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川端康成对日本传统审美意识的传承

2014-07-25 21:44邢孟达
北方文学·下旬 2014年4期
关键词:物哀自然美审美意识

摘 要:再读《伊豆的舞女》,结合对日本传统审美意识的追溯,辨析川端康成审美意识的源头,论述川端对日本传统审美意识物哀之美、自然之美、女性之美、幽玄之美的传承。

关键词:审美意识;物哀;幽玄;女性美;自然美

《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的成名作,发表于1926年。当时日本的“新感觉派”盲目模仿西方现代文学的技法,忽视日本的文学传统,而川端在《伊豆的舞女》中,则是以日本传统美学思想为依托,重视日本的传统艺术精神,并以其作为作品的根脉,在其统照之下借鉴西方现代主义的艺术形式,在东西方艺术的交汇点上找到自己的位置,成功地体现了日本传统之美。《伊豆的舞女》可以说是川端康成为表现日本传统美所迈出的奠基式的一步,沿着这条线索,我们可以走进川端康成的审美世界。

一、物哀之美

物哀,是日本人审美意识的主体和底流,其源头要追溯到《源氏物语》。《源氏物语》写出了一种女性气质,即在含蓄、感伤、淡雅、纯朴和细腻的格调中,突出了人物内心的悲哀情绪。川端深受《源氏物语》的影响,正如他自己所说:“《源氏物语》是深深地渗透到我的内心底里的。”川端所描写的人物的悲哀,具有一种独特的美感。这种美,深沉而纤细,交织着主人公对自己处境的悲怨,融入了作家的同情、爱怜,因而呈现出一种朦胧而感伤的审美状态。

《伊豆的舞女》全篇自始至终弥漫着一种若有若无的淡淡的伤感。小说所写的是一个20岁的高中学生——“我”和一个14岁的卖艺舞女——薰子在伊豆的汤岛邂逅相遇的故事,表现了那种因追求似爱非爱的情感而产生的淡淡的凄凉感。在结尾的“码头送别”中,既没有涕泪横流的惨痛,也没有力竭声嘶的呼喊,这时的“悲”是温柔的“悲”,是含蓄的“悲”,是余韵袅袅的“悲”,是美仑美奂的“悲”。川端把两人的别离之悲从属于美,又使美制约着悲,淡淡的悲与真实的美交融在一起,营造出悲哀美的抒情世界,并让两人彼此之间的同情萦绕其间。这种悲哀与同情所酿出的美感,其底流就是日本传统的“物哀”之美的精神。

二、自然之美

日本远古人受到岛国自然环境的恩惠和培育,对自然怀有深切的爱与亲和,对自然美的感觉敏锐而纤细,并含有丰富的艺术性。对自然的描写在日本文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川端康成自觉而忠实地继承了这一审美传统。川端的作品,甚少注意社会生活中的美,他崇尚的就是自然事物的美。并且,他特别重视自然美和人主观情感的交融,把自己的心灵和大自然融合在一起的,是在用自己的心聆听着、凝视着大自然的美。

在《伊豆的舞女》中,川端把这个美好的故事展现在如画的背景上:重叠的山峦、茂密的森林、深邃的幽谷、浓郁的秋色、纯净的碧空……而所有这些清新、美丽的景色又是同美好的人情交织在一起。川端还特别选择了“雨”这一大自然中最有传情因素的景物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情感。“雨”在小说中多次出现,“雨”,这一东方文学的传统意象,被赋予了丰富的含义:“我”与舞女纯洁的情感正如雨滴般晶莹剔透;“我”对舞女的思念爱慕的朦胧正象雨雾的清寂缥缈;“我”对舞女的依依不舍又如细雨的连绵不绝……雨、人、情达到了水乳交融的状态。川端描写自然不单纯是用笔来描写,而是用“心”去描写,用“情”去描写,用自己的全部精神去理解自然和领会自然,把写自然美同写人物美、人情美融合在一起,人与自然和谐地交织为一体。

虽然川端的小说风格以后发生了某些方面的变化,但《伊豆的舞女》所表现出的对自然之美的热爱、把自然与人的心灵合一的美学追求,却贯穿其整个创作生涯。

三、女性之美

阅读川端的小说,掩卷而思,出现在我们眼前的都是一个个鲜活而美丽的、具有日本风韵的女性形象,可以说,是女性形象撑起了川端康成的文学殿堂。这种对女性美的心仪,我们可以在日本传统文学的审美情趣中找到渊源。在川端看来,年轻的女性,尤其是处女和少女,是纯真、圣洁的化身,是美的化身,少女有着“纯真的声音”、“纯真的形体”、“纯真的精神”。薰子即如此:她有着“雪白的”“小桐树”似的身子,“花”一样的笑容,发出的是“幼稚地顺口流露出感情的声音”;她真挚而羞涩地喜欢着“我”,虽混迹风月场中,却无半点轻浮放浪。作者用清新的文字描画出一个天真烂漫、娇美质朴的少女。川端对女性心理也有极强的穿透力,正象授奖辞里说的:“川端先生作为擅长细致地观察女性心理的作家而备受赞赏。”他全身心地爱着女性,体会着女性,因而对女性有极准确的把握。我们不能不说,川端是一位怀着真挚的怜爱,自如地出入女性身心的作家。

四、幽玄之美

“物哀”这一日本美的主体和先驱,在其发展过程中,自然地形成“哀”中所蕴含的静寂美的特殊性格。这一性格便成为另一日本传统美的主流——幽玄的源头。幽玄“主要是表达以悲哀和静寂为底流的枯淡和朴素的美,一种寂廖和孤绝的美。”“这种幽玄的美,包含着神秘、余情、幽绝三个要素,其中心是余情,即重视气韵,这是一种纯粹精神主义的审美意识。”这种审美意识,渗透到了日本人生活、艺术、精神的各个层面,如:茶道、和歌、建筑、绘画等等。

川端康成继承了幽玄的余情美的传统。在小说创作中着力挖掘作品内在的气韵,营造出淡雅的色调,朦胧的意境,带来了塑造人物时的纤柔,表现手法上的空灵和含蓄,使他的小说有一种恬淡、温柔、纯净、朦胧的诗情,让人领略到幽玄的美感。这一点在《伊豆的舞女》中得到了充分地体现。作者对“我”、薰子以及二人在朦胧的爱恋中所表露出的心理状态,刻画得细致入微、真切准确,又朦胧灵动,带有浓郁的抒情性,在细腻、柔美的诗意书写中完成了对“我”和熏子的塑造。这种细腻的含蓄的表现和小说朦胧柔美纤细的风格是和谐统一的。

《伊豆的舞女》就像日本作家钤木彦次郎所言:“是山间流出的清泉水,这是在清冽和新鲜中奔流向前的泉水,它也极大限度地包容了伴随着泉水流淌的浮想联翩的感觉。”通过分析,我们看到浸润那些美丽感觉的就是川端孜孜以求的日本文学传统的审美精华。纵观川端一生的创作,几乎都在延续着《伊豆的舞女》所开创的表现日本传统美这支血脉。可以肯定地说,川端康成是纯日本风格的作家,那富有日本传统之美的审美意识在主导着他的作品,这使他的作品既是世界的,又是东方的、日本的。他植根于日本本民族的土壤,吸收西方文学所长,把西方文学的技巧和日本的审美精神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在自己的文学宫苑里,培育出了朵朵暗香袭人的奇葩。

参考文献:

[1] 周晓瑜;浅析川端康成的代表作品——《伊豆舞女》[J]消費导刊;2008年24期

[2] 李翠霞;川端康成和《伊豆舞女》[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4年

[3] 川端康成著叶渭渠译《文学自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4] 李伟萍;川端康成与日本传统美[D];山东大学;2007年

作者简介:邢孟达(1967.9-),女,就职于白城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日语专业,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外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物哀自然美审美意识
以悲为美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
谈高中美术教学渗透健康审美意识之优化策略
世纪末的赞歌——比亚兹莱插画艺术风格分析
浅论日本文学中的“物哀”倾向
浅谈《雪国》中的物哀美
于坚文学作品中的审美意识价值体现
浅析自然界的审美现象
浅谈苏轼作品的审美意趣
《伊豆的舞女》中的“物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