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博
[摘要]现如今,人际交往日益成为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良好的人际交往对大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和自我成长与完善具有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是积极进取的一代青年,清楚认识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需要并采取正确的方式对待人际交往,能够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于他们今后迈入社会、融入社会和发展独立能力具有重大意义。高校工作者也需关注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需要以及出现的各种问题,通过个体心理咨询、团体咨询等活动的开展帮助大学生完善人际关系。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需要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B84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11-0117-02一、引言
良好的人际交往不仅可以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而且是大学生走出校门后适应社会的前提和保障。大学是一个开放的环境,学习的自主性,活动的多样性,人际交往的互动性成为大学生活的显著特征。其中,人际交往日益成为当代大学生在校园生活、学习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另有调查显示,人际交往不良成为当今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大诱因。
心理诉求,意为心理层面上的需要。需要引发动机,激励个体通过各种途径满足自己的需要。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诉求,正是这种心理上的需要驱使大学生与他人产生互动,交流思想、情感和经验,开展人际交往活动。正确对待自我的诉求能够使大学生认识自我,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因此,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诉求的探讨便非常有必要。本文主要探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需要与不正确的交往心理,并提出应对人际交往的策略。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诉求
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A.H.)于1968年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将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在较低层次的需要满足之后,个体便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同样存在这些需要,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和成长需求。
(一)渴望融入集体,获得归属感
进入大学之初,大学生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心中不免会有失落、焦虑、孤独等心理感受,通过融入集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和缓解这些不良的情绪。随着生活和学习圈子的扩大化,大学生也需要在集体中与人沟通信息、分享经验和交流情感。古人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大学生在集体中不仅收获情感上的愉悦体验,而且能够增长见识,获得信息。
(二)渴望拥有亲密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Erikson)划分的人格发展阶段指出,成年早期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爱的品格是良好的人格特征。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早期,这时大学生对亲密关系的渴求表现在寻求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并与之建立深厚的友谊,能够与朋友分享喜怒哀乐。也表现在获得异性友谊方面。
(三)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同和尊重
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强,对自我的要求高,在人际交往中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希望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与信任。被他人认同不仅可以获得心灵上的满足,而且能够提升自我价值感。大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展现自己,在公平竞争中凸显自我,赢得他人对自我的好感与尊重。大学生在这个时期十分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并透过他人的评价和同龄人的认同来认识自我。
(四)自我实现的需要
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而个人潜能的发挥正是基于社会这个平台,存在于人与人的沟通之中。大学生普遍具有较高的成就动机,很多大学生在从入学开始便给自己树立了目标,其中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其中之一。当今社会对大学生的评价不仅仅局限于学业成绩是否优异,更看重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包括人际关系是否完善等方面。自我实现的人能够积极悦纳自己以及周围的世界,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也在与他人的互动中不断实现自我,提高自我。
三、人际交往中的不健康心理及其表现
虽然大学生都渴求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但由于成长经历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认知存在差异等,在处理自我需要的时候会产生心理偏差,出现不健康的心理,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以自我为中心
现如今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由于独生子女缺乏与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经历,加之备受父母的疼爱,很容易形成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站在自我立场上思考问题的习惯。他们要求别人的言行符合自己的期望和要求,认为自己坚持的就是对的,我行我素,不顾及他人的感受。
(二)爱慕虚荣,好面子
适度的自尊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心,能够激励大学生奋发向上,与他人进行良好的交流。但自尊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便成为人际交往中的障碍。大学生的虚荣心在人际交往中体现在盲目攀比、好面子等方面。好面子往往使大学生丧失许多良好交往的机会,表现为不通情达理,听不进别人的批评和建议,从而导致人际吸引力的丧失。而且好面子的大学生也会使自己的行为依从别人,缺少自己的内在标准,不利于成长成才。
(三)自我封闭,畏惧交往
大学生自我封闭的原因可能是自卑和害羞,虽然心理上非常想和别人交往,但行动上却总是采取逃避,如不敢表现自己、不敢和别人打交道等,总是担心别人会看不起自己,缺乏自信,从而影响自己与他人的正常沟通,无法扩大自己的交际圈。自我封闭的人大都较为内向、敏感,不愿意表露自己的情感。大学生的自我封闭主要表现为性格孤僻、遇事退缩,十分不合群。
(四)一味取悦他人以获得友谊
有些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为了给别人留下好印象,获得友谊,便放低要求,竭尽全力满足他人的要求,即使自己并不乐意去做,也会尽量接受。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种恶性循环,造成人格扭曲。以讨好、取悦别人的方式并不能获得真正的友谊,而且还会形成不良的人际交往模式,不利于大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四、应对策略
一个人一出生便注定了他具有社会属性,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一句话:“一个生活在社会之外,不与人发生关系的人,不是动物便是神。”与他人沟通和交流是人存在的基本要素。针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需要,完善人际交往关系,有以下策略可以借鉴。
(一)客观评价自己,认识自己
中国有句古话:“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话说明人认识自己并非易事,也非常难能可贵。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需要发现自身的独特魅力,同时要承认自己的不足。“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正确认识自己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前提。客观评价自己能够明确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在哪里,进而能够有针对性地自我提升,增强信心。
(二)真诚对待他人,主动与人沟通
美国学者安德森(N.Anderson,1968)研究了影响人际关系的人格品质,受喜爱程度最高的六个品质分别是:真诚、诚实、理解、忠诚、真实和可信,它们在一定程度上都与真诚有关。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要学会宽以待人,主动与他人交流。
(三)恰当地运用印象管理策略
印象管理又称为印象整饰,是指人以一定的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彼此都希望给对方留下良好的印象。因此,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可以通过塑造个人形象、妥善管理个人情绪,符合社会期待的行为方式来赢得好人缘。
(四)培养同理心,理解他人
同理心又称换位思考,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在集体生活中,每个大学生的性格、爱好、生活习惯都不相同,难免在日常交往中产生摩擦。这时,能够将心比心,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了解并重视他人的想法对于解决矛盾和冲突大有裨益,而且有助于建立互助合作的人际关系。
(五)保持自身人格的独立性,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
保持人格独立性要求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做到不否认、不隐瞒,不仅要忠于自己的感受,也要接纳与自己特质不同的人,将自己与他人都视为具有独立思想、情感、经验的平等个体,与他人建立平等的关系。
大学生是积极进取的一代青年,清楚认识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需要并采取正确的方式对待人际交往,能够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于他们今后迈入社会、融入社会和发展独立能力具有重大意义。另外,高校工作者也需关注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需要以及出现的各种问题,通过个体心理咨询、团体咨询等活动的开展帮助大学生完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陈东勇.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的心理成因及应对方法[J].实践与探索,2012.
[2]吴琦,孙丹,李文辉.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及解决策略[J].社会心理科学,2013.
[3]李岩.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及心理障碍分析[J].科技与教育,2006.
[4]王希水,金庆昕.大学生心理健康保健[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覃侣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