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娟 王京芳
[摘要]了解大学生毕业后去向的选择,无论是对大学生自身还是对育人者而言都有积极的意义。学校及专业导师可以对不同选择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对于打算继续深造的学生可以举办考研及保研方面的讲座,促使他们合理定位;对于打算就业的学生可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培训以及面试技巧的培训等;而对于还没有考虑好未来方向的学生,则应该鼓励他们尽快认清自我,找准发展方向,制订目标与计划,并尽快付诸行动。这样可帮助在校大学生减少日后可能有的遗憾。同时,学校在这方面的努力对于引导青年学生积极奋斗并提高学校知名度也大有裨益。结果显示,被调查者中有一半以上的学生选择考研和出国深造,选择就业者近30%,其余尚未考虑好,而几乎无人选择自主创业。
[关键词]大学生毕业去向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7.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11-0107-03经过高中三年的苦读,笔者跨入被各界追捧的“985”大学,但诚如大学老师所言,大学是开启人生的钥匙,是步入社会前适应不同工作岗位的过渡性平台。无论是“985”院校的骄子,还是普通高校的一员,抑或是专科院校的一分子,学子们都将面临毕业;无论是本科毕业生,还是硕士毕业生,甚至是海外归来的学者,走上工作岗位终归是必然。不管毕业后学子们的选择是什么,但只有为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努力奋斗,才能成为一个有潜力、有思想、有价值、有前途的毕业生。
一、调查目的与方式
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生毕业后的打算,也为坚定自己的考研信心,笔者在今年暑期长假做了关于“大学生毕业后去向选择”的社会调查。这一调查的样本量为100人,主要采用发放问卷、网络交流以及当面提问的方式。调查的主要目的有三个:一是了解大学生对于毕业后的规划,以便家长或学校根据相关信息对子女或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引导和培养;二是激励那些还在徘徊的大学生尽快认清自我,树立理想,制订目标并付诸行动,使更多的大学生不要在人生中最为关键的阶段留下遗憾;三是能够以小见大,通过对少数人的调查,窥视当代大学生群体毕业后的设想,社会可以依据相关信息了解工作岗位需求量与供给量间的差距,并拟定一些迫在眉睫的政策和计划。
理想调查效果的关键是问卷的质量,它属于顶层设计,是考验调查者宏观把控能力的一项指标。调查前,从选定问卷主题到确定每一个问题,笔者都仔细设计了与影响大学生选择努力方向和制订目标相关的一些因素。其实问卷的设计更多与调查报告的内容编排相关,每道题都必须经过反复推敲。问卷设计好后,笔者将其发布“问卷星”网站,邀请同学们帮忙填写,但由于首次做问卷,又有跳跃性选项,同学们很快就反映了问卷存在的问题。情急之中,笔者也做了一遍,发现自己设计的问题确实衔接不紧,跳跃大。于是撤掉问卷,经过三番五次地修改之后,终于拿出了像样的问卷。调查中,因为设定的问卷回收目标数是100份,笔者通过QQ、短信、邮件、微博等方式,找同学们帮忙完成问卷的填写并请他们在自己的QQ群上做宣传。在多方朋友的帮助下,100份问卷很快得以完成。经过这次问卷调查,笔者深深地感悟到朋友的重要,总有那么一些人会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毫无条件地伸出援助之手,即便很小的一点心意,也让人不由得感动。
二、调查因素与结果的诠释
首先,性别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选择的大致方向。在多数人看来,男生更富有创造力,愿意冒风险,敢于拼搏,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喜欢占据主导地位,更注重理性思考。相比而言,女生比男生更保守一些,注重稳定而不喜欢寻求刺激,思维细腻,喜欢被主导,乐于“小鸟依人”,更倾向于感性思考。鉴于此,调查问卷的第一个问题是大学生的性别。根据统计,100名被调查者中有72名男生,28名女生,这与被调查者多是理工类院校有关,虽然数据缺乏一定代表性,但对研究的问题影响不大。
其次,一个人从小生活的环境会影响其看待问题的角度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从小生活在大城市的孩子,见识会比较丰富,眼界相对较开阔,这对于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会有很大影响。相比之下,生活在农村的孩子,接触高科技产品的机会便会少很多,教育质量也会相应落后,这对其成才与成功有一定影响。在参与调查的大学生中,9%来自大城市,12%来自中等城市,27%来自小城市,19%来自乡镇,33%来自农村。调查结果显示,生活环境对大学生毕业后的去向选择确实有很大影响。
■
图1 调查对象家庭所在地
当然,大学生就读所在院校也会对其毕业后去向的选择产生很重要的影响。以西北工业大学为例,因为她是“985”、“211”工程划定的重点院校,又有三航特色,学术氛围浓,师资力量强。无论她的学子选择就业,还是选择考研或出国深造,都有很好的前景。而对一些二本、三本院校甚至是专科院校的学子来说,毕业后去向的选择,将会是一件很让人头疼但又同样重要的事情。在被调查者中有68%来自一本院校,20%来自二本院校,10%来自三本院校,其余2%来自专科院校,这与笔者的朋友圈有关。即便如此,调查结果还是可大致验证一般性推测。
随着大学生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丰富,他们对未来的规划趋于理性,也更加现实。对此,问卷设计了“您所在的年级”这一选项。由图2可看出,大一的学生比较迷茫,更多的是对未来抱着新奇感,只有少部分人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的目标;大二学子则徘徊在选择就业还是考研的边缘;而大三学生一般已明确了目标,并准备或已开始行动;大四学生正践行着自己的选择。
■
图2 调查对象所在年级与个人规划
此外,大学生就读的专业或者他个人对于专业的满意程度也会影响其毕业后去向的选择。由图3可知,在被调查者中,有47%是理工类专业,41%是人文社科管理类,他们部分人选择考研以获得高学历,为以后就业增加更多机会;部分人选择出国,以开拓眼界,发散自己的思维和能量;还有一部分人选择就业,愿在实践经验中夯实基础,锻炼能力;对其余的12%的人来说,选择去向更多取决于国家的政策、学校的声望以及自身条件的限制。专业前景对于大学生毕业后的去向选择固然重要,但个人对于自己专业的满意程度也将决定其在所选专业上走多久、走多远。如图4显示,只有4%的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很满意,自然他们对未来很有信心,选择也比较坚定,目标很明晰。36%的“满意”人群,虽不像前者那样斗志昂扬,但也有自己的想法。55%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的专业“一般”,对未来的道路选择处于中间状态,可能会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像墙头草,哪边不费力就往哪边倾斜。其余5%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不满意”(占3%)或“很不满意”(占2%),他们的选择对未来发展更是至关重要。
■
图3 被调查者所学专业大类
■
图4 被调查者对所学专业满意度
三、大学生毕业后去向选择分析
从调查结果看,55%的大学生选择考研,29%的大学生决定步入社会舞台,只有极少数(占1%)选择出国,其余15%尚未考虑好未来的道路。
(一)考研
在选择考研的55%大学生中,有27%是为了充实自我,完善知识体系;7%是为了改变现状,换个生活环境;而66%是为了拿到一个高学历,找一份更体面的工作。来自教育部新近公布的数字称: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刷新纪录[i]。而2004年,全国才有280万大学毕业生。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多,其就业难度亦增加。现在流传一种说法:“在大街上随便扔块石头,打中的人十有八九是大学生。”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文凭越来越不值钱的现状,因而更多的大学生选择继续深造,一方面延缓就业,另一方面获取一个更高的文凭以比别人多一点机会。而在选择考研的人群中,有27%的人表示会跨专业考研,其余73%的学生则选择与本科相同的专业。是否跨专业考研主要取决于本专业的就业前景以及学生对自己专业的满意程度。
(二)就业
在选择就业的大学生中(占29%),大部分优先选国有企业,部分人选外企,少部分选科研部门、私企或事业单位,几乎无人选择毕业后自己创业(如图5)。此现象从一个侧面表明,自主创业是年轻人的抱负,选择大公司或有关部门就业也是一种抱负,而且在大体制下,现代社会的信息化和工业的集约化发展为优秀人才淋漓尽致发挥才能提供了大好的舞台。对尚未步入社会的青年学子而言,后者的选择更理性。
出于就业选择的考量,笔者设计了若干可选项,其中薪酬待遇、工作岗位提供给个人的发展机会以及工作单位所在地三项,对毕业生选择在哪里就业产生重要影响(如图6)。
■
图6 选择就业的考虑因素统计
(三)出国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已不是新闻,出国留学成了一种时尚。选择毕业后出国留学的1%的大学生,几乎都是志向明确者,除考虑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外,多为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经济管理的运行模式。当然,其中也不乏跟风者,但大多数企业对“海龟”还是非常重视的,并提供优厚待遇,这也是激励更多的大学生选择毕业后出国留学的因素之一,而且他们在选择留学的国家时,主要看重所选国家的留学生毕业后在国内的被认可度。此外,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以及国内消费水平也是留学生选择留学国家的重要指标。如此看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便成为受留学生追捧的选择对象。
(四)还没考虑好
选择此项答题的主要是大一、大二学生,对于他们而言,大学阶段尚未过半,还没有必要这么早做决定,大学的前两年应该广泛接触各类知识和信息,以便最终做决定时能够考虑得更全面、更周到。这样的想法也无可厚非。
对上述选择,有81%的学生表示自己是经过深思熟虑确定的,14%的学生是接受周围人建议做出决定的,余下5%的学生则因其他原因而定。(见图8)
■
图8 被调查者所做选择的分类
四、结语
笔者的调查虽然并不能揭示全部问题,但还是反映出部分现象。根据调查结果可知,学校及专业导师可以对不同选择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对于打算继续深造的学生可以举办考研及保研方面的讲座,促使他们合理定位;对于打算就业的学生可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培训以及面试技巧的培训等;而对于还没有考虑好未来方向的学生,则应该鼓励他们尽快认清自我,找准发展方向,制订目标与计划,并尽快付诸行动。这样可帮助在校大学生减少日后可能有的遗憾。同时,学校在这方面的努力对于引导青年学生积极奋斗并提高学校知名度也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袁新文.毕业生人数创新高 最难就业年如何破解[N].人民日报,2013.
[责任编辑:覃侣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