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永壹
[摘要]建设应用技术大学是新形势下高校发展的思路,钦州学院因此成为全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首届理事会的理事单位。计算机专业是面向北部湾信息化产业的重要工科专业,也是钦州学院应用技术大学转型专业群的重要部分。根据地方高校的定位,计算机专业要进行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为所在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毕业生。通过介绍应用技术大学的概念、教学模式的特点、作用等及钦州学院的基本情况,分析计算机专业在应用技术大学转型中的现状,并结合实际,从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改革措施,推动钦州学院应用技术大学的转型步伐。
[关键词]计算机转型教学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TP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11-0142-02一、引言
(一)应用技术大学
应用技术大学是德国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双元制”的基础上,主要培养具有专业应用理论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可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专业人才的高等教育模式,其专业设置主要有工程科学等领域,典型的职业领域为机械制造业、电子工业等。专业设置上灵活实用,教学活动包括教学和实践、训练,毕业设计多以解决实践生产环节中遇见的问题为课题,毕业生能短期内适应实际工作。
(二)钦州学院与应用技术大学
北部湾作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心,钦州学院成为教育部列入广西唯一公办高等院校的应用技术大学试点,《钦州学院发展定位规划(2013—2020年)》中明确了“何为应用技术大学”、“我国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背景”、“我校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思路”、“我校建设应用大学的对策”四个大问题。
(三)计算机专业与应用技术大学
学科建设是应用技术大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合理规划专业群是基础。计算机专业是工科专业,应用技术型是计算机专业的培养模式,以培养出服务地方经济的人才为目标;计算机专业是规划专业群之一,其中物联网工程是扶需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一般专业,专业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模式的现状
学校自2006年升本以来,以本科教育为主体,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凸显“地方性、海洋性、国际性”的办学特色。而计算机专业还没达到应用技术大学的要求,尤其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
(一)人才培养
经过调研分析,地方经济发展要求加强信息化建设,教研室组织专业教师制订2011级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坚持宽口径、重基础、抓实践的培养目标,加强学生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方向的学习,把学生培养成为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应用型人才。但是,目前我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还存在如下问题:
1.过于求全,没有发挥计算机专业在地方的特殊作用,缺乏特色发展。培养方案中过于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课程计划囊括计算机专业各方向的专业知识,而没有针对市场需求,更没有细化地方产业方向。
2.修业年限过于单一。目前计算机专业的年限要求都是3-6年,4年是基本要求,未与企业结合完成,比如可以结合2+2、3+1等形式。
3.课程分配不够灵活,不利于学生专业的发展。计算机专业各类课程学分和学时分配情况(如表1所示)表明,必修课的任务过重,高达70%以上,特别是公共必修课的学时学分过多,不利于学生自身专业知识的发展。
(二)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是专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近几年钦州学院在计算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上做了很多工作,师资结构趋向合理化,但是还存在不足,表现在专职教师总量不够,高职称、高学历教师数量过少,缺乏学科带头人,各种教学任务过重,在科研方面受到严重影响,在专业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恶性循环。
(三)实践教学环节
在过去的几年里,应用技术教育已经呈现出了良好的态势,实践环节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实践教学管理逐步规范化,形成常态的教学质量体系,然而,还存在诸多问题,如:实践教学内容陈旧,教学形式单一;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队伍不稳定;校企合作不够深入,“订单式”人才培养完成情况不尽如人意;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够完善;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具体数据如表2所示。
表2 计算机专业实践性教学结构表
■
三、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措施
(一)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建立合理课程体系
首先,计算机专业课程要强调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的配套性,提高对教育目标的适应性,能够面向社会的需求,按照培养目标,合理划分课程比例。
其次,按模块设置专业课程,如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网络工程、计算机应用等模块,根据专业模块的要求,形成各模块的选修课。
另外,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环节结构,加强过程监督和合理评测。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程实践、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等,规范化技术报告、实践报告、考核表等,强调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二)狠抓实践教学,构建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
首先,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计算机人才培养应以就业市场为导向。坚持产学研办学路线,发挥计算机涉及面广、应用领域广的优势,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订单式”培养模式,在企业中完成专业知识的应用,让每个学生在企业中实践。
其次,组建针对实践教学的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会由经验丰富教师和计算机技术过硬的企业管理者组成。委员会能确定专业办学思路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设置实践教学课程,制订目标明确、前瞻性强的实践教学大纲;能够深入研究与现有专业相关的法规、监督和评价,使专业应用融入实践教学体系中。
另外,在实习基地的基础上,扩展校外实习的规模和方式。目前计算机专业现有的实习基地过少,形式单一,应把实习规模扩展到电子信息产业比较发达的地区,与知名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三)加强计算机专业实验室建设
专业实验室是提高校内实验教学质量的保证,实现产学研结合的重要环节。目前计算机专业实验室有微机原理实验室、网络协议实验室等基础学科实验室,计算机专业实验室的建设有待加强。
首先,按专业配备齐全的专业实验室。按照专业群的规划,还需建设RFID综合实验与创新平台、无线传感器网络教学及其应用实验平台等。
其次,加强创新协同实验室的建设。创新协同实验室是以工程项目的要求,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平台,建设创新协同实验室的形式有很多种,一是学校投入资金;二是引入企业实验室,同时解决资金短缺和企业业务问题。
另外,加强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以学科建设、科研项目为基础,组建学术研究团队,积极申报区级以上重点实验室。
(四)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是保证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计算机专业建设要有一个职称、年龄、学位专业搭配学术结构合理的队伍支撑专业的发展。首先,以计算机专业的应用为主导,坚持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培养双师型教师。从企业聘请工程师;鼓励教师考取各级别的工程师;将双师型教师的比例提高到70%以上。其次,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师资培训。通过访学、进修等多种形式,加强对骨干教师的培训。另外,完善人才引进制度。引进计算机方面高学历高职称人才,进一步优化计算机专业师资队伍结构。
四、结束语
建设应用技术大学是新形势下高校发展的思路,钦州学院因此成为全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首届理事会的理事单位。计算机是面向北部湾信息化产业的重要工科专业,也是钦州学院应用技术大学转型专业群的重要部分,根据地方高校的定位,计算机专业要进行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为所在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毕业生。
[参考文献]
[1]李杰,孙娜娜,李镇.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教学体系及其借鉴意义[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8(10):104-106.
[2]徐琼星.对Fachhochschule汉译的商榷[J].德语学习,2006(4):52-54.
[3]王育坚,鲍泓.应用性本科计算机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的改革[J].计算机教育,2008(10): 134-136.
[责任编辑:钟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