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教学目标的财会教学改革

2014-07-28 10:09魏向阳
财经界·学术版 2014年12期
关键词:教学目标改革

魏向阳

摘要:面对当前会计市场需求,高职院校的财会教学改革刻不容缓!学生不仅要从学历、资格上得到社会的认可,更应从岗位适应能力上取得社会认同。深化高职院校财会教学改革是摆在高职院校面前不容回避的问题,是生搬硬套还是借鉴吸收并融合本校财会专业建设实际进行改革?笔者结合自身多年财会教学经验,明确提出了财会教学改革的初级目标为“一年考证、两年考助”,高级目标为全面提高学生会计岗位适应能力的改革方向。本文基于企事业单位对高职院校财会人才的需求实际,剖析高职院校财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依据教学目标重塑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结构、重建师资力量、重组实习实训、重估教学评价等举措,为深化高职院校的财会教学改革提供商榷。

关键词:教学目标 财会教学 改革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财会人员,而财会人员的培养也离不开各高职院校的财会教学。然而当前高职院校的财会教学大多染上“过程式”教学的顽疾! 学生“三年混个毕业证,找个单位不顶用”。面对这种尴尬局面,有些高职院校视而不见、得过且过,这主要是一些国办高职的财会专业建设薄弱造成; 而另一些高职院校生搬硬套某些示范校的成功经验,并不考虑是否适合本校财会教学改革需要……存在问题不一而足。笔者结合自身财会教学实践,认为财会教学改革应面向教学目标、务求实效,注重培养学生财会岗位适应能力。依据高职院校三年学制的特点,明确提出了财会教学改革的初级目标为“一年考证、两年考助”,高级目标为全面提高学生财会岗位适应能力的改革路径。课程设置、课程结构、教学评价等都应义无反顾向着这一目标迈进。“勤奋的双脚一定要踏在正确的道路上”!

一、高职院校财会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方案“各自为政”

每所高职院校的财会专业都有自己一套“独特”的人才培养方案。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但极度缺乏“统一性”。诚然各地方高职院校服务于不同的区域经济,理应有一定的特色,但作为各地方高职院校“生产”出来的一种合格的特殊产品——“财会专业毕业生”,确实需要一个“国家标准”。

(二)财会课程开设“因人而异”

有些高职院校由于存在“积极”的专业建设心理:专业多——招生多——日子好过,因而某些高职院校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贪大求全,不管有无培养财会专业的各方面能力,先申办下来专业再说。使得财会专业倒是申办下来了,但培养财会专业的师资等条件一时不好凑齐——“捉襟见肘”。只好有多少老师,开多少课;有什么老师或条件,开设什么课,财会课程开设出现较大随意性。

(三)财会课程结构“随心所欲”

有的高职院校财会课程结构松散、毫无章法:能先找到什么老师就先开设什么课程,能在本校找到的老师就多开些课程,难在本校找到的老师就少开些课程,实在找不到老师就上自习,财会课程结构主观性强。

(四)财会教学评估“流于形式”

财会教学评估无论是“高层”还是“基层”,较多存在走过场、搞形式的弊端。国家对各高职院校的教学评估属于“慈母式”评估:允许“孩子”存在问题和不足,“真诚期待”各高职院校成长;某些高职院校对学生的教学评估仍然是家庭式、粗放式评估:弄个学习成绩——分分依然是学生的命根!学生的印象是: 只要有分数,管他会不会。大不了补考,通过百分百。

(五)财会教学效果“无人问津”

领导层一直倡导高职教育教学要得到社会认可。但至于我们培养的学生社会认可不认可?社会如何认可或者说我们的教学效果如何得到社会认可?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质疑。甚至有的高职财会专业的学生学习了2-3年,一个小小的“会计从业资格证“都不能考取,却趾高气扬的拿着高职财会专业毕业证“顺利”毕业了——学业期满,特领此证。假设高职院校不发毕业证,不知道我们的教学效果从何体现?

二、高职院校财会教学问题剖析

(一)外因

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高职教育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尚不规范。市场化与行政化情结纠结,各高职院校办学良莠不齐。形式主义“寄生“在高职教育上。

(二)内因

各高职院校财会教学改革缺乏内驱力,改革意识不强、改革力度不够,重过程、轻结果。

三、高职院校财会教学改革诉求

(一)重塑培养方案

盯准高职院校财会教学改革的“一年考证、两年考助”的初级目标和 “全面提高学生财会岗位适应能力”的高级目标,高职院校财会教学改革亟需一套国家统一的人才培养方案,以为框架标准,为各高职院校财会教学改革提供指南。国家应强力“拆除”各高职院校自定规则、“画地为牢”、“自我发展”、“自我感觉良好”的藩篱,让“适者生存”,让“不适者淘汰”。

(二)重构课程结构

依据高职院校财会教学改革的“一年考证、两年考助”的初级目标和 “全面提高学生财会岗位适应能力”的高级目标,开设课程应以考取会计证的《基础会计》、《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税法》和考取助理会计师的《财务会计》、《经济法》为核心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辅之以《毛泽东思想概论》、《高等数学》、《英语》、《计算机基础》《体育》等基础课程,拓展开设《会计软件的应用》、《出纳实务》、《纳税申报》、《会计报表分析》、《会计分岗实训》、《会计制度设计》等专业课程。第一学年应全面开设考取会计证的《基础会计》、《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税法》课程和其他课程,第二学年应全面开设考取助理会计师的《财务会计》、《经济法》课程和其他课程,部分拓展课程随后铺开。

(三)重建师资力量

教学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教师。师资是培养人才的关键,教师教学水平又取决于教师自身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累积。各高职院校要鼓励在职老师考取各类含量高的会计资格等证书,积极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鼓励教师深入企业进行实践活动,加强与企业财务会计人员的经验沟通与学习,把企业实践内容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去;高职院校应创造条件从银行、税务、财政、会计师事务所、企事业单位聘用教学质量高、实践经验丰富的兼职老师,以“讲座”、“辅导”、“职业规划”等灵活的形式传授财会专业实践经验,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endprint

(四)重组实习实训

为了增强学生财会岗位适应能力,努力实现学生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化对接”,更需要开展实习实训活动,实现“理实一体化”。 从实习方面,改变传统的毕业后一次实习为学习前“实习周”,学习中“实习月”,学习后“实习季”三次实习,将实习贯穿于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做到“紧密型”理实一体; 在实训过程中,依靠模拟银行、模拟税务、模拟会计主体等实训资源来模拟实际经济业务,对学生分角色进行岗位模拟,通过出纳、制单、记账、会计主管等岗位的轮换,进一步加深对会计岗位的业务处理流程以及职责权限的了解,正确认识岗位与岗位之间相互牵制的关系及实际操作的要求,从而可以让财会专业学生全面适应企业对财务会计人才的岗位需求,增加学生的就业几率。

(五)重估教学评价

国家层面的教学评估应高标准、严要求,本着“优胜劣汰”的原则,严肃评估各高职院校的财会专业建设,让有能力做大做强财会专业的高职院校发扬光大,坚决取消根本没有能力或资格做好财会专业的高职院校继续“苟延残喘”的进行高职财会教育的行为,从宏观层面上做好财会专业建设指导,避免无谓的教育资源浪费;各高职院校对自身财会教学效果评价时,应积极建立教学财会评估机制,从组织和制度上保证“一年考证、两年考助”的初级目标和 “全面提高学生财会岗位适应能力”的高级目标的实现。 即使是需要学习成绩,考试的内容与形式完全可以借鉴会计证考试和助理会计师考试的内容与形式(比如模拟考证成绩)。第一学年考证过关率应在85%以上,第二学年第一学期考证通关率应达到100%,第二学年考取助理会计师过关率应达到75%,第三学年助理会计师通关率应达100%,实习单位好评率应达到85%。

四、结束语

经济的发展倒逼高职院校对财会专业进行教学改革。各高职院校在财会教学改革过程中,要结合自身情况,不能生搬硬套,既要强调方法,更要突出目标,强化以“一年考证、两年考助”的初级目标和“全面提高学生财会岗位适应能力”的高级目标作为教学目标,从师资配置、教学评价、实习实训等方面坚持目标、达成目标。

参考文献:

[1]端木传泰.基于社会职位需求的中专财会教育分析.教师,2013;32

[2]彭春霞.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次啊看教育创新性研究.魅力中国,2013;23

[3]文海燕.新形势下中职财会教育专业的改革探究.新课程学习,2012;7

[4]贺叶飞.论素质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方法创新.新课程(下),2012;9

[5]邢建怀.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探析.教育教学论文,2010;23

[6]吴菊香.浅谈高职院校财会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新课程(下),2012;9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学目标改革
THE XIAOGANG EXPERIMENT
新媒体环境下数学教育方法的优化
小学英语故事教学法新说
《孔乙己》连续性教学目标撰写及教学活动设计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透过高考把握《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教学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