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小伙伴教学法”的实践及理论探索

2014-07-29 16:17蒋立谦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19期
关键词:幼儿教育教学实践

摘要:幼儿“快乐伙伴”教学法,是一种创新的幼儿教育理念,笔者在这个理念指导下,进行了长期的教学实践、探索和不断调整、完善。

关键词:幼儿教育;教学实践;快乐伙伴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9-0233-04

幼儿“快乐伙伴”教学法,是在理念创立、情境创设、游戏创造、教材创编的基础上形成综合配套的教学体系。具体做法是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游戏情境,创建教学中的“快乐伙伴”,用兴趣引导幼儿进入角色,和幼儿角色互动,再拓展到课后家长亲子助教的状态,以一种充满童话色彩般的“创想情境”创造及其“游戏伙伴”创设为前导,让教师和家长(监护人)有意识地退到“情境”和“伙伴”的背后,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教学过程。从而激发起幼儿自主、快乐的情绪体验,调动幼儿主动参与学习的心理需求,启发幼儿主观能动的创想和联想,促进幼儿在由“快乐伙伴”陪伴的“情境游戏”中,积极开发大脑潜能,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同时也是对幼儿进行了一种不知不觉的、自然而然的包括引导、启发、交流和激励等系列内容在内的评估体系和时空过程。孩子是在游戏中成长的。在游戏中,孩子具有不可想象的创想力、创造力,同时也具有成人难以企及的耐久性和持久力。在游戏中,孩子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引导和“监护”,但孩子更需要游戏的“伙伴”。在游戏中,无论有没有人陪伴,孩子总是能找到自己游戏的伙伴——包括一沙一石、一草一虫,都可以成为他的游戏伙伴。在游戏中,孩子是可以用一种我们读不懂的方法来感知和了解周围事物的。正如教育家蒙台梭利所说:“孩子就是老师。”可是,如果没有我们及时的、适当的引导、启发、交流和激励,就不能达成正常的信息交流和知识积淀。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人们对文化知识和社会技能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自然而然对幼儿乃至胎儿进行早期教育的需要也是越来越迫切。然而,为了达到某种效果,社会上、家庭中乃至幼儿教育机构都出现了很多简单化的灌输式、填鸭式幼儿教育方式,这些教育方式是不可取、不科学的,必须给予修正,如若不然,长此下去轻者会使幼儿对周围事物缺乏兴趣,重者还会给幼儿造成严重的心理伤害。再加上当下社会全面普及的电视和网络,这种“无孔不入”的现代技术成果,它在给人们带来许多快乐和消遣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人们散漫不积极、不爱动脑筋思考、不喜欢动手操作等诸多习惯,尤其是对孩子,更是造成了缺失阅读兴趣、缺失语言交流、缺失人与人之间正常信任等等状态。更有甚者还会出现“电视病”、“电脑病”、“游戏迷”等等。显而易见,这种状态对“阅读产生理性”、“思考产生智慧”、“动手产生灵感”这些人生成才必不可少的前期养成和奠基过程,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为此,我们必须寻求一种能够广泛吸纳现代心理学特别是发展心理学、幼儿教育学和幼教方法论等方面的全部研究新成果,使之不断完善,融会贯通,配套系列化,成为与时俱进的,能适合当前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和当代幼儿身心发展需要的,以尽早培养幼儿的阅读习惯、学习兴趣和创想、联想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为基础的幼儿教育教学新理念、新方法。

幼儿“快乐伙伴”教学法,就是把自然社会知识和人类社会知识的最基本元素融入富有情境的游戏,使之成为孩子成长的“伙伴”之一。如,“伙伴游戏创想阅读”,就是利用语言的最基本元素——字和词,巧妙地编排成趣味盎然、富有情境、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儿童创想游戏”,使孩子在情境游戏中自然而然地、不知不觉地认知字词,理解字词,使用字词,轻松阅读,形成习惯。此外,还有“伙伴游戏创想数学”、“伙伴游戏创想美术”、“伙伴游戏创想音乐舞蹈”等等,共同形成一个“快乐伙伴”教学法中的《伙伴游戏创想系列》教材。“快乐伙伴”教学法其本质,不是简单的技能教学(识字算数等),更不是小学教育的提前,其终极目标就是为幼儿未来的学习道路奠定一个良好的兴趣基础。

由此可见,幼儿“快乐伙伴”教学法的核心作用,在于引发和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幼儿在“游戏”的情境中,逐步形成如同音乐快乐享受般的对情绪环境和情感体验,并不断积累与强化,逐渐形成对知识的需求与渴望,逐渐潜移默化地形成如同方言、口味一样终身相伴的对愉快感受的情感依赖,从而养成“与生俱来”的学习兴趣、创想习惯及其惯性延续与冲击波扩展。简而言之,幼儿学习兴趣的培养,无疑使今后的学习动力问题迎刃而解。可谓是:“学习无难事,只要有兴趣。”

一、幼儿“快乐伙伴”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1.情感和认知相互作用原理。发展心理学和情绪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幼儿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至少有动力、强化、调节三个方面的功能。所谓动力功能,就是指积极快乐的情感,对认知活动具有促进作用;而消极厌倦的情绪,对认知活动所能起到的,则只能是阻碍和抑制作用。而快乐情感对认知活动的强化作用,不但可以解决幼儿求知动力不足的问题,同时也能提高幼儿主动探奇的效能和效率。情感对认知活动的调节作用,是指愉快的情感和情绪,有利于幼儿认知的提高和智商的提升。幼儿“快乐伙伴”教学法,就是要让幼儿每一个“学习活动”都变成一个“情境游戏”,都首先要致力于引起幼儿的快乐情感体验,以此来提高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幼儿养成自觉、主动游戏的习惯。在欢乐活泼的游戏实践中,主动体会游戏“伙伴”,是教学取得理想效果的重要条件。幼儿情绪高涨和欢欣鼓舞之时,往往便是效果最好的学习时机,同时也可以成倍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实践证明,“快乐伙伴”教学法的引入,往往不会超过几个星期,孩子就会对“游戏伙伴”逐渐形成如同我们方言和口味一样的情感依赖,使幼儿这片未开垦的意识土壤,在“快乐伙伴”的陪伴下,逐渐成为等待各类知识播种的沃土。可谓是:“做好幼儿教育,先创游戏情境。”脑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功能是左右脑既分工又合作,左脑主要是掌管逻辑、分析和理性思维,包括语言活动;右脑负责直觉、创造力和想象力,包括情感活动。感知感受时,往往掌管形象思维的右脑兴奋;表达时,多是掌管抽象思维的左脑兴奋。而“快乐伙伴”教学法,就是幼儿遵循先感受后表达或边感受边表达的特点,以及脑和手、耳、口、目多种感官综合并用、全面开发的原则,设计出一系列促使幼儿全脑开发的“游戏伙伴”,使幼儿左右脑交替兴奋,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培养儿童的感觉统合,使幼儿的全脑和身心得到更好地全面地开发。

2.认知的直观原理。幼儿“快乐伙伴”教学法,就是利用反映论的原理,以客观存在作用于儿童的主观意识。世界正是通过形象进入儿童意识的,意识正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快乐伙伴”教学法所创设的“游戏伙伴”,正是为幼儿由客观形象萌发主观意识所搭建的桥梁和通道。这种经过游戏化了的“快乐伙伴”,在教师语言和肢体的共同表述下,使儿童置身于特定的游戏情境之中,提供乐儿童的创想空间,启动了儿童的认知心理,促进了儿童的情感活动,引发了儿童全脑的自主运动。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大教学论》中指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反映了幼儿认识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直观认识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幼儿感性知识的形成和情绪智商的提升。幼儿“快乐伙伴”教学法,使幼儿“如临其境”,通过给幼儿展示鲜明有趣的“伙伴”形象,一则可以使孩子实现从“伙伴”形象的感知达到抽象理性的顿悟,二则可以激发儿童的好奇情绪和求知兴趣,使求知行为成为幼儿主动自觉的习惯。因此,幼儿“快乐伙伴”教学法的本质特征,就是激发幼儿的快乐情感,以此来促进幼儿认知活动的推进和身心的发展。可谓是:“创设游戏情境,结识快乐伙伴。”

3.思维科学的相似原理。相似原理反映了事物之间的同一性,体现了事物的普遍性原理,也是幼儿“快乐伙伴”教学法的理论基础之一。“伙伴”是游戏的主体,这里的“伙伴”形象,要尽量和幼儿的知识经验相一致。这样一来,“伙伴”也就为幼儿提供了更多的感知对象,使幼儿大脑中的相似块(知识单元)不断增加,有助于幼儿产生相似性思维的灵感,有效地集中了幼儿的兴趣点,提升了幼儿的创想力和联想能力。可谓是:“结识一种伙伴,培养一种兴趣。”

4.有意识与无意识相统一原理。意识心理活动,是主体对客体产生的心理活动的总和,包括有意知觉、有意记忆、有意注意、有意再认、有意重现(回忆)、有意想象、有意表象(再造的和创造的)、逻辑和语言思维、有意体验等等。无意识心理活动,是人们所未意识到的心理活动的总和,是主体对客体的不自觉的认识与内部体验的统一,是人脑不可缺少的反映形式,它包括无意感知、无意识记、无意再认、无意表象、无意想象、非语言思维、无意注意、无意体验等等。该定义强调无意识心理活动具有两个方面的功能:(1)对客体的一种不知不觉的认知作用。如我们在和小朋友进行语言情境游戏时,我们扮作游戏的小伙伴“字词卡”和小朋友进行对话和动作时,小朋友就会不知不觉地把“字词卡”当作好朋友好伙伴来进行对话和玩耍,小朋友就会对游戏中的“字词卡”产生有意识的映像,久而久之就会对字词产生无意识熟悉的反映,并产生“亲近”这种不由自主的情绪反应。(2)对客体的一种不知不觉的内部体验作用。常言的“情绪传染”、“情绪感染”,就是无意识心理的表现。例如我们会感到无缘无故的快活,不知不觉的忧郁,这往往就是心境亦即潜意识作用的结果。其实,无意识心理活动正是人在认知过程中犹如“冰山的水下部分”,是不可或缺的。幼儿“快乐伙伴”教学法,强调幼儿无意识的认知功能,也就是在快乐游戏中,不知不觉地获得了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互依赖的成果——习惯养成。幼儿“快乐伙伴”教学法的最终目的,就在于引发幼儿的无意识的学习兴趣,并以此养成有意识的学习习惯。可谓是:“培养一种兴趣,收获一种习惯。”

5.情感活动与理智活动统一原理。快乐游戏“伙伴”作为一种幼儿的认知过程,将情感活动(非智力因素)与理智活动(智力因素)统一在其中。人们常言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就是一种类似这种教育实践的总结。在这种特定游戏中的人际交往,由监护人(教师、家长)与幼儿的双边活动共同构成,师生间、亲子间存在着两条交织在一起的信息交流回路:即知识交流回路和情感交流回路,二者相互影响,彼此依存,逐渐形成幼儿自己独立的人生性格。幼儿“快乐伙伴”教学法就是让情感活动与理智活动共同作用于游戏和认知的全过程。可谓是:“培养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

二、课堂“快乐伙伴”的创设原则

运用幼儿“快乐伙伴”教学法,首先需要着眼于“幼儿需求”的特点,只有在尽量了解幼儿需求(也就是懂孩子)的前提下,才能够制定出符合幼儿心理特征、适合幼儿操作能力、吸引幼儿参与兴趣、完成无意识教学的教学策略。“快乐伙伴”情境游戏的创设途径有很多,如:

1.生活游戏伙伴展现。把幼儿带入大自然,带入家庭,带入社会,设置幼儿观察和游戏的“伙伴”,以有趣的儿童化语言、肢体语言,夸张的表情和神秘的描述,让生活中的伙伴趣味地展现在幼儿面前。

2.实物游戏伙伴演示。实物是幼儿最形象的游戏伙伴,为实物设定一个有趣的游戏情境,使实物和创想构成一个整体,以演示某一特定游戏的环境,是幼儿最喜欢最直接的伙伴游戏演示教学过程。实物游戏演示时,游戏情境的创建一定要抓住幼儿心理,才能激起幼儿的创想和联想。

3.语言游戏伙伴表述。幼儿语言游戏教学,更是在孩子对语言的基本元素字词,乃至于句子和文章没有出现之前,就为幼儿创设了特定的“游戏情境”,教师伴以语言和肢体描绘,在对幼儿的认知活动起着一定的导向性思考后,游戏的“快乐伙伴”就出现了。语言和肢体描绘,提高了幼儿感知的效应,会使得游戏情境更加鲜明,游戏伙伴更加富有活力,并且带着感情色彩,作用于幼儿的想象中。幼儿因感官的兴奋,主观感受得到强化,从而激起情感,促进自己进入特定的游戏情境之中。

4.美术游戏伙伴再现。对幼儿教育而言,幼儿美术教育学科中的各种美术插图、特制挂图、剪贴画、简笔画,甚至包括简单的色块、色调和各类形状等等,都能再现为“情境游戏”的“快乐伙伴”。而且也是最为形象的再现伙伴,用美术再现情境,可以使内容更加具体化、形象化和趣味化。

5.音乐游戏伙伴渲染。幼儿音乐教育的语言(节奏和旋律)是极其微妙的,也是很强烈和富有感染力的,音乐给人以丰富的美感,往往使人心驰神往。它以特有的旋律和节奏塑造出音乐“伙伴”形象,可以把幼儿带到特有的情境和意境之中,往往成为孩子们最喜爱和最兴奋的“游戏伙伴”。

6.表演游戏伙伴体验。幼儿情境教学中的表演游戏有两个过程,一是由角色吸引,二是进入角色扮演。角色吸引,例如:“老师现在是游戏中的××”;扮演角色,则是由幼儿担当游戏中的某一角色进行表演。由于幼儿自己被角色吸引而进入角色扮演,游戏中的角色不再只是文字或数字的符号,它们就是自己扮演的“角色”。这样一来,幼儿对游戏中的“角色”、角色的对象就必然产生亲切感,于是也就自然而然地加深了幼儿的内心体验。还可以创建数字游戏伙伴、体型游戏伙伴等等不同的情境游戏。

综上所述的游戏情境创设、游戏伙伴设置,都运用了创想演示和幼儿积极体验的手段,这是幼儿“快乐伙伴”教学法,十分重要的直接吸引与亲身参与的有机结合。

三、“快乐伙伴”教学法的功能发挥

它的主要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陶冶功能和暗示(或启迪)功能。

1.“快乐伙伴”教学法能陶冶幼儿的情操,使其积极快乐的情感得到强化,从而培养孩子的乐观精神,使幼儿的心智走向健全。“快乐伙伴”教学法的陶冶功能,就像一个过滤器,使人的情感得到净化和升华。这种净化后的情感体验,具有更有效的调节性、动力性、感染性、强化性、定向性、适应性、信号性等等方面的辅助认知功能。

2.“快乐伙伴”教学法可为幼儿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启迪,有利于锻炼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幼儿的适应性能力。人的社会化过程,即形成“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实际上完全是“环境”——亦即社会、家庭、学校、种族、地理等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保加利亚暗示学家G·洛扎诺夫指出:“我们是被我们生活的环境教学和教育的,也是为了它才受教学和教育的。”人会受环境的影响和启发,原因就在于人有可暗示性。A·比耐的实验证明,在儿童身上,天然存在着接受暗示的能力,接受暗示是人的一种本能。因此,“可暗示性”也就成了“可教育性”的同义语。既然“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则必然要受到一切社会关系的影响,“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快乐伙伴”教学法中的游戏,往往是在对社会和生活作进一步提炼和加工后才展示给幼儿的,其中必然存在着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快乐伙伴”教学法中的特定情境,提供了调动幼儿的原有认知结构的某些线索,经过思维的内部整合作用,幼儿就会产生顿悟或产生新的认知结构。无疑,“伙伴”所提供的线索,对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化过程中,在儿童阶段奠定了坚实的特质基础。“伙伴游戏”在其中起到了一种唤醒意识或是启迪智慧的作用。创建一个环境,结识一种伙伴;结识一种伙伴,收获一种兴趣;培养一种兴趣,收获一种习惯;培养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培养一种性格,收获一种人生!

四、“快乐伙伴”教学法的使用原则

为了使“快乐伙伴”教学法更好地发挥以上两方面的功能,特提出以下几个重要的使用原则:

1.有意识与无意识统一原则。有意识与无意识统一原则,亦即智力与非智力统一原则。这是实施“快乐伙伴”教学法的两个基本条件。幼儿的心理和认知特点,决定了无意识调节和补充有意识,以及情感因素调节和补充理智因素的重要性。儿童的这种心理和认知的发展规律,要求我们在游戏活动中,既要促使幼儿集中注意力和思维,又要调动他们的情感、兴趣、愿望和无意识潜能等对认知活动的促进作用,既把幼儿视作情感大于理智的个体,同时又要看到他们是理智与情感活动共同存在的个体,以此来想方设法地去调动他们在“游戏”中的“认知”潜能。

2.愉悦轻松的游戏体验性原则。该原则要求教师,要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情境、意境或气氛、氛围中,引导幼儿产生各种意识,展开他们的思维、想象和联想,来引导其好奇心,并探求游戏未知。其中,思维的“过程”非常重要,目的在于使幼儿把思考和游戏体验,变为一种快乐,而不是被动作为,甚至是强迫或负担。

3.角色互信互动的自主性原则。该原则强调两个方面:一是良好的游戏角色关系,这是“快乐伙伴”教学法贯彻的基本保证。从实质而言,“游戏”本身就是一种人际交往。游戏角色间的相互信任,会形成彼此间一种默契,教师角色才能对幼儿角色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也就是前文所述的两条信息回路的畅通。而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同时也确定了游戏伙伴的作用,只有侧重于鼓励幼儿的“独立思考”和“自我创想”,培养幼儿的主动创想、联想和创新。它意味着,幼儿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建立在幼儿快乐、积极和自觉、主动的基础之上。

4.不断地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拓展性原则。该原则强调,在游戏和阅读的过程中,应不断地将基本元素的点,拓展到基本元素重叠成线,进而再拓展到基本元素的交叉积累为面。如阅读伙伴游戏,由基本元素字词,先拓展成简单的句子,再进而完成儿歌的阅读和运用编写。再如,由简单几何图形拓展到相对形象的几何图像,再进而拓展完成情节创想故事。还如园内游戏,则先拓展成家庭亲子游戏,再进而拓展为社会实践体验。

5.以快乐、愉快和兴趣为目标的考核原则。“快乐伙伴”教学法的考核,不以传统的幼儿在课堂上能否能“坐得住”和能“坐多久”为目标,不以孩子识字的多少,学会了几首儿歌,能背几首古诗和会讲多少故事为目标(这里面有孩子早期发育差异、语言与认知萌发和兴趣产生迟早以及天赋差异等等多方面原因的综合影响结果),更不在乎是否会写字,也不在乎其创想与联想的逻辑正确与否,其终极目标,是有没有成功地培养幼儿对认知的快乐体验和学习兴趣,以及创想、联想的习惯和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实际上,以上几个原则,在使用中是密不可分的,它们须同时有机地统一在游戏之中。

“快乐伙伴”教学法的孕育形成,起始于主要探索创立者蒋立谦老师10多年前的一次幼儿语言教学课。身为国家级小学优秀辅导老师,蒋老师信心满满地走进幼儿教育课堂,一节幼儿语言课结束,他却满面羞愧地离开了那些只顾玩耍、连“老师再见”都不肯说的孩子们。这使他深刻地认识到,幼儿教育完全区别于小学教育。(更何况我们国家的小学教育也在做着大量改革)或许是园长那句“幼儿园是真的需要一种既能让孩子开心地玩,又能学到东西的好教材和好教法啊”触动了他,使他下定决心想弄懂幼儿教育,通过大量阅读国内外幼儿教育理论和多种教学方法,经过长期的幼儿教学实践和研究,逐渐对幼儿教育有了一些认识和感触,同时也发现了很多的问题;如:国内很多幼儿教育是小学教育的简单化提前,导致幼儿教育小学化;也有一些是硬性引入国外“洋餐教育”,因不能完全符合中国国情,导致水土不服,消化不良。真正适合中国本土特色的幼教理论、理念及其方法的配套教学体系并不是很多,也不完善。蒋老师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先后在北京、天津、上海以及河南、河北、江苏、浙江等多个省市区,联系了上千所幼儿园授课,几百场家长讲座和老师培训,4次教材的升级改版与重新创编,累计和10多万幼儿上万次的教学交流和实践中,提炼总结出这一套幼儿“小伙伴教学法”,也渐渐地引起一些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在一些热心关注和有志于幼教创新的专家老师的共同参与下,以北京阳光芭迪教育咨询公司为依托,才形成了现在这一教学方法和教材体系。即便如此,也非常希望得到更多的专家教授和行内人士给予中肯建议和批评指导!

猜你喜欢
幼儿教育教学实践
基于三维软件和云班课APP的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实践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反思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模仿故事角色
基于农村幼儿礼仪启蒙教育的研究
如何有效利用游戏实施班级管理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