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英萍
摘要:本文从目前中职生对财会专业课程的学习状态、对中职企业财务会计课程的学科特点分析,引出角色扮演法在企业财务会计课堂上运用的必要性,并从扮演“会计”、扮演相关角色、扮演业务流程、扮演教师等众多角色的扮演形式,论述角色扮演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而达到企业财务会计课堂教学的学生主体地位充分体现的目标。
关键词:角色扮演法;主体地位;以生为本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9-0087-02
中职学校的老师一提到学生时,基本上都会无奈地摇头,感叹“现在的学生素质越来越差”。客观地说,进入职校的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相对薄弱,知识接受能力较差,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但从我国的人才结构上看,社会需要的大量实用性人才大部分也是出自这部分学生,这是中等职业教育责无旁贷的责任。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专业课教师会发现,尽管这些学生在文化课上不尽如人意,但大多数学生对于专业课的学习却远比文化理论课要积极地多。一方面固然是这些学生基础制约了学生对文化课的学习,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对于从零开始的专业课,中职生的学习状态还是相对不错的,只要专业课教师能在课堂上采用恰当的方法,及时给予学生中肯的评价,关注学生在专业课上一点一滴的进步,这些学生完全可以更好地掌握中职专业的相关学业要求。在诸多的中职专业课程中,中职企业财务会计课程主要涉及的内容是基础业务的理论知识、基本的账务处理以及一定的计算能力,是一门既有较强的理论性,也有一定计算量的课程,而这些对于一直对数学头疼不已、理解能力又不理想的中职生来说,确实是一门枯燥无比而又有难度的课程;同时其知识点的灵活多变,大量相似的业务处理,对于学习能力不强、学习毅力不足的中职生来说,更是一门让其头昏眼花的课程。面对这样的现状,专业课的教学绝不能像传统的应试教育那样,只“说”不“练”,搞“背”多分,在专业课堂上不断创新,让学生完全投入到课堂中,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改变,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中职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差,以形象思维教学更容易吸引学生参与并理解,本人通过教学实践,认为在企业财务会计这门专业课教学中,不妨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不仅使学生能较好地融入到业务的流程中,更能轻松地理解有关业务的内涵。所谓角色扮演是指以某种任务的完成为主要重点目标,在设定一定的教学目标后,让学生不论是亲身体验还是从旁观察,都务必专注于活动的进程,让学生在课程中,借助自身经历的过程来学习并获得知识。通过角色扮演,可以模拟真实经济业务场景,直观展示业务流程,使学生对问题有更深入的认识。当然,由于企业财务会计知识点的多变性,角色扮演并不仅仅指学生担任一项职务,而是根据有关知识点的具体情况,可以在知识点内角色扮演,也可以在知识点外进行角色转换,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时时都是课堂的主人,人人都是课堂的参与者,更能充分体现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会计”角色的扮演
对于大部分的财会教师来说,在教学过程角色扮演中,学生“会计”角色的扮演应该是非常频繁的,也是最为简单易于施行的。在“会计”角色扮演时,学生的角色转化为现实生活中的会计一职,能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职责和分工,明确自己的服务对象,并能在核算过程中,利用会计的思维去理解和解决一些疑问和业务,时刻关注业务的发展和变化。教师能较好地把握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在教师设计的问题引导下,不经意间学会经济业务的形成,理解有关分录的含义,同时也能在知识对比过程中,让学生清晰地理解不同知识点的区别和联系。例如在学习一般纳税人与小规模纳税人有关增值税核算的知识点时,本人就设计了这样一道思考题:甲企业销售一批产品给乙企业作为材料,该批产品的销售价格为30 000元,乙企业当日就将款项转入甲企业银行账户中,并验收入库。要求:请分别编制甲乙企业以下情况经济业务的分录:(1)甲企业、乙企业均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2)甲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乙企业为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3)甲企业为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乙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让不同组的学生分别扮演甲企业的会计和乙企业的会计,然后再将其答案进行展示。根据学生展示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价、更正,最终通过表格形式进行有效对比,使学生对于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的账务处理一目了然,大大降低了两者的混淆情况。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同时也能让学生通过对角色的转化有效地掌握这一知识难点。
二、理论概念中角色的扮演
企业财务会计课程绝大部分都是有关经济业务的处理,同时,其业务的不断变化,也决定了学生不可能像学习基础会计一样通过“记忆”就能掌握,更为重要的是对业务的分析和理解,从而能灵活地运用有关科目解决各种常见的业务分录。而这些,都建立在学生对一些专业名词概念的理解之上。其实,企业财务会计中很多知识点的概念是不需要一字不落地牢记,只需要充分理解其蕴含的经济实质,就能达到中职会计的要求。同样的,这时角色扮演法依然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对于这些纯粹靠想象理解的概念,采用角色扮演,利用其亲身体验就可以自然而然地理解该业务的合理性,大大降低了有关业务分录编制难度。比如在学习应收票据的“贴现”概念时,教材都是诸如“未到期”、“转让”、“贴现利率”这样的专业名词,对于没有多少会计专业基础的学生而言就会“两眼一抹黑”,本人尝试着让学生充当银行角色进行理解:同学们,银行不可能在无利可图的情况下给毫无关系的人换钱,如果你们是银行,你们愿意吗?(最终学生肯定会说要收取一定的费用),再将这一费用转化为“贴现利息”他们就明白了,同时也能减轻对票据贴现分录学习的压力。在分录编制过程中,让一位学生扮演企业出纳持商业承兑汇票到银行办理贴现,一位学生扮演银行,其余学生为该企业的会计,要求学生观察银行贴现时收取贴现息时的金额变化,进而明确分录中金额。虽然该业务具有一定难度,但由于学生都能将业务以自身常识和经历去体会其中的奥妙,不知不觉中投入到企业财务会计的学习中,成为了课堂的主人。endprint
三、业务流程中角色的扮演
由于企业财务会计课程的业务较之于基础会计的复杂性,一笔业务往往需要几笔分录共同完成,这也增加了学生对该门课的恐惧感。想要降低这样的恐惧感,关键在于让学生学会业务的“分解”,而“分解”业务的前提是学生必须要清楚该业务的各个环节。这时,角色扮演法的直观性特点显露无疑,它能使各个业务发展环节一步一步清晰地显示在学生面前,从而使复杂冗长的业务分解成多笔简单业务,使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动起手来编制其中的分录。在向学生解释“委托加工物资”的核算业务时,让一组扮演会计主体,发出材料委托他人加工;一组扮演运往加工企业的运输单位;一组扮演加工单位;一组扮演运回会计主体的运输单位。主要内容:会计主体将贴有成本金额的材料通过运输单位(运输单位将运输费贴在材料上)运到加工单位中,加工单位加工完毕(将加工费贴在完工的物资上)再运回(运输单位将运输费贴在完工的物资上)会计主体。要求所有学生根据学案的提示,观察该业务的环节和金额变动情况。这样下来,委托加工物资的发料、运输、加工、运输、入库的五大环节非常明确,使复杂的委托加工物资核算转变成易理解的五笔简单分录。这样的角色扮演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其学习积极性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学生成为了教学主体,当他(她)能顺利解决难题时产生的成就感增强了学好会计专业课的自信心。
四、跳出知识点,教师角色的扮演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识形成技能的一种基本的活动方式,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而作为中职会计专业课的中心课程《企业财务会计》的练习更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元素。以往的练习题都是教师根据课堂知识点的情况有针对性地事先设计好,然后再让学生进行操作练习。不过,即使教师将练习设计得再完美,有很多时候仍然有学生出现不愿动手或开小差的情况。如果将教师出练习题的时间腾出来引导学生扮演老师这一角色,让学生自己来设计课堂练习给其他学生做,则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若在学生做完练习题时,出题的学生负责对答案进行批改,不仅能巧妙地吸引所有学生的注意力,更能利用中职生爱“显摆”的特点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
教师只是教学的引导者,任务的设计者,课堂的组织者,学习的合作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任务的实现者。我们应本着“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教学理念,努力摆正自身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把学生的主动权让给学生,重新审视课堂。将角色扮演法灵活运用于企业财务会计的教学过程中,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使学生的主动权、学习的主体地位亦得到充分体现,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让沉闷晦涩的专业课课堂真正成为有趣、有序、有效的学生学习的天堂。
参考文献:
[1]曹璟.模拟教学法和角色扮演法在财会课堂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2013,(6).
[2]谢金华.中职财经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广东教育·职教,2012,(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