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创新教育与教师角色转换

2014-07-25 22:13王春玲冷静
大学教育 2014年10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思维能力

王春玲 冷静

[摘要]高校教师的角色是由高等教育承担的社会职责决定的,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高等教育的职责和高校教师的角色特征也不同。实施创新教育是现阶段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的探索能力、“重组知识”的综合能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的一系列教育活动。创新教育诞生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七十年代后期在发达国家迅速兴起。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掀起了创新教育研究的思潮,其研究内容主要是针对应试教育凸显的问题,着重研究与解决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1998年我国把创新教育内容列入《高等教育法》,提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关键是要有一支能真正履行创新教育职责的教师队伍。从创新教育列入《高等教育法》起已有十余年,我国高等教育创新教育和教师队伍的角色转变仍然不容乐观,这与社会对高等教育职责、教师角色的深层认识不足有关,笔者从高等教育职责角度对创新教育和教师角色转变做简单探讨。

一、我国高等教育职责与教师角色演变的历史轨迹

我国高等教育承担的社会职责在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也不尽相同。与此相应,教师的角色内涵和特征也随社会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一)古代社会农业经济社会培养官史为主的高等教育和儒家卫道者的教师角色

高等教育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我国真正意义的高等教育,应该从清末的京师同文馆算起。但是,我国商周时代起,就有“庠”、“序”、“太学”、“国子监”等教育场所具有高等教育的一些属性和职能,主要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官吏。受几千年儒家思想的影响,教育内容主要局限于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而儒家的中庸之道、等级观念等思想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亦严重影响了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学生入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考取功名,入仕途,“学而优则仕”。与此相适应,教师特别是教儒家思想的经师最主要任务是实施教化,教师成为政治伦理的布道者和统治阶级的“卫道士”。

(二)近现代工业化社会培养专门人才为主的高等教育和专家型的教师角色

我国的近现代高等教育发端于十九世纪中叶,主要是培养国内发展实业以及对外交流人才,侧重于传授“西文”、“西艺”等实用技能,但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办学指导思想下,经学儒学等在高等教育中仍有重要地位。按1898年《总理衙门筹议京师大学堂章程》规定,经学、诸子学列为溥通学功课,凡学生皆当通习之。1913年由民国政府颁布的《教育部公布大学规程》,取消了“经学科”等儒学课程,进一步强化了科学与技术教育。高等学校的职能则规定为“大学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才、应国家需要为宗旨”,“专门学校以教授高等学术,养成专门人才为宗旨” 。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百业待兴,迫切需要发展以工业为重点的国民经济。根据中央确定的“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的方针,依照当时苏联高等教育经验,对高等教育体系进行了改造。中国高等教育从此纳入了高度集中计划体系,强化了专才教育的模式。改造后的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为建国后国家工业化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才,较好地保证了国家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纵观我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历经一百多年,从仿照西方国家到照搬前苏联经验,几经变革,对社会各方面的发展起了很大推动作用,但其适应工业社会发展,培养科学技术人才的主旨没变,相应的教师以传授专业知识为主要职能的专家角色亦没改变。

(三)新时期知识经济背景下实施创新教育的高等教育和教师由专家角色到专家兼教育家双重角色的转变

21世纪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这是一个以知识作为最重要的资源,把人创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看作最重要的经济发展因素的时代。高等教育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传递、接受和应用,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人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创新知识的能力,它要求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伦理关系,改变以专业知识的输灌为手段的教学方法,提倡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与守成性教育相适应的专家型教师已不能满足创新教育需要,创新教育迫切需要一支有强烈事业心、多维视角、能够用现代教育方法启发学生,让学生学会学习和充分发展的教师队伍。新角色非专家型教师能胜任,而是既有专家的知识也要有教育家的思想和技能的教师才能胜任。

二、创新教育背景下高校教师由专家角色到专家与教育家双重角色转变的内容

(一)由一元、定向思维向多元、发散思维方式转变

我国的高等教育,将专业内容严格区分为文、理、工科,各科之间互不交叉,各成体系,教师掌握某一领域的专门知识,成为传授专门知识的专家。在这个专门的学科领域里,有特定的定理、学说和逻辑,如化学反应过程式一样清晰明了和有章可循,一元、定向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快速、高效率地解决问题。但是从教育家的角色上来看,多元的、发散的思维方式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其一,多元的思维方式有利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社会的发展是多元的,学生的个人条件、发展方向也是多元化的,在一个教育家眼里,学生没有好坏之分、及格与不及格之差距,在合乎法律和道德范围内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是学生的权利和自由,因材施教、个性化发展是对受教育者的充分尊重。

其二,发散的思维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不少学者认为,发散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联系,是创造性思维的中心,是测定创造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教师首先自己要有多维的视角,开放的思维方式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批判。

(二)由专门知识的掌握者到具有深厚人文底蕴智者的转变

创新能力的形成有赖于深厚广博的知识底蕴为基础,特别是人文学科知识。缺少了深厚人文修养和完整的知识结构,创新如空中楼阁。历史上许多卓越大师,都兼具深厚人文修养,很少有仅仅精通一门的专才。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价值观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其一,过弱的文化陶冶,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思想底蕴不够;其二,过窄的专业教育,使学生的学科视野和学术氛围受到局限。培养学生具有广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健康的心理个性,不是教师仅具有所授学科的专门知识能做得到的。作为一名创新教育的实施者,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更要有广阔的文化视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实践反思能力,在课程设置、教材内容、教学方式上都注意营造人文素养氛围,做到文理渗透、学科交叉,通过培养学生深厚的人文关怀和科学精神,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灵感,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由知识传授者向能力促进者的转变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把教师的工作概括为传授道理、讲授学业和解答问题的观念在中国几千年的教育观中占据了绝对重要地位,史前社会以长者为师,师者主要传授生活经验和与自然界斗争的经验;到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师者主要传授礼仪、经书;工业化社会中教师成了传授科学技术知识的主要载体。教师的这种角色与中国历史上社会发展缓慢,知识累进速度低的现实相适应。而今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而且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任何人都不可能,也没必要通过大学学习把迅猛更新的知识都记下来。传统的教师 “传道授业解惑”角色特征也受到了挑战。学生在校期间除了习得必要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形成适当的知识结构外,更重要的是养成严谨的治学方法,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新时期的高校教师,在尽可能帮助学生获得专业基础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外,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获得知识与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成为会学习且具终身学习能力的人,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完善自我。

总而言之,高校教师的角色是由高等教育承担的社会职责决定的,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不一样,高校教师的角色特征也随之变化。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并非偶然,而是我国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对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高校教师自身应该把握新时期高等教育的特征,深刻理解创新教育对教师角色的要求,积极转变思维方式、知识结构、工作内容,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最终实现符合时代要求的大学教师角色形象。

[参考文献]

[1]陈媛.我国大学教师角色地位的历史演变[J].教育史研究,2007,(2).

[2]刘志鹏等主编.20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 教学卷(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18.

[3]潘懋元主编.高等教育学(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1985:284.

[责任编辑:碧瑶]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思维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人力资本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