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蛙》的获奖原因及意义

2014-07-25 00:49张茜
北方文学·下旬 2014年4期
关键词:超越乡土

张茜

摘 要: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蛙》是一部现实主义的杰作,创造了独特的女性形象——"姑姑"。从迎接新生命的医生到残害新生命的计划生育宣传员再到还原生命者,姑姑的命运依次展开。“转换了的历史语境和伦理叙事,最终让姑姑实现自我生命的终极救赎。历史与伦理的巨大悖论、人在历史与伦理的漩涡中的生存状态,于中国特色计划生育国策的宏大叙事语境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作品对于当代中国文学的独特贡献。”

关键词:超越;乡土;民间叙事

一、《蛙》是莫言对自己以往作品的超越。

莫言八十年代的的作品受西方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颇深,这与当时作家一味追求脱离政治的“纯文学”观念是密不可分的,从《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家族》中我们都可以清晰的看到莫言这种力求“超越政治”而追求“纯文学”的艺术主张,这种和政治的距离感给他的作品带来了一种朦胧的氛围,但在作品《蛙》中,莫言不再规避政治,反而以一种超脱的姿态直面中国政治中所特有的计划生育政策,他不作好坏的判断,而是把这种政治贯穿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尤其贯彻到他所生活的高密农村这一特定环境,展现农村变革的艰难与心酸。“姑姑”坚定地不放过任何一个超生孩子与家家户户盼望孩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就使政策的落实带有了波澜起伏的戏剧性,近乎真实的还原了计划生育政策给农村带来的种种厉害关系,引起世界人民的广泛思考,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诺贝尔文学奖的题材宝库。

二、《蛙》是本民族与外来艺术手法的结合

《蛙》的叙事风格是民族的、地域的、乡土的,但又不是保守的,它的内在结构是开放的,采用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同时也不排斥西方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他对空间和时间的安排是极致的,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物理界限,叙事视角多变。在《蛙》这部作品中,就是以“姑姑”的视角讲故事,与《红高粱》的“我爷爷我奶奶”叙述视角和《透明的红萝卜》的“儿童视角”形成了多视角的转变。同时,全文采用顺序、倒序、插叙等艺术手法讲述“姑姑”的一生,巧妙地打破时间和空间给文章带来的束缚感,立体宏大的展现了几代生育政策的变迁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在叙述语言上,莫言采用人人能听懂的“土话”讲故事,写农村的生活就是让农民都可以看得懂。

《蛙》的批判力度是深刻的,有人将其称为当代中国的“罪与罚”(陆克寒),它对人性悖论的艺术阐释是极其强大的。计划生育是中国在特殊时期制定的生育政策,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是在高密农村这样的穷乡僻壤,国家政策得不到很好的普及,农民只有用强烈的反抗来保留自己的血脉,政治和人性产生了激烈的碰撞,“我姑姑”为了证明自己的革命热情,有意无意地害死了“我的原配妻子王仁美”及多个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女人和她们腹中尚未出生的孩子们,这无疑是残忍的、骇人听闻的事件,最后“姑姑”利用郝大手的工艺来完成自己对于生命的忏悔,并用离奇的方式让“我”和小狮子有了一个孩子,这样滑稽的故事对人性的探索和批判是深刻的。莫言在接受采访中指出:“从国家利益来讲,不搞计划生育是不行的。把历史往前延伸,我们本可以有计划地控制人口。但在上个世纪初,人口问题几起几落,最后导致了必须用这样的方式控制人口。它是一把双刃剑——站在任何角度都能推导出正确的结论;但是对于个人来讲是一场悲剧。”

三、《蛙》的获奖还源于莫言对于“本土化”和“民间叙事”的回归。

《蛙》题材上的本土化是毋庸置疑的,再找不出任何一个国家实行过计划生育这样的人口政策。莫言在《蛙》中体现的“本土化”还体现在他在地域的选择上,“当我们审视作品所反映的生活时, 别忘了那渗透其中的主体意识 ;当我们注视作品的情节模式时 ,别忘了那与个人经历密不可分的情绪记忆 …”而这就是“莫言的小说”(程德培)。 莫言的小说语言“已经属于中国语言及汉字形态的文学因素 ,而且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奖的事实 ,正是启发了中国作家可以用本土的文化艺术之根来表达现代性的观念”。《丰乳肥臀》以后,莫言“在创作上对原本就属于他自己的民间文化形态有了自觉的感性的认识,异己的艺术新质融化为本己的生命形态”, “这对莫言来说就像是一次回归母体”(陈思和)。中国传统小说的叙述 ,一般是以第三人称的全知性叙述方式,所以,给人“一种稳定可靠、平易近人的感觉”,是一种“陪人聊天的艺术。而莫言的创作,却像福克纳一样,人物对话的“欧化色彩极重”“ 常常采用间接引语的方式”“不断变换的视点”,显然走的是与传统小说南辕北辙、却正是“他所反对的‘ 西方文学的路子 ”(李建军) 。在《蛙》这部作品中,莫言采取写信的方式完成各个部分的连接和展开,给人一种类似“聊天”的亲近感。

四、总结

莫言的获奖是实至名归的,正如诺奖给他的授奖词中说到:“莫言有技巧地揭露了人性最阴暗面。他是个诗人,让茫茫人海中的个体得以升华。……在莫言的作品中,世界文学与一个声音对话,这个声音足以湮没大部分的同行者。”

莫言之获诺奖,对于中国和世界来说都有不可抹灭的意义:中国文学得到了世界文学界的肯定,有力地反击了“中国当代没有文学”的言论,它圆了中国作家的诺奖梦,也说明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是接轨的,中国当代是有经典的,同时莫言的获奖也丰富了世界文学宝库。

参考文献:

[1]丛新强.人,在历史与伦理的漩涡中——论莫言的长篇小说<蛙>.《时代文学》2012年9月

[2]程光炜.魔幻化、本土化与民间资源——莫言与文学批评.

[3]莫言诺奖授奖词

endprint

猜你喜欢
超越乡土
清季乡土教科书的编撰与审定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数学教学模式的重构与超越
跨界与超越(2)
跨界与超越
蝴蝶之美在于超越
论电影《暮光之城》的哥特文化
论跨文化交际教学中文化定型的利用与超越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