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文教师学者化”的几点思考

2014-07-29 02:13姜明玉,张巧玲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4年6期
关键词:教学风格眼光学者

姜明玉,张巧玲+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最重要的变量,这是目前教育界公认的结论。语文教师自然不可能例外。因而,语文教师的现代化应是整个“语言学科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语文教师的现代化”又应包括哪些内容呢?不少论者作出了“学者化”的答案。“语文教师学者化”不仅是一个目标或结果。更重要的是一个过程,是一个语文教师自身建设的动态过程。而且,这一动态过程不仅包含一个环节,它应是多次由量变到质变“飞跃”的结果。

一、观念的转变

在人类的诸种指向科学的探索活动中,“观念”的探索往往最易被忽视,尤其对隶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语文学科职能”的认识。迄今为止,仍未跳出“传道、授业、解惑”的窠臼。这一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有没有融入自己的见解、自己对问题的认识方法;有没有将所授材料的思想和艺术的活的灵魂教给学生;有没有在学生创造心理的建构和创造欲望的激发等方面注入新的内容。问题在于,我们的语文教学现状不仅没有真正达到以上目标,相反,却距这些目标水平越来越远了,为数不少的语文教师也俨然将自己变成一个搬运工或留声机,而相当数量的学生也由此变成了死记硬背、寻章摘句的工具,以致早早地丧失了创造的兴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令人堪忧的现状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对“语文学科职能”的认识出了偏差。长期以来,人们固守的观念是:语文和数学一样,属于基础学科。似乎因为它是“基础”,就可以仅仅是死记硬背,就应该与“创造”无缘。殊不知,“教学改革,归根结底是教育思想的改革。……教育思想的转变必然引起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质量评价等一系列观点的连锁反应”。因此,“观念的转变”,应是“语文教师学者化”的前提。而这一转变,又应包含以下内容:

由“匠人”向“专家”的转变,是这一转变的基础;

由“职业“向“事业“的转变,是这一转变的关键。

二、理论的建设

“理论的建设”,作为“语文教师学者化”的第二步,指的是语文教师对普通教育理论和语文学科教育理论、相关科目理论和专业教法理论建构的过程。应该指出的是,这里的“理论”与作为汉语言文学体系之一的语文学科专业理论有本质差别。它所强调的是语文教师在掌握了汉语言文学的专门知识的基础上,为在教学实践中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原则而作的方法论建设,它的直接目的是“寻”而不是“传”。张志公先生指出:“现在已经是信息社会,信息技术革命的时代,语文教学如果没有理论建设是不行的。教育心理学、社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等等。……没有这些‘学',想探讨语文教学改革是很困难的。也是不可能有突破性的改革的。”这一段话精辟地指出了语文教师学者化过程中“理论建设”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可谓言近而旨远。那么,“理论的建设”应怎样进行呢?

首先,普通教育理论和语文学科教育理论的建设,是 “语文教师学者化”理论建设的基础。

语文学科教育理论不仅应包括语文作为科学所涉及的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还应包括语文作为艺术所涉及的美学基础知识,作为人文科学所涉及的政治学、社会学、哲学、伦理学的有关知识。这些知识的储备是语文专业教学方法论产生的理论基础。

其次,相关科目理论和专业教学法理论的建设,是 “语文教师学者化”理论建设的完善和提高。

众所周知,我们处于一个“边缘学科”和“综合学科”异彩纷呈的时代。面对众多科目的交叉和综合,语文学科不能再坚守自己庭院的围墙,而拒绝与相关科目理论的融汇和贯通。不少学者认为:“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课程综合化的趋势,也要求教师既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又要涉猎邻近各学科的知识。这样才能丰富教学内容,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

“语文教师学者化”过程中的理论建设,将会使这“观念转变”落在实处,同时也为这以后的“学术眼光的培养”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学术眼光的培养

“学术眼光的培养”,作为“语文教师学者化”过程的第三阶段,具有特别的意义。张志公先生指出:“要语文教学科学化,就必须对语文教学进行科学研究。这项工作,如果不说还是一个空白,至少,还没有系统深入地进行过,这是摆在语文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由此出发,在完成“观念的转变”和“理论的建设”后,学术眼光的培养就显得十分迫切。它是语文教师治学是否入门的标志,也是语文教师能否进行发现和创造的关键。有学者指出:“教学研究是提高语文教师学识水平和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是促进语文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成长为学者化教师的必由之路。”这样的见解,不能不说是切中了当前中国语文教育的实际,它说明在目前甚至今后的语文教育实践中,教学研究应处于何等重要的地位。

所以,在整个语文教学科研活动中,发现能力和研究能力是科研能否持久开展和产生成果的关键所在。因而,学术眼光的培养是“语文教师学者化”过程之必须。

首先,发现能力——选择研究课题能力的培养,是“学术眼光”培养的前提。这里的“发现能力”,应是在完成观念转变并获得崭新观念的前提下,在理论建设阶段提供了众多的理论参数的基础上,语文教师以先进的思想作指导,利用诸多参数,对现行语文学科教学的主导思想、结构模式、方法、原则和技巧的观照、检索并提出其优势和尚未解决问题的能力。发现能力的另一个特征是“新”,是“另辟蹊径”。事物要运动、要发展,语文学科也不例外;从教学的主导思想到教学的基本结构,再到教学的方法技巧,都有发展和更新的必要。在这整个过程中,如缺少发现能力,结果完全可以想象。学者的眼光,首先应是发现者的眼光。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选择到切合自身和时代实际的研究课题。所以,发现能力的培养,应是学术眼光培养的前提。

其次,研究能力——确定正确研究方法。能力的培养,是“学术眼光”培养的关键。有学者认为:“语文教学研究能力,就是探索语文教学规律,用以指导语文教学实践的创造能力,它是语文教学能力结构中的最高层次。”其对语文教学研究能力的推崇和重视程度,可谓非同一般。

“学术眼光培养”中的研究能力具有特定的含义,即语文教师在具备一般学科研究的科学方法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为武器,结合学生实际和语文学科的自身特点,对语言教学实践中所发现的特殊问题进行研究的能力。

总之,具有“发现能力和研究能力”,是“学术眼光”培养中两个重要的环节,而“学术眼光”的培养,既是理论建设的升华,又是“教学风格个性化”的前奏,这在整个学者化的过程中,具有特别的意义。

四、教学风格的个性化

教学风格个性化,是“语文教师学者化”的最终归宿。语文教师学者化的目的,不是为了单纯的教学研究;而是为了以此为基础,形成具有自身个性特质、符合语文学科变化发展规律的语文教育思想和语文教学方法论体系。这也是语文教师最终成为学者的标志。“方法制约着效果。只有科学的、新鲜活泼的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出一代具有活跃智力的,有进取精神,有效率感,有敏锐的现实感,有责任感的新人”。张志公先生这段话说明方法论体系对于“教学风格”的至关重要。

“语文教学风格个性化”,应包括成熟的语文教育思想,科学而独特的教学结构,以及独特而富有成效的方法体系。

首先,广泛开展教学实验,在实验中提出新的教学思想,检验新的教学模式,试行新的方法体系,应是教学风格个性化的前提。“创新”应以实验为基础,没有实验的创新,只能说是一种纯粹理论的探讨,其价值和生命力不言自明。所以,冲破重重樊篱,大胆实验,应是教学风格个性化的前提。

其次,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积累经验,最后形成新的教育思想,建立新的教学结构,构筑新的方法体系,应是“语文教学风格个性化”的关键。张志公先生说:“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艺术。对这门学科进行科学的研究、艺术的创造,才会产生既有科学理论的依据而又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为学生喜闻乐见、事半功倍的教学方法。”

风格的铸就,其实质就是对所积累经验的归纳、整理、抽象、概括,以求最后升华为崭新的思想主张、卓越的理论结构和富有成效的方法体系。这既是教学风格个性化的标志,也是“语文教师学者化”的最高境界。

总之,广泛而大胆的实验及经验的积累升华,是教学风格个性化的重要环节,也是“语文教师学者化”的最终目的,也只有在广泛地吸收前人成果和总结自己实践的基础上,语文教学风格才可能真正个性化。

综上所述,“观念的转变”是“语文教师学者化”的前提,“理论的建设”是其基础。“学术眼光的培养”是其关键,而“教学风格个性化”是其归宿。尽管整个“学者化”过程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但并非以上四个环节只能历时进行,事实上,它们也可共时互补,以加速教师队伍学者化的进程。

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学风格眼光学者
专业眼光看改革 改革眼光看中国
浅谈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
Analysis on the importance of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in university English
刮目相看
程门立雪
名师的教学风格与课堂文化
Dare to stand out
大学者
谈谈教学风格和学习风格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