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青相
摘 要:班级是学校最基层组织,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最直接实施者,作为一个高中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上应当有自己的一套作法,使得班级管理更加科学有效。
关键词:自我管理 ;干部培养;协调关系 ;加强联系
班主任是班级的教育者、组织者、管理者、是学生的纽带,是沟通学校和家庭、社会的桥梁。班主任对学生学习和能力培养起到重要作用。一个班级是否凝聚力强,是否是一个积极向上班集体,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主任的工作是否到位。所以班主任是对学生进行教育最直接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我从一下四个方面来谈谈自己对班主任班级管理一点看法。
一、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
著名教育家浓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早几年我刚接任班主任工作时,对这方面工作不重视,单靠自己去管,从早到晚整天泡在学校里,班级效果也是不错的,当我不在学校时,学生纪律方面就得不到保证,最后也只能天天跟着学生转,但是又事倍功半,时间一长其效果可想而知。
对于班主任工作来说,班级里一定要制定适应自己班级的规章制度,有了它,班主任的工作才有依据,用规则来管理班级,使学生有了约束,学生的心中有所敬畏,其行为可以增强自觉性,班主任也可以减轻工作量,从而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班规可以由学生制订,要与学校的校规校纪相一致。可以在班会上让学生讨论,由班委组织学生商讨后决定,师生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制订出学生生活、学习等方面、全体同学均认可的切实可行的班规,以保证学生自我管理有章可循。从课堂纪律、自习纪律、考勤制度、值日安排等方面,让学生参与管理。
加强了学生的自我管理教育后,这个班各方面表现出明显进步,学校、任课教师评价日益提高。这时班主任还可将工作中更多注意力从全班转移到个别学生,班主任的工作效率自然会提高了,工作量却大大地减少了。
二、培养认真负责的班干部
在班级管理工作上,单靠加强学生自我管理教育这项措施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平时难免有突发的事件发生,个别学生也难免出现一时的松懈,而班主任不可能每时每刻蹲在这个班里进行管理。这时,班干部的作用就显得格外的重要了。他们能独立地解决班里出现的一般问题,能帮助班主任掌握班里的日常情况,能协助班主任解决一些疑难问题,在班里起着先锋模范作用,使班主任工作有的放矢。
班干部队伍形成以后,班主任要尽最大努力帮助学生,细心指导,不是确定班干部后,就完事了,对于班级事务,要精心地做好策划,鼓励班干部大胆实践,一旦工作出现小错误,不要动不动就批评,而要鼓舞信心,分析原因后并帮助解决,只有使用和培养相结合的方法才能进一步锻炼班干部的工作能力。例如班会课的组织,可以让组织委员动员大家参与其中活动中来,可以让班干部按每周主题自行组织,给予必要的点拨,这样会使班会举行的有活力不受太多束缚,而班干部的工作能力也得到了锻练。
三、协调任课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带给人良好的情绪体验,有利于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和创造性,从而高效率地学习和工作。在校学生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是离不开任课老师的因此协调好学生与任课老师之间的关系是提高教师教学效率的关键。
班主任要善于寻找机会的来联络师生之的感情,注重师生感情培养,经常向学生灌输尊敬师长、尊重知识的思想,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思想,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平时在学生面前介要尽量介绍任课教师的先进事迹、闪光点,让学生代着崇敬的心情接受科任老师。然后告诉学生所有开设的课程都要一样对待,每逢班级活动都要主动邀请任课教师参加,;拉近师生之间距离,讓学生从内心里佩服、尊敬自己的老师,学生与各任课老师之间关系又变得和谐融洽,双方在课堂教学上互相协调一致。带动整个班级各个方面,从而产生了良性循环。
四、加强班主任与家长的联系
学生的言谈举止在家中表现得最自然、真切,家长往往对自己子女的爱好、兴趣、性格等等了如指掌,所以家长总能更真实地反映学生在校外的情况。这对班主任全面了解学生,解决问题会有很大的帮助,因此班主任要经常与家长取得联系。
班主任在与家长谈话时,要让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充满信心。教师最感头痛的是班级后进生。他们的成绩差,习惯不好,屡犯错误,对于后进生,我们不能用成绩这一个标准来否定学生,要尽量发掘其闪光点,要让家长看到孩子的有点之处,看到孩子的进步,看到未来。对孩子的缺点,需要交流,但又不能讲得太多,不能夸大事实,更不能用这孩子很笨来刺激家长。在说到学生的优点时要热情、有力度,而在说学生缺点,语气要舒缓婉转,这样就会让家长感到对他的孩子充满信心。只有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有了信心,他才会更主动地与老师交流,配合老师的工作。
总之,班级管理工作的涉及面相当广泛,随着时间的推移,新情况、新现象又将会不断出现。因此,班主任仅仅采用上面四个方面去工作还是远远不够的,工作中应不断地对适合自己的管理方法加以改进、充实、发展,才会使自己的班主任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