国内读者,其信息传播往往依赖于译文的质量。因此有必要探究此类文本英译汉的有效策略,为产出高质量的译文服务。本文从批评性语篇分析的视角,探讨外媒涉华报道的英译汉策略。通过选取The Economists"Apple in China-Unparalleled arrogance,full apology"(《经济学人》上题为“苹果公司为其在中国的傲慢姿态而致歉”的报道)一文为具体实例进行汉译剖析,指出:在外媒涉华报道翻译过程中,需通过对原语篇进行批评性分析,揭示文本话语背后隐含的意识形态;译文要在忠实表达原文所传达信息的同时,对具有意识形态意义的措辞进行适当取舍或调整,以符合译入语读者的价值观念和阅读期待。

关键词:批评性语篇分析涉华报道意识形态翻译苹果公司

一、引言

在全球化的今天,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有关中国的新闻报道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国际各大媒体上。中国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积累了丰富的物质精神财富,在世界范围内也日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今,我们在经济、科技、文化等诸多重要领域已经与世界各国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在谋求进步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听到来自外界的声音,以便通过他人的视野与认知,更好地促进自身发展,国外媒体的涉华报道就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机会。然而,由于不同国家之间客观存在的历史文化差异,众多新闻报道文本的产生和发布深受其民族意识形态的影响。与之相应的翻译过程也不再仅仅是两种语言在文字层面的转换,而是需要在进行语言转换的同时,兼顾到语言外的许多因素,诸如文化观念、政治背景、民族关系等对原文产生的影响。因此,在对外媒涉华报道进行翻译时,我们有必要借助批评性语篇分析的方法,透过媒体报道的话语,挖掘出潜藏其中的意识形态意义,尽可能客观准确地译出原文所要传达的信息和内容。

我们都知道,数百年来,英语语言和它所承载的西方文化伴随着英国的殖民扩张传播到了世界各地,深入影响着全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格局。今天,以英语为媒介的大众传媒以同样的力度渗透到全球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英语和西方语言文化的“霸权”地位在全球范围内日益明显。英语新闻媒体主导着世界舆论,每天都在影响甚至操纵着人们的思想意识。许多英语新闻语篇看似客观公正,实则含而不露地表达各种意识形态意义,对读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1]。日益强大的中国,正逐渐成为外媒报道的焦点,国内发生的一举一动,也同样吸引着众多国外媒体记者们的视线。因此,如何透过语言外观,剥开意识形态的外衣,客观公正地翻译各类外媒涉华报道材料,让国内读者听到外界看待中国的声音,是翻译工作者急需认真思索和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尝试从批评性语篇分析的视角探究外媒涉华报道材料的汉译问题。通过选取The Economist's“Apple in China-Unparalleled arrogance,full apology”on April 1st 2013[2](2013年4月1日发表在《经济学人》上题为“苹果公司为其在中国的傲慢姿态而致歉”)这一新闻语篇的汉译为例,探讨在进行外媒涉华报道翻译过程中,如何通过批评性语篇分析,揭示文本话语背后的意识形态,从而既让国内读者了解到外界对中国时事的观点和看法,又避免对原文所包含的思想意识不加甄别地进行翻译,使译文沦为部分外媒传播其意识形态的工具。

二、批评性语篇分析和涉华报道翻译

批评性语篇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也叫批评语言学(critical linguistics),是20世纪80年代初首先在英国兴起的有关语篇分析方法的学科。它通过分析语篇的语言特点和它们生成的社会历史背景来考察语言结构背后的意识形态意义,并进而解释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复杂的关系。批评性语篇分析倡导对语篇,尤其是公众语篇进行批评性分析,其主要目的在于增强人们的语言意识,提高他们对语言运用的鉴赏和批评能力,以便更好地应付和解决当今由于语言对社会生活的广泛介入与影响而产生的一些问题[3]。它着重分析人们设计的符号(如词条、短语、句子等)和它们交流的意义之间的关系。分析的目的在于揭示语篇中含而不露的深层意识形态意义,尤其是那些人们习以为常的偏见、歧视和对事实的歪曲,并揭示其存在的社会条件和在权力斗争中的作用[4]。

新闻语篇一直是批评性语篇分析的主要研究对象,如范勇通过对《纽约时报》的实证研究,指出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形象”的塑造,在其报道的内容、主题、倾向及其遣词造句上不可避免地受到意识形态偏见的左右[2]。通过运用批评性话语分析方法,黄勤对新闻语篇中的转述话语及其翻译的语篇和语用功能进行了对比分析,考察了原新闻报道者和译者如何分别运用转述话语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识形态,旨在探讨将这一分析方法从单语语篇分析扩展到双语语篇(翻译)分析的可行性,为分析意识形态对翻译,尤其是对新闻翻译的影响提供一些启发与思考[5]。王彦通过运用批评性话语分析的方法对同一政治语篇的源语和目的语版本进行对比分析,表明译者对语言形式的选择直接影响到翻译语篇所传达给读者的意识形态意义[6]。

尽管英语已成为世界语言,但对于国内大众读者来说,汉语仍是其接受外来信息的主要载体,而信息传播的效果如何,则主要取决于译文。译文不仅要将原文的内容正确传达给目的语读者,而且要以符合译入语受众价值观念的形式来表达,这就要求翻译工作者在对原文进行语言转换时,充分考虑到译入语读者的阅读期待以及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以下以The Economist's“Apple in China-Unparalleled arrogance,full apology”一文的汉译为例,通过分析具体的翻译细节,探讨在进行外媒涉华报道翻译过程中,如何透过言语现象,揭示文本话语背后的意识形态意义,进而用符合译入语读者价值观念和阅读习惯的表达方式传达原文内容。

三、用批评性语篇分析揭示文本的意识形态意义并在译文中对其进行弱化处理

(1)例句:Apple and China seem a perfect fit. Both are secretive autocracies that have produced spectacular economic results and technological marvels.

参考译文:中国和苹果公司似乎是绝配,一个创造出了引人注目的经济效益,一个创造了技术上的奇迹。

“Secretive”是外媒在其涉华报道中用来描写中国,并且出现频率极高的具有负面含义的词汇。由于“秘密”一词在英文中有“阴谋、可疑、不真诚”等含义,所以涉华报道中通常使用这类词汇以使中国的形象变坏[7]。此例句中的“secretive autocracies”是个典型的具有意识形态意义的用词,如果直接译为“秘密的独裁者”,则有悖于客观事实。实际上,该词条反映了西方社会长期以来对中国单一政治体制模式的不满,原文报道选用“autocracy”一词,一方面是想说明苹果公司在行业内所具有的强大影响力,另一方面则与后文的“Communist and Party”等描述中国的词汇相呼应,以迎合西方民众对中国一贯持有的价值评判倾向。由于译文主要面对的是国内读者,因此在翻译此句时,为了弱化这层意识形态含义,可以省去不译。

endprint

(2)例句:So it is quite surprising to see the American technology firm come under repeated attack in recent days by mouthpieces for the state and Communist party.

参考译文:然而,令人十分惊讶的是,苹果这家美国科技公司最近频繁遭受中国媒体的攻击。

有些词语虽然正确地说明了某种事物的性质,但是这类词汇在西方文化中却有另外的涵义。当西方记者援引中国媒体的报道时,总不忘加上“政府的”“官方的”等此类词。比如,他们会说“官方的《中国日报》”“官方的《新华社》”或者“由政府控制的中国媒体”和“由政府经营的广播电视”等等。虽然中国大多数媒体的确是官方的,而且由政府所有、控制和经营,但是在西方文化中“政府的”等被认为是不独立的、是一种宣传工具,因而是不可信的[8]。Communist是一个带有强烈意识形态色彩的政治符号,由于客观的历史原因,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对共产党本身比较排斥,“反共”在西方社会有着深厚的政治根基。赵心树先生在2004年对美国普通民众的一次田野试验中发现:美国人对中国的“Communist”一词抱有强烈敌意,其程度仅略低于“基地组织成员”[9]。原文使用“mouthpieces for the state and Communist party”这一表达,就是想潜移默化地引起西方受众对中国政府及执政的共产党的反感。如果相应地将其译为“中国政府和共产党的口舌”,对于国内读者来说,不仅割裂了媒体和群众的关系,而且无形中在媒体和大众之间竖起了一层屏障。在翻译时,我们要对原文作者所处的立场及其话语背后的意识形态意义进行弱化处理,着重抓住要传播的信息和内容的本质,因此将"mouthpieces for the state and Communist party"较笼统地译为“中国媒体”。

另外,英文中为了避免重复和单调,常用不同的词语来描述同一事物。比如,该例句中用“the American technology firm”指代苹果公司,为了使信息更加具体明了,译文在“美国科技公司”前添加“苹果”加以明确。

(3)例句:It seems more likely that Apple is the target of an officially-sanctioned attack.

参考译文:似乎有另一种可能性,苹果公司是官方制裁的攻击目标。

前文提到攻击是由竞争对手精心策划的这种可能性,通过分析之后,作者认为这种可能性不一定成立。在该段中,作者笔锋一转,将矛头指向官方机构,因此会用到 “more likely”,通过前后的对比联系以增加作者话语的说服力,以达到迎合或者影响其受众价值观念的目的。但是当译文面向中国受众时,不必显化这层逻辑关系,直接译为“似乎有另一种可能性”即可。

(4)例句:The ever-arrogant Apple may have failed to kowtow to the right officials in Beijing.

参考译文:一贯傲慢的苹果公司可能没有处理好同中国政府有关官员的关系。

“叩头(kowtow)”的方式最先被宗教所引用,表示虔诚,后被统治者所引用表示尊重。到了民间,作为一种表达内心激动情感的方式,可以表达各种不同的意思。现在多用来比喻奴颜婢膝、巴结奉承的嘴脸。作者在原文中采用“kowtow”这一词,有两层含义,一方面就中国的政企关系,在西方受众中树立起一个负面的形象;另一方面,采用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可以满足国外受众对中国异域文化的猎奇心理。但现在的中国,除了在表达某种信仰的仪式上外,已很少看到磕头这样的现象了,即使有,也很少能发挥出像曾经那样的作用了。因此,翻译时可考虑淡化处理。

另外,在提到某国政府时,国外媒体习惯于用政府所在地,即该国首都来指代该国政府机构。此句中的 “Beijing”即为此用法,因此可遵照汉语的思维习惯,译为“中国政府”。

(5)例句:China is currently our second-largest market,Tim Cook said to Xinhua,the official newswire of Chinese propagandists,before the attacks.

参考译文:“中国目前是我们的第二大市场”,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说,这发生在抨击事件之前。

我们都知道“propagandist”一词源于“propaganda”,而propaganda是个贬义词,牛津高阶英语词典对该词的解释是:(usually disapproving) ideas or statements that may be false or exaggerated and that are used in order to gain support for a political leader,party。我们通常把 “宣传”译为“publicity”,而不是“propaganda”,而以英语为工作语言的外国记者不可能不知道“propaganda”是个具有贬义色彩的负面词汇,作者在这里采用“propagandist”突显其意识形态意义并有意对其目标读者施加影响。在翻译该句时,由于国内读者都知道新华社,故“the official newswire of Chinese propagandists”一句可全部省去不译,但译者要透过文本中含有意识形态意义的措辞把握原文的整体基调和作者的立场,以便对译文做出适当的调整,以适应目的语读者的认知模式和阅读习惯。

四、添加或者省略信息,使涉华报道的译文更符合目标受众的语言环境

(6)例句:On March 15th,World Consumer Rights Day,a much-watched annual program on CCTV,the official broadcaster,attacked Apple's policies and practices in China.

参考译文:3月15日是世界消费者权益保障日,由中央电视台举办的“3.15晚会”是一个备受关注的年度节目,在晚会上,央视抨击了苹果公司在中国的运营政策和行为。

对于国外受众来说,一些具体的、对新闻报道本身影响不大的信息,他们没有必要详细了解,因此原文作者在描述时采用了模糊的表达“a much-watched annual program”,但翻译时,最好把“3.15晚会”这样的信息补充进去,使译文详细具体,更有可信度。

(7)例句:A number of celebrities rushed to join the CCTV attack on Apple by posting rude comments on Weibo,China's version of Twitter.

参考译文:许多名人纷纷同央视一起抨击苹果,他们通过在微博上发布粗鲁的言论来抨击苹果公司。

“Weibo”是“微博”的拼音,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作者在此用目标语读者熟知的“Twitter”一词向其解释“Weibo”。而当译文面向国内读者时,如果依照原文译为“微博即为中国版的推特”,无疑使对“Twitter”不曾有过了解的读者不知所云,增加了他们对译文的理解难度,因此,为了使译文更清晰明了,此处将“Chinas version of Twitter”省去不译。译者既要站在作者的角度去理解原文,又要从目标读者的立场出发,使译文具有可接受性。

endprint

对于文中出现的“CCTV,the official broadcaster”、“the Peoples Daily,a party mouthpiece”、“Weibo, China's version of Twitter”、“Xinhua,the official newswire of Chinese propagandists”等补充说明信息的插入语成分,由于原文所面向的是西方读者,因此有必要对涉及到中国的一些信息作出进一步的说明和交代,但译文面对的是中国受众,对于这些大众耳熟能详的词语,译文中没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解释说明,翻译时可直接把这些插入的补充成分省去不译。

五、结语

本文从批评性语篇分析的视角,通过分析The Economist's“Apple in China-Unparalleled arrogance,full apology”一文汉译过程中部分话语背后隐含的意识形态意义,提出在汉译外媒涉华报道材料时:(1)通过批评性话语分析揭示原文语言背后的意识形态及作者所处的立场;(2)在对译文的处理过程中,既要忠实表达原文所传达的信息和内容,也要充分考虑到译文将对目的语受众产生的影响;(3)在翻译时,可通过弱化原文语句中的意识形态意义、省略或者添加必要的说明信息,使译文更加符合目标读者的语言环境。译者有必要从译文受众所处的社会环境、思维方式和语用习惯出发,对原文中的表达,尤其是具有意识形态意义的话语作出取舍或进行适当调整,从而为受众提供客观、公正同时又符合读者期待和价值评判标准的高质量译文。

注释:

[1][3][4]辛斌:《批评语言学:理论与应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54-83页。

[2]http://www.economist.com/blogs/analects/2013/04/apple-china

[5]范勇:《美国主流媒体涉华报道中的意识形态偏见词汇与“中国形象”塑造》,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第8期,第173-176页。

[6]黄勤:《批评性话语分析视角下的新闻翻译分析》,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年,第3期,第54-58页。

[7]王彦:《政治语篇翻译的批评性话语分析》,上海翻译,2009年,第3期,第23-27页。

[8]翟峥:《中美两国在对方主要媒体中的写照》,美国研究,2002年,第2期,第 88-109页。

[9]赵心树:《国际传播中的信息翻译与字词翻译-以“中国共产党”的英译为例》,国际新闻界,2004年,第4期,第12-16页。

endprint

猜你喜欢
译文苹果公司语篇
中日能源语篇中语言表征的对比研究
基于语篇分析的课例研究
基于语篇的初中英语教学策略
苹果公司收购自动驾驶初创企业Drive.ai
新Pad
弟子规
弟子规
弟子规
语篇填空训练题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