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禹含 赫亚红
摘 要:珍妮特•温特森是20世纪末英国最优秀也是最富有争议的作家之一。她的小说选材广泛,情感丰富,形式新颖,善于运用戏仿、互文、象征等写作技巧,是对传统文学的反叛与创新。本文主要以珍妮特•温特森两部代表作《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和《守望灯塔》为例,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对其作品总体特色进行分析和综述。
关键词:珍妮特•温特森;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守望灯塔;元叙述
珍妮特•温特森1959年出生于英国曼切斯特,由一对圣灵降临教友夫妇收养。后考入牛津大学英语系,走上文学的道路。她的处女作《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获得了惠特布莱德首作奖,令她声名鹊起;后来她又创作了《激情》、《樱桃的性别》、《苹果笔记本》等一系列小说,她将他们归纳为一个序列,它们“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情感历程”。而2005年出版的《守望灯塔》是一个新的开始。从这部作品开始,作者尝试运用新的小说技法进行表现,《守望灯塔》就是一部完整的超现实小说。本文主要就《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和《守望灯塔》谈珍妮特•温特森的小说特点及变化。
《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是一部半自传体的小说,主要讲述了珍妮特(作者为主人公选择了本人的名字)在养父母家的儿时生活,以及初恋所导致的巨大变化。故事发生的地点,养父母的身份都和作者本人的经历相同,因此可以看出作品具有很深的现实生活的烙印。整个小说分为八章,是以圣经旧约前八章的标题命名的,各章节中故事情节的发展也与圣经旧约的标题有潜在的共通性。《守望灯塔》以苏格兰一个偏僻荒凉的海边小镇索尔茨为主要地点背景,讲述了一个孤儿银儿和看灯塔的盲人普尤一起生活的故事。这部小说采取了故事套故事的手法,盲人普尤还为银儿讲述了维多利亚时代关于一个牧师巴比•达克的一生经历。两个故事交错呈现,相互映衬,构成了一个超现实的现代寓言。
一、题材内容:成长•爱•孤独
珍妮特•温特森的小说专注于讲述女性的成长,《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和《守望灯塔》都是以第一人称叙述,描绘成长过程中的酸甜苦辣的小说。两部小说中的主人公都是命运多舛的小女孩,珍妮特一生来就被遗弃到孤儿院,后被虔诚信教的夫妇收养。银儿是她父母的私生女,父亲是个水手,她自生下来就没有见过;母亲与她在海崖边的倾斜小屋里相依为命,后来在一次意外中,她亲眼看到她的母亲坠落海崖丧命,她也成了一个孤儿。最后,她被看灯塔的盲人老人普尤收养,在灯塔里一起生活。珍妮特•温特森的小说生动地表现人成长中的心理变化,以一个孩子的视角观察周围的事物,描绘成长中的欢乐和烦恼。在《橘子是唯一的水果》中描写得极为生动,写她第一次上学时对学校生活的不适应,表现出对学校抹杀学生个性的教育模式的批评。她在刺绣课上绣了一幅圣经的经文和摹仿地狱的图景,想送给自己的忘年交艾尔西,却被老师认为是“恐吓小朋友”。在评奖时,以“没有发挥出各种色彩的潜力”为由没有入围。而她的朋友艾尔西却十分喜爱这幅刺绣,把它挂在了墙上。后来,她喜欢上了一个女孩,这样的行为使得她不被教会虔诚的教徒所容,他们认为她已经魔鬼附身,连她的母亲也觉得她玷污了这个家,氣得将橱柜中所有的碟子砸碎。最后,教会的牧师问她是否愿意忏悔,她拒绝忏悔,离家出走。这个矛盾冲突的过程也是珍妮特成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珍妮特树立起了强烈的自我意识,她不畏外界的压力和指责,听从内心的选择,从此挣脱了宗教对她的束缚,获得了精神的自由。高傲刻板的养母总是忽视珍妮特的成长烦恼,她一心想将珍妮特培养成一个传教士来继承她的事业,每当珍妮特遇到麻烦的时候,她总是淡漠地说,来,吃个橘子。就仿佛橘子是“唯一的水果”,女儿的人生也只有当传教士这唯一的出路。多年以后,当长大了的珍妮特再次回到故乡,她和她的母亲很自然就和解了,她的母亲也有新的变化,她练习弹钢琴,也放下了固有的成见,学会接纳与自己不同的人事物。她和别人合作为镇上的有色人种举办了第一次传教会,将橱柜里的菠萝罐头全拿出来招待客人,她意识到“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而珍妮特也对母亲的虔诚信仰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守望灯塔》中,更多地展现出爱与孤独的主题。银儿是个可怜的孩子,一生来就没有父亲,十岁失去母亲,成了一个无依无靠的孤儿,最后被学校教师品契小姐收留,然而品契小姐并不想收养她而为她张贴了启事,后来她被看灯塔的盲人普尤收养。由于普尤是个盲人,到了晚上也就不需要开灯,在昏黑的灯塔里,银儿与普尤对坐,听普尤讲故事,这一老一少就这样度过了一个个夜晚,在孤独的灯塔里感受爱的温暖。文中主要记录了普尤讲述的一个关于巴比•达克的故事。巴比•达克是一个十九世纪牧师,他爱上了一个叫做莫莉的姑娘,但是当他发现莫莉在和他交往的时候还在与另外的男人交往,他就开始怀疑莫莉对他不忠,甚至莫莉怀上了他的孩子,他也不承认是他的,最后他们分手了。分手后,他再没找回过那种爱的激情,在工作的地方找了个门当户对的女子结了婚,然而他并没有体会到婚姻生活的幸福,因为他并不爱他的妻子。在达克夫妇去伦敦看博览会时,达克与莫莉邂逅,莫莉还抱着他们的小女儿。从此,莫莉成了达克的情妇,达克在一年中的两个月与莫莉同住。后来,莫莉提出私奔,但被达克拒绝,莫莉就离开了达克。再后来,达克神学的信仰体系也因“物种起源”说而动摇,最终在绝望中投海自尽。达克的死是在孤独中迷失自己,他的爱因莫莉的离去而熄灭,只剩下无尽的孤独。莫莉的爱就像灯塔照亮了他心中的黑暗,激励着他人性中善的一面;而失去了爱,达克变得堕落,人性中的恶也显现出来。银儿在故事中懂得了爱在生命中的重要地位,作为一个孤儿,她对爱更有着深切的渴望。她偷书偷鸟,企图以这种方式占有爱,然而最后才慢慢理解“爱与自私不一样。自私很容易,而爱自己就更难。”她学会勇敢付出爱,就像灯塔一样放射光芒,与相爱的人彼此照亮。
二、艺术特色:戏仿•互文•元叙述
珍妮特•温特森的小说在形式和写作技巧上有着强烈的后现代叙事特征,她大胆运用互文、戏仿等手法将不同时空里发生的故事有机地连接起来,打破了传统的线性叙事,体现了元叙述的创作观念。珍妮特•温特森的小说在主体故事叙述过程中,不时加入其他的故事作为映衬,插入的小故事有些是对圣经故事,神话传说,童话寓言的戏仿,有些是作者虚构的故事,都包含一定的象征性。它们既是旧故事的解构,又是新故事的建构,在新旧的碰撞中产生一种反讽荒诞的效果,引发读者对惯性思维和传统观念的思考。在《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中对童话故事《美女与野兽》、圣经故事亚瑟王与圣杯、小说《简•爱》等都有戏仿,拿《美女与野兽》为例,小说主人公珍妮特合上书,发现自己“走近一桩可怕的阴谋。”“世界上有很多女人。世界上有很多男人。如果你嫁给了一头野兽,该怎么办?亲吻他们未必次次有效。”揭示了童话的荒诞虚伪,也表现作者鲜明的女权主义思想,把读者从童话不切实际的幻想中拉出来,提醒读者对婚姻爱情保持理智。而互文在珍妮特•温特森的作品中运用得也十分出彩。
珍妮特•温特森是一个正统文学的反叛者和革新者,她摒弃传统的单一叙事和顺序叙事,而采用极富跳跃性的非线性叙事,她擅长在主体故事的发展脉络中通过拼贴的方式插入具有互文性的故事,从而打断叙述的节奏与情境,使得文本具有繁复多义性和纵深性。互文,也称互文见义,是指在文本中,上下文在内容上互相交错呼应,意义上互相渗透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意义的修辞方法。在《守望灯塔》里,互文这种修辞被使用得淋漓尽致。首先,银儿的故事与达克的故事就是一种互文,这两个故事成为小说的明暗两线,相互交错映衬,从正反两个角度揭示主题。他们两个人虽然存在在不同的时间里,却有着相近的气质。达克:“他在有些方面像这灯塔。他孤独、超然。他傲慢,这不用说,而且自我封闭。他黑暗,正如他的名字。巴比•达克,他心中的灯从来不曾亮过。器具都齐全,擦得也很干净,但灯却没有亮。”银儿:“我知道这个,但我也知道还有别的,因为我生来就是为了看灯塔的。”概括他们的爱情故事都运用同样的意象化的手法,巴比•达克的故事,“构成这个故事的是一段长长的丝带、一个苹果、一炉暖暖的火、一只会敲钹的熊、一个铜转盘以及石头楼梯上他那越来越近的脚步声。”银儿的故事,“一本书、一只鸟、一座岛、一间小屋、一张小床、一只獾、一个开始”。从生活在不同时代的人的人生经历的类比之中,揭示出爱这一亘古不变的主题。在讲述巴比•达克的故事时,还拼贴进《化身博士》这一小说与巴比•达克痛苦的生存状态和矛盾的双重人格相互映衬,暗示了巴比•达克自杀的悲剧结局。
元叙述是指在小说中充斥着大量关于小说本身的叙述,具有这样特点的小说被称为元小说。元小说是作家对抗传统现实主义成规,消解“真实”理想及其统辖下的一切制约的有效方式。元小说不再把故事的完整性、可信性当作律令奉守不二,而是不时打断常规叙述,提醒读者“这仅仅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在《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中,珍妮特•温特森还只是对元叙述进行小小的尝试,在全书的中部——第五章放下进行中的故事,对叙述内容进行评述,“显而易见,这并非事情的全貌,但故事就是这样讲的,我们依循心愿编造故事……有人说,故事中有真相可寻,还有人说,各种各样的事情都可以证实。我不相信他们。唯一可以确信的是它们全都很复杂,像打满结头的线。事情都明摆着,但很难找到开头,也不可能搞清楚何谓结尾。”而到创作《守望灯塔》的时候,她已经对这一写作策略运用得得心应手。在双线叙述的过程中,还有普尤与银儿的对话打破叙述。
给我讲个故事吧,普尤。
那个故事,孩子?
一个重新开始的。
那是生活的故事。
可它是關于我的生活吗?
只有你讲它它才是。
这样的对话散布在小说中,时刻提醒着读者,这只是一个个“故事”。重要的并不是故事的真假,而是故事给人们的启示,即故事对作者思想的承载和展现。
此外,珍妮特•温特森的语言也别具特色。她的语言风趣幽默又充满灵气。在《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中,描写珍妮特与梅兰妮初恋的感觉:“我们拥抱在一起,那感觉就像是在水里沉溺。我有点害怕,但又止不住自己。肚子里好像有东西在蠕动。我身体里有一只大章鱼。”描写得生动有趣,别出心裁。在《守望灯塔》中描写孤儿银儿感受灯塔中的黑暗:“我们坐下来之前,都得把黑暗赶一赶或拨拉开。黑暗蹲在椅子上,像帘子那样挂下来覆盖在楼梯上。有时候,它会变成我们想要的东西的形状:一只平底锅,一张床,一本书。有时候我看到我的母亲,幽暗无声,朝我飘落下来。”描写得细腻而充满灵性。她对语言的使用有着精准的把握,简洁,生动又富有诗意的美感,这样的语言也吸引着读者的阅读兴趣。
总之,珍妮特•温特森是个富有个性和才情的女作家,她的小说题材广泛,想象丰富,关注心灵的成长,探寻人性的深处,努力保持着感性与理性的平衡。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和坦诚的情感表达也给读者一种对坐畅谈般的舒适感受。虽然有些作品说教色彩过于浓郁,情节设置稍显单薄,但作家对小说技法的大胆革新和文学实验的执着探寻仍是值得学习的。
参考文献 :
[1]珍妮特•温特森.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 [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
[2]珍妮特•温特森.守望灯塔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陶禹含(1992-),女,安徽合肥人,大学本科,现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