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庆春,高志红,刘 珊,崔玉红
任何一个体育项目比赛的执法水平和执法效果直接决定着该项目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随着跆拳道比赛规则的不断修改,跆拳道技术的得分分值发生了相应变化,跆拳道比赛更加突出和鼓励击头技术和旋转等高难技术的使用。以往在跆拳道比赛中不常见的推踢、侧踢、拳技术的得分也开始逐渐增多,同时,也使现今的跆拳道比赛一改往日技、战术应用种类单一的局面,尤其是击头技、战术的大量出现,连续技、战术的增多,使跆拳道比赛更加精彩和激烈。我国跆拳道裁判员的执裁水平如何紧跟该项目的发展、紧跟国际执裁倾向和尺度直接影响着我国跆拳道项目的发展和整体水平的提高。实际上,我国跆拳道裁判员执法尺度的把握及执法效果已落后于国际跆拳道竞技实践的发展要求,特别表现在,我国运动员的一些技、战术使用在世界大赛中可以得到国际裁判员认可记分,而在国内比赛中却得不到国内裁判员认可记分。长此以往将造成我国跆拳道运动员对国际裁判员记分、执裁尺度的不适应,影响运动员该种技、战术水平的发挥、发展和提高,进而影响我国跆拳道整体竞技水平的发展和提高。
本研究通过对2012年伦敦奥运会跆拳道世界区资格赛国际裁判员记分、执裁情况的调查,探讨在跆拳道国际赛事中国际裁判员执裁特点和尺度把握的理念、倾向及趋势。
以“2012年伦敦奥运会跆拳道世界区资格赛”中的男、女中大级别运动员60场比赛的运动员得分技、战术、裁判员的记分情况作为研究对象。
对跆拳道比赛裁判员记分情况的观察是一项细致工作,为了更加准确的观察统计,从“2012年伦敦奥运会跆拳道世界区资格赛”的比赛场次中,随机抽取了男子+80 kg级、-80kg级、68kg级和女子的+67kg级、-67kg级、57kg级共计60场比赛的录像资料,进行了得失分交手回合的采集与整理,对运动员的得分技、战术、裁判员的记分情况进行了仔细观察与记录,并对观察结果使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统计与处理。
规则规定,裁判员对运动员使用允许的技术、准确有力的击中有效得分部位给予记分,反之则不予记分。在实际跆拳道比赛中,裁判员的记分除了对上述达到记分标准的技术应用给予记分外,还有很多的记分处于可记、可不记分的临界点。在这个临界点或临界区之内,不同水平的裁判员依据对记分尺度的理解和把握、不同级别的赛事要求,以及本赛事为激励项目的发展或是某些特殊技、战术的应用而规定的一种导向性目的,在记分时表现出一定的灵活度。在此临界区域内,裁判员对一些记分情况的灵活把控也正是体现和标志着一名裁判员对项目、规则的理解程度及其专业认知能力高低的评价标准之一,当然,一些有争议的记分也往往发生在此临界区内,所以,本研究对规则规定的常规记分情况和明显达到记分标准的记分不进行分析讨论。本研究主要对国际裁判员如何在瞬间判断和理解一些比赛中不常见的技术应用并取得共识而默契记分的问题,以及国际裁判员在临场比赛记分时如何结合项目发展规律、特殊技、战术应用以及规则导向而综合把控等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此了解国际大赛的执裁导向与执裁趋势。
表1 2012年伦敦奥运会世界区资格赛60场比赛得分技术与裁判员记分情况统计一览表Table1 Statistics of Scoring Techniques and the Referee Score in 60Matches at World Qualification Taekwondo Tournament for London Olympic Games
3.1.1 国际裁判员对高难技术和连续技术记分的统计分析
比赛场景显示,在对各项技术的记分中,国际裁判员对高难击头技术和旋转性技术的清晰踢击记分果断;在对双飞、各种组合等连续技术的记分中,大部分国际裁判员给点清楚、上分及时。
表1显示,本次比赛中,高难击头技术的裁判员记分为运动员总得分的46.8%,与2009年全运会跆拳道决赛该项调查的数据27.1%相比,明显高出了19.7%;另外,本次比赛中旋转性技术记2分的比例为7.6%,与2009年世界锦标赛该项技术的得分比例4.7%相比[2],也呈上升态势。究其原因,一是,新修改的规则对以上两项技术的得分分值增加,促使运动员的练习欲望和比赛的应用水平及使用次数明显提高,进而得分增多;二是,本次赛事组委会对击头的记分尺度标准调整为踢击的脚只要接触到对手的头部就给予击头记分。在此击头记分标准的导向鼓励下,运动员在本次赛事中使用了大量的击头等高难技术,也促使击头技术的得分比例及击头技术的创新应用得到了提高和发展。而在研究者担任国内跆拳道比赛技术官员、裁判员工作中,我国2009年全运会决赛及近两年全国跆拳道锦标赛的击头记分尺度定为准确(达到一定的接触面积)、有力的击中才能给予记分。在如今新规则对击头技术得分分值增加的发展趋势下,对比此次国际比赛,就显得我国对击头技术记分标准的把握过于严格,这样就会导致一些踢击到对手头部但未达到接触面积和力度要求的击头技术得不到认可记分。加之运动员使用击头技术比击打躯干动作难度大、幅度大、丢分点暴漏时间长、丢分危险系数高等问题,就会容易打消我国运动员使用击头技术的积极性,此种现象蔓延下去,就会阻滞我国跆拳道运动员对该项技战术应用及训练、提高的积极性,就会加大与国际运动员在高分击头技、战术应用能力上的差距。
现代国际跆拳道比赛新规则及电子护具下技、战术应用的显著趋势之一就是连续技、战术能力的发展和提高。本次赛事显示,国际裁判员对双飞、连续组合技、战术的使用上分及时,给点清楚,即使在运动员连续激烈的多次踢击和相互对抗中,也很少见到国际裁判员有漏分的现象,这不仅体现出国际裁判员在比赛记分时的注意力非常集中,还体现出国际裁判员在运动员快速多变的双方连续对抗中的记分反应能力和迅速判断能力较强。同时,与单个踢击技术相比,国际裁判员对连续中的踢击力度相对较小、踢击准确度略差的一些双飞踢、旋风踢及横踢技术记分尺度略宽,鼓励连续技战术得分的执法倾向将极大地激励运动员在比赛中连续技战术的使用,进而促使跆拳道比赛朝向更加激烈的方向发展。根据研究者多年的临场观察和在执裁工作中,发现我国裁判员在以往比赛中对连续技术使用的记分时有漏分现象,经常会出现对运动员连续技术达到记分标准的第一击给予及时记分,而后面的连接技术记不上分的情况。主要原因在于我国裁判员对连续中的技术使用力度要求与单个技术的使用力度要求从记分标准上和记分理念上基本无区别,连续技、战术的踢击力量很难达到单个技术的进攻力度。如果得分尺度一样,就会迫使教练员及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放弃使用既耗费体力又很难得分的连续技、战术,这也是现今我国跆拳道选手在国际比赛中使用连续技、战术次数较少、连续技、战术能力不强,明显不敌伊朗、欧洲等国家运动员应用水平和得分能力的主要原因。
3.1.2 国际、国内裁判员在拳技术认可记分方面差异的统计分析
跆拳道的得分技术分为脚的技术和拳的技术,但在以往的国际、国内比赛中,虽然拳技术使用合理,也具备一定的力度,但很难看到裁判员对拳的技术给予记分(当时的执裁导向鼓励踢的技术)。2008年越南亚洲区资格赛中,有个别国际裁判员对个别场次中拳的技术给予了记分,但未能实现最终的得分(当时4名裁判员打分,至少有3名裁判员在1s内同时记分才能得分);在对2008年奥运会100多场比赛的技术统计中,出现了2次裁判员对拳技术的认可记分;而在本次调查的60场比赛中,就出现了5次拳技术的得分(表1),甚至在加时赛的先得分者获胜场景中,也出现了使用拳技术先得分而最终赢得了比赛胜利的案例。可见,国际裁判员正在改变以往的记分导向,对优秀的拳技术给予认可记分的倾向正在逐步加大。
而在自2006年开始长期跟踪调查跆拳道技、战术发展趋势的国内跆拳道赛事中,很难见到拳技术的得分。主要原因在于:1)我国大部分裁判员对拳技术的记分仍停留在以往不鼓励得分的意识中;2)运动员使用出非常优秀拳技术的瞬间,缺乏共识的几名裁判员要在1s内迅速判断并同时记分是件不太可能的事情。所以,在我国的跆拳道比赛中很难出现对拳技术上分的情况。
我国裁判员对优秀拳技术执法上的误区直接导致了国内许多教练员、运动员在训练、比赛时对拳技术运用的忽视,导致了我国跆拳道运动员拳技术运用能力和得分能力与国际运动员的差距加大,使我国运动员在国际跆拳道比赛中缺少了一项重要的得分武器。这也是我国运动员在近几年的国际比赛中,拳技术的得分能力远远落后于韩国、伊朗及欧美运动员的重要原因之一。
3.1.3 国际、国内裁判员对下劈技术击躯干记分的统计分析
通常运动员使用下劈技术主要是攻击对手的头部(得3分),但表1显示,下劈技术有得1分的情况:进攻运动员使用下劈进攻,对手采用步法后移防守反击应对,导致进攻运动员原本欲劈击对手头部的技术下劈到了对手的腹部,且劈击向前的力度很大,将对手重重击倒,现场打分的国际裁判员给该技术记1分。比赛中几名国际裁判员能在技术使用后的1s内迅速反应判断、一致共识并默契记分,反映出国际裁判员的专业认知水平和记分经验较为丰富。而对2006年至今国内比赛的得分技术统计中,同样是出现该种情况,从未见到我国裁判员给予记分,说明国内裁判员对不常见技术应用情况的记分理解有偏差,认为下劈只能攻击头部才能得分,而在现今很多使用电子护具的比赛中,也能看到运动员使用下劈技术击打到躯干被电子护具认可记分的情况。由此可以看出,我国跆拳道裁判员对专业的认知水平、对规则的理解以及执裁经验与国际裁判员相比,还有着一定的差距。
对以往全国跆拳道锦标赛及2009年全运会跆拳道决赛调查数据显示,被动反击、迎击战术的得分比例高于主动进攻战术的得分比例。究其原因,从运动员角度讲,进攻得分比反击得分难,因为在对手有防备的情况下强攻或直攻,比在对手进攻踢击、技术使用时显现出的攻击漏洞少,不易得分;从裁判员记分角度讲,进攻技战术的记分,对裁判员的注意力、反应时、对击打的准确性和力度的及时判断和衡量等方面要求更高、更快,所以裁判员对进攻战术的认可记分也比反击难。表2数据显示,本次比赛得分战术统计中,进攻的得分比例高于反击,可见,随跆拳道各项技战术的快速发展和规则导向的不断强化,运动员进攻战术的使用越来越多,国际裁判员对进攻战术应用的注意力和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
表2 本研究2012年奥运会世界区资格赛与2009年全运会跆拳道决赛得分战术对比一览表Table2 Comparison of Scoring Tactics between World Qualification Taekwondo Tournament for 2012London Olympic Games and the Final in 2009National Games ofChina
3.3.1 盲区记分的形成
跆拳道比赛的记分是3名记分裁判员坐在四方形跆拳道场地的两个角和一个边线的中央进行记分工作,运动员的得分是3名裁判员中至少有2名裁判员在1s内记分才能被确认得分有效,才能将得分显示在记分牌上。但由于现今的跆拳道比赛对抗激烈,运动员的技、战术使用变化迅速、无常,击打部位、移动方向和对抗地域等也在瞬时的发生着变化,加之场上主裁判员要跟随运动员的移动进行执裁,所以会经常遮挡住个别裁判员的记分视线。即便是被遮挡视线的记分裁判员从座位起身移动进行观看,有时也会因为运动员动作的瞬间变化而来不及或很难看清踢击部位准确与否,但又因运动员踢击到对手护具上的声响和技术动作的使用态势,又使记分裁判员认为击中了对手的有效得分部位并达到了记分标准,此时的记分被称作裁判员的“盲区”记分。
3.3.2 盲区记分的专业价值与意义
由上可见,在跆拳道比赛中裁判员存在较多的“盲区”记分现象,即使在最高水平的奥运会跆拳道比赛中,同样会发生裁判员在盲区的记分,会出现记分不准确的现象。对2008年奥运会跆拳道比赛裁判员记分部位的调查统计显示,有2%的裁判员记分是运动员击打到非有效得分部位上的记分(通过对BOB摄录的资料多角度慢镜头观察),这是在激烈的跆拳道比赛中,由于运动员快速的移动、快速踢击以及瞬间踢击部位、方向、地域的变化,致使裁判员在处于“盲区”时打分不准确。因此,处于“盲区”的裁判员在记分过程中就会呈现出有时记分准确有时不准确的现象,例如,以往有对踢击非有效得分部位臀部、髋部的记分、踢击护胸下侧的小腹或腹前小臂的记分、踢击体侧防守小臂的护臂记分,甚至是对擦边性或踢过性的击打给予记分等等,这些均为裁判员处于“盲区”时未能准确观察到击中部位所造成的记分不准确现象。虽然现今的大部分比赛采用了电子护具,解决了躯干部位踢击不准确的记分现象,但本次比赛以及电子护具比赛对击头技术、拳技术的记分和对有效旋转踢技术的加分仍是采用人工手动记分;虽然新规则中增加了录像审议作为补救措施,但录像审议受1次配额的限制,一旦审议失败,将再也没有录像审议的权利,因此,此种“盲区”打分的问题依然存在。所以,提高跆拳道裁判员在盲区记分的准确性仍是提高赛事水平和体现裁判员业务能力及保证竞赛公平、公正进行的途径。
3.3.3 对国际裁判员在盲区的记分标准与特点分析
对国际跆拳道裁判员在盲区时的记分标准与特点进行研究,将对提高我国跆拳道裁判员盲区记分水平和运动员在裁判员处于盲区时的得分技巧有一定帮助。
本次比赛盲区记分统计结果显示,当国际裁判员处于不能准确看清踢击部位的盲区时,其记分就会出现跟着“感觉走”的记分情况,其记分标准就会根据运动员对踢击时机的捕捉、踢击距离的把控、踢击动作的流畅,以及踢击发力过程的势态和力度、踢击到护具上的声音来判断是否给予记分,而在这个盲区的记分“感觉”也正是对一名跆拳道裁判员业务水平、专业认知能力高低的考验。但在重大赛事中(如奥运会、世界锦标赛等),观众的加油、喝彩声,使记分裁判员根本无法听见踢击到护具上的声音,这时裁判员就会根据前几种情况(运动员对时机的捕捉、踢击距离的把控、踢击动作的流畅、以及踢击发力过程的势态和力度等)来判断记分与否。
1.现代国际跆拳道比赛对高难击头技术、旋转技术和连续技术记分尺度放宽的导向,进一步促进了该类技术得分和创新应用能力的发展与提高,也促使现今跆拳道比赛朝向更加激烈的方向发展。为此,建议我国跆拳道项目在记分尺度上与国际裁判员相对统一,并在我国跆拳道项目的竞赛组织中,放宽记分尺度,鼓励击头技术、旋转性技术、连续技战术的运用。
2.国际跆拳道比赛给予拳技术的认可记分比例将会继续呈上升趋势。建议提高我国跆拳道裁判员对拳技术记分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其对拳技术记分的意识,放宽对拳技术的记分尺度,同时,针对拳技术的记分工作进行专门性的实践演练,以此提高我国跆拳道裁判员拳技术的记分水平,同时促进我国跆拳道运动员拳技术的训练积极性和比赛中的得分能力。
3.针对国际裁判员对下劈技术击中胸腹部记分的情况以及为我们带来的启示,建议加强我国跆拳道裁判员的业务学习,可通过多看国际比赛或比赛录像,了解国际跆拳道裁判员的执裁情况和项目发展趋势,学习国际跆拳道比赛中的记分案例等等,以此提高我国跆拳道裁判员的项目专业认知能力。
4.国际跆拳道裁判员在盲区时的记分标准是根据运动员对踢击时机的捕捉、踢击距离的把控、踢击动作的流畅、踢击发力过程的势态和力度、以及踢击到护具上的声音来判断是否给予记分。提示跆拳道运动员在平时对抗训练中,在对抗区域、角度、方向使个别记分裁判员处于盲区时,自己的技战术应用和表现技巧要加以研究和考虑,以此提高裁判员处于盲区时的得分效率。
[1]高志红,艾康伟,王志杰.韩国跆拳道运动员防守技战术应用特点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8,44(1):135-139.
[2]高志红,冯巨涛,任文岗等.新规则和电子护具的使用对跆拳道技术应用的变化与影响[J].中国体育科技,2010,46(4):86-89.
[3]高志红,鲁凡,张雷,等.2006年全国跆拳道锦标赛暨第十五届亚运会选拔赛防守技术应用情况调研 [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23(4):95-97.
[4]鲁凡,高志红,刘良宗.对我国跆拳道项目首次使用电子护具效果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44(10):73-77.
[5]姚强,高志红.第29届奥运会男子跆拳道技战术特点分析[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9,23(5):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