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

2014-07-25 22:46马香丽
大学教育 2014年11期
关键词:学业导师研究生

马香丽

[摘要]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研究生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这已成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重要问题。 研究生的心理发展主要面临着学业、就业、人际、经济、婚恋等方面的问题及困惑。本文透过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各种表现,剖析影响其心理健康的深层原因,通过学生工作管理部门、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本人等多方面入手,提出应对策略,为加强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研究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11-0112-03研究生是国家的高层次人才,承担着服务社会、建设国家的重任,在具备良好专业素养的同时,更需要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研究生作为特殊的、接受专业化与高级培训的群体,在拥有更多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学业、就业、人际、经济、婚恋等方面的问题及困惑,使其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这些困惑如得不到足够重视和及时疏导,必然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因此,我们必须透过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各种表象,剖析深层原因,进而提出相应对策,进一步加强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国内研究生低龄化特征明显。很多研究生在思想日趋成熟的过程中,虽已具备了相对独立的价值观,但仍表现出未定型的特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高校研究生表现出来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存在不同程度的学业倦怠

学业是研究生综合素质的主要衡量指标。部分高校研究生因学业问题倍感压力,存在自身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认真从事学术研究的良好心态、被动听课做笔记,更有甚者不能顺利毕业等情况。研究生学业倦怠主要表现为:学业成就感低,在完成学业任务之后,对自己的评价较低,学习压力大;学业目标不明确,对自己所要学的专业研究方向兴趣不足,对考试、考核采取应付的态度;缺乏学习动力,认为读书无用,甚至萌生厌学的心理,导致不能顺利完成学业。

(二)社会适应性较差

研究生的社会适应性可以理解为,研究生在接受教育期间及工作后,根据社会的现实需要及所处的环境,对社会的现实需要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判断后,所做出的自我判断、自我适应及自我调节。研究生的社会适应性问题有两方面:一是存在滞后性,学生对自己学习期间的学业、职业等活动缺乏规划,对于面临或即将面临的问题缺少应有的准备,激烈的就业竞争给研究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高年级的研究生也常常受前途问题的困扰,对于继续深造和进入社会之间的取舍问题举棋不定。二是调节能力差,研究生阶段相比本科生阶段,其生活环境、人际交往范围均有所不同,在人际交往范围扩大、人际关系变得复杂的情况下,有的研究生不知该如何与人交往,存在孤独、自卑、焦虑等消极心理状态。

(三)人际关系自我效能感水平不高

研究生人际关系自我效能感可以理解为,研究生对自己在人际关系方面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很多研究生在人际关系上的自我效能水平偏弱,在人际交往中信心不足,容易产生各种问题及困扰。特别是一些弱势群体学生,例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单亲家庭子女等,由于他们体验到更多的矛盾和冲突,所以显示出焦虑、退缩、自我怀疑、自我评价低、情绪控制不良等现象。加之研究生相对本科生人数少,在培养方案不同的情况下,同学之间见面和交流较少。还有的研究生不愿主动与人交流,特立独行,造成与同学间合作困难。这也直接使大龄单身研究生处于人际和婚恋的双重压力之中。

二、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社会方面

研究生就业难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研究生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是劳动力市场的优势群体。但是,一方面随着研究生扩招和金融危机的冲击,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在知识技能结构上与市场需求存在脱节,就业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另一方面,研究生对社会也缺乏客观的认识,因为大部分研究生都没有社会工作的经历,对社会的认识具有片面性,不能以唯物辩证的观点来分析和认识社会中的各种现象,不能正确面对来自社会的就业压力,从而不能正确地看待社会与其自身。就业意向大都集中于发达地区、高薪部门,愿意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的研究生较少。

(二)学校方面

高等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发展,给当代研究生施加了诸多压力。很多高校针对研究生培养期间的英语学习水平、发表论文数量及级别都有严格要求;随着部分高校研究生实施“导师责任制”,部分导师为了督促研究生全身心钻研学术,严格要求学生签到、定期汇报等,这使得研究生不得不以紧张的心态投入学习活动中,加大了研究生的学业压力。加之有的学生还存在读研动机不纯、对新生活环境不适应的问题,在理想追求与现实处境存在矛盾的状态下,面对新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方式,显得力不从心,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学业倦怠现象。

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作用并未充分发挥,一方面导师专心从事科研教育活动,对学生思想、心理等问题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另一方面在高等教育的新体制下,导师的教学科研任务加重,缺少精力和时间对研究生进行学术以外的交流指导,这样就使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漏洞,缺少与研究生培养模式相吻合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三)学生自身方面

研究生比本科生有着更高的综合素质和知识水平,相应地也有着更高的自我期待,但现实的形势并不乐观,从而使研究生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和挫败感。而且,很多研究生因生活开支增加或奖学金资助力度不足,需要抽出时间勤工俭学补贴生活,使学生在承受学业压力的同时承受着经济方面的忧虑,表现出自卑、敏感等心理特征。当出现心理危机状况时,由于研究生人数较少,学习、生活空间比较封闭,人际交往范围受限,寻求疏导和缓解的途径受阻,致使不良情绪不断累积。

应届研究生大多处于适婚年龄,大部分研究生忙于完成科研任务,缺乏时间和精力结交异性朋友,个人情感问题得不到适时解决,从而影响了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三、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针对研究生复杂的心理健康问题,我们深入地探究研究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产生的原因,探索有效解决对策,具体如下:

(一)加大重视力度,构建多维度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多维度的,应当在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各个方面营造积极、良好氛围,并且在学校、导师、学生和家长之间,在社会、学校和家庭之间,在科研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构建和谐关系,努力发挥好多维度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

导师是研究生在校学习生活期间的直接指导老师,定期对导师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教育技能技巧培训,强化导师对研究生的思想、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作用,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干预。心理辅导员及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教师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效果更是显著,他们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了解研究生不同阶段的身心发展规律,在与学生的融洽相处中,要更加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对于出现心理困扰的学生要及时予以关心和指导,对于问题严重的情况要及时转介至上一级咨询机构。家庭更是学生教育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加大对研究生子女的心理成长问题关注度,使家长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作用的重要性,并积极配合学校、社会对子女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搭建服务平台,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

高校管理者应清醒地认识到,研究生生理上的成熟不等同于心理上的成熟,学校通过心理咨询中心、学生处、学院党团总支、校医院、保卫处、后勤管理中心等部门,积极关注学生中发生的异常动向,建立起畅通无阻的信息反馈系统。将有异常表现的学生作为心理危机干预的对象予以特别关注并及时上报。学校要建立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面向广大研究生提供咨询服务。开设“朋辈聊天室”、举办“心理健康宣传展”等向学生提供服务,通过各种手段提高咨询的便利性,使研究生出现心理困惑时能及时得到可靠的帮助与服务。完善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生干部、教师、辅导员和导师开展规范、系统的心理学培训,形成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学校作为研究生教育的主体,一方面应加强对学生的政治理论教育,使研究生进一步坚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举办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针对研究生开设关于生活、科研、恋爱或婚姻、心理适应性问题等方面的讲座、报告,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纠正日常生活中的不合理认知。另一方面应结合研究生的发展实际,为研究生的成长成才营造优良的学风和团结、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经常组织针对研究生的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寓教于娱乐之中,使学生通过互动保持积极的情绪体验,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完善教育投入,排除心理健康问题隐患的外在因素

对于一个普通家庭而言,承担研究生的日常费用并非易事,加之研究生课余兼职与科研所面临的冲突问题,使不少自尊心强的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在人际交往中也表现出沉默寡言、孤僻和不合群的特点,从而影响心理健康。研究生培养条件的好坏影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高低,研究生培养单位要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加大投入,改善研究生的学习、生活条件和环境,缓解由于经济拮据给研究生带来的生活、科研压力。注重吸引社会力量、社会资源参与研究生教育,例如通过多渠道联系,设立奖学金、助学金和助学贷款,提供勤工助学机会,帮助经济困难的研究生顺利完成学业;积极推进激励机制建设,设立研究生优秀成果奖、优秀博士论文资助基金和科研基金等。

(四)调动研究生积极性,充分发挥自我教育能力

自我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途径,研究生自身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对象,其作用的发挥不容忽视。一方面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进一步加深对社会、对自己的认识,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处事态度,掌握调适、缓解不良情绪体检的技巧。另一方面,注重培养研究生自我教育的能力,研究生自我教育能力越高,对角色的内化理解程度就越深,就更能找寻自身问题,不断调整发展方向,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在具体引导实施上,研究生的自我教育可以分为自我教育意识的建立、自我教育实现的内外部因素和自我教育的实现途径三部分进行。首先使研究生认识到自我教育的必要性,进行内心的自我激励,正确地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树立与之相符的期望水平。其次要依靠坚强的自制力,适当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借助良好的学习氛围与实践契机,努力实现对自身的合理调适。再次是在课程学习、科学研究、实践活动中深化积极的情绪体验,强化自我教育效果,不断总结经验,在反思的基础上修改和完善自我教育计划。

总而言之,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成才的问题。对高校而言,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研究生的整个培养过程中,使研究生在提升科研水平的同时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对学生自身而言,更是要关注自身健康水平,敢于面对、解决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只有心理处于最佳状态,研究生各方面素质才可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高莉莉,王翠兰.当代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与对策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2]闫黎丽.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分析及对策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

[责任编辑:覃侣冰]

猜你喜欢
学业导师研究生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艰苦的学业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树起学业担当之心
V eraW an g
导师榜
爱情导师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35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