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晶晶
摘 要: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一改前期在中短篇小说中阴暗、鬼魅、暴力、血腥的写作手法,用一种朴实的语言叙述了“文革”时期人性流失变异的历程。作品真实而准确地再现了“文化荒原期”人们情感的绝望, 表达了作者对这一非常时期人性迷失的批判与思考。
关键词:余华;人性;迷失
一、亲情的迷失
“在20世纪80年代的先锋派作家笔下,拒绝和颠覆父亲作为传统、规范、制度、权威的象征,掀起了对于父亲形象非理性的怀疑。翻开余华的小说可以很好地印证这一点。”[1]《在细雨中呼喊》中以第一父亲形象示人的孙广才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迫害狂”式的父亲。孙光明因为锯了桌子腿而备受恐惧,在失踪一天后回到家中,还是少不了孙广才的一顿毒打。在孙光明死后,孙广才竟想着利用儿子的死做回英雄。能够想到利用骨肉的死使自己的脸上获得荣光,着实让人唏嘘不已。
如果说孙光明的死是个意外,那孙光平的悲惨命运却都是由父亲一手造成的,在破坏孙光平婚事后,这对父子的关系就开始恶化,最后由于父亲对儿媳英花的侮辱,在砍掉了其父的左耳后被捕入狱。同样孙广才在对待故事叙述主人公“我”时,也显得特别冷漠无情,在“我”十二岁回到南门后由于家里恰巧发生的火灾,父亲就似“我”为灾星,“每当我出现在他身旁时,他就让我立刻滚蛋”。““父亲”的形象在这里绝无圣神、尊严、慈悲的权威性,相反,却是一个凶恶而卑劣或虚伪而狡诈的迫害狂。”[3]。
作品中描写国庆的父亲也是一个严厉冷漠的形象,小说虽然对其正面描写的语言甚少,但读者却很容易从国庆与其父亲简单的对话中感受到这位父亲的威严、冷漠、无情。
“我的同学用和那个清晨一样清新的嗓音问父亲,会不会搬到一个有长翅膀的白马那里去,一贯严肃的父亲没有被儿子的幻想所感动,相反他对儿子荒唐的想法显得很不耐烦,他让儿子走开,对他说:“别挡着道。” [2](P219)
最后这位严父为了满足自己的情欲和别人结了婚,像丢弃一件货物一样丢弃了自己的儿子,伦理道德与血缘亲情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彻底被他所抛弃。
作品中的女性也绝非传统的温柔可人。王立强的妻子李秀英是位体弱多病的女人,她连最起码的性生活都不能进行。然而看似柔弱的李秀英却在其得知丈夫死后表现出常人难以理解的冷漠。并在之后丢下了“我”,神秘地离开了孙荡。
“那个时代道德的忠诚卫士”般的女子在自己的两个儿子无辜惨死的现实中仍然可以趾高气扬沾沾自喜地说道:“炸死两个,我再生两个”。
余华在这里准确地对特定历史情境下的亲情通过否定式的方式表现出来,父子亲情,家庭温暖已经荡然无存。
二、童心的迷失
小说却颠覆了传统的儿童世界的纯真,儿童世界里弥漫着成人世界的肮脏、暴力、冷漠、阴谋。成人的失范行为将儿童慢慢同化,灰暗的人性竟也深深扎根于孩子的内心。
祖父孙有元打碎了碗,因害怕孙广才的责骂而诬陷自己还不能清楚讲话的孙子,因为自己想吃到桌子上的菜就设计让孙光明锯掉桌子腿,导致了孙光明遭到父亲的多次暴打。这些可以说是成人世界里的阴谋算计。当孙光平用镰刀砍破“我”的脑袋后设计诬陷“我”,使“我”受到父亲残暴的殴打,处在这样环境下的儿童也学会了使用手段。在成人暴力的影响下,儿童竟也对施加在别人身上的暴力行为充满兴趣:“我在遭受殴打时,村里的孩子兴致勃勃地站在四周看我,我的两个兄弟神气十足地在那里维持秩序。”[2](P9)儿童对待暴力的态度让人心有余悸。由于父亲孙广才对祖父孙有元的残暴,巴不得其快点死去的想法,使得年幼的弟弟对爷爷的死与不死而跑前跑后,表现得兴趣盎然。也由于老师对学生可怕的压迫与惩罚,使得国庆和刘小青成为成人的帮凶:国庆和刘小青处心积虑地诬陷“我”写了反动标语……对于成人的世故、欲望、暴力、罪恶的模仿取代了儿童本该有的天真烂漫,儿童世界变得污浊不堪。
三、性爱的迷失
小说《在细雨中呼喊》里有很多关于“性爱主题”的描写。在“我”的成长中对性表现出焦虑和恐惧,在各种性事面前难以启齿;由于青春期性本能的骚动,使得城里的“优雅青年”苏宇当街调戏妇女而被以劳教;作为父权象征的孙广才,整个人都是一个欲望的化身,公然与寡妇同居,在为儿子相亲时,色胆包天地调戏可能成为自己儿媳的女孩儿,在其年老多病的时候还不忘对自己的儿媳下手;而稍显高大正派的养父王立强最后竟也因为妻子的体弱多病而出轨,在被人跟踪和揭露后不得不用自杀来结束自己短暂的人生;音乐老师因为与学生发生关系而毁灭了自己的前途等等一系列的非常态式的性描写,残酷地揭露了人的欲望在极度压抑中的绝望。
在物质与精神文化都极度匮乏的年代,个人的“我”淹没在社会的“大我”之中,人性中罪恶的因子如血液一样扎根于人们的心底,生命一旦降临,恶质随即而来。余华将那个“荒原时代”的现实生活通过对一系列人和事的描写血淋淋的展示在了我们面前,让我们看到平时所无法看到的冷峻、严酷、黑暗和丑陋,使得作者在细雨中发出对人性迷失深渊的最深处的呼喊。
参考文献 :
[1]郭丽:《寻找精神之父—论余华小说中的亲形象》,《作家杂志》,2008年第7期。
[2]余华:《在细雨中呼喊》,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3]陈晓明:《胜过父法:绝望的心理自传》,《余华研究资料》,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