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产业竞争力的评价与比较
——以我国沿海九省市为例

2014-07-25 11:28罗婉婷
关键词:省市竞争力主体

代 明,罗婉婷,程 磊

(暨南大学 经济学院,广州 510632)

研发产业竞争力的评价与比较
——以我国沿海九省市为例

代 明,罗婉婷,程 磊

(暨南大学 经济学院,广州 510632)

构建研发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线性函数法及离差赋权法,对2011年中国九个较发达沿海省市的研发产业竞争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北京、广东和江苏的研发产业竞争力相对较强;北京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更具研发优势,广东在企业研发、政府支持研发方面比较突出,江苏则在四个方面表现相对平衡而更显综合优势。总体上看,我国研发产业的发展不仅存在东西差异,而且在东部沿海地区较发达的省市之间也呈现出水平与结构差异。这是相关省市制定研发产业发展战略及推动区际创新协作需考量的因素。

研发产业;产业竞争力评价;线性函数法;离差赋权法

引言

2011年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的第一年。在这一年,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领域也取得了新进展。全国科技进步基本状况是:研发经费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各项科技产出明显提高,科技进步环境改善明显,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增长。然而,我国的科学基础仍十分薄弱。尤其是研发产业发展尚不成熟,存在发展时间不长、研发参与主体投入产出效率不高、自主知识产权较少、创新能力较弱、技术进步主要依赖引进、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即使是沿海地区,研发产业发展也非常不均衡,具有明显的水平和结构差异。

创新是国家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原动力,研究与开发是创新的源泉。本文基于区域创新系统理论,从研发参与主体出发,对沿海九省市研发产业竞争力进行评价与分析,发现不同省市在各研发参与主体的竞争力是不同的,从而提出区域制定研发产业及推动区际创新协作的发展战略。

一、相关研究综述

(一)研发产业

1997年,Gregory Tassey提出“研究密集”产业的概念,认为这类产业主要包括计算机、医药、科学仪器等。2000年,在美国缅茵州公共资金用于R&D的评价研究中,首次出现了R&D industry这一术语。

在国内,“研发产业”最早于2000年出现在北京科技报。随后,国内逐渐兴起了对研发产业的相关研究。关于研发产业的定义和内涵,国内学术界的认识存在较大差异。高汝熹首次定义研发产业,认为是从事研发活动的企业和组织的集合[1]。李京文、黄鲁成认为,R&D产业是从事研发活动并提供产品或服务的企业和机构的集合。R&D产业活动主要包括自主性R&D活动以及外部性R&D筹供活动,其中,R&D产业存在的主要形式是外部性R&D筹供活动[2]。颜振军认为,研发产业是一种“创新型生产服务业”,它属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型业态[3]。赵红光认为,R&D产业是指企业和机构从事R&D活动并从R&D活动中取得直接经济利益[4]。这一定义强调了研发产业的经济活动特征,即R&D产业的构成主体是从R&D活动中获得直接经济利益的。

本文将研发产业定义为:研发产业是一个基础的行业,同时也是一个高端的行业,不仅包括企业内部的一切研发活动,还包括以独立研发机构为主体等进行的研发活动,其共同点是将知识和智力作为主要的研发投入要素,从而生产科学论文、发明专利、技术诀窍等研发成果。

(二)研发产业竞争力及评价

研发产业竞争力属于产业竞争力的范畴。一般认为,产业竞争力是一国或区域特定产业在国际市场或区域市场上出售产品所反映的生产力。在研究产业竞争力时,一般从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出发,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国内外对产业竞争力的研究已相当成熟,但对研发产业竞争力的研究还比较粗浅。研发产业竞争力,是将一定的研发资源(如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按照预定的目标进行研发后所体现的竞争能力,包含研发产业资源、研发产业实力、研发产业效益、研发产业结构和研发产业环境,构建研发产业竞争力的评价体系时,一般也围绕这几方面展开。但由于很难用一个统一的经济指标精确度量研发产业的投入与产出,因此,国内外对研发产业竞争力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评价体系。

1.国外研究

国外学者主要集中于对研发活动或研发行业的投入产出效率的研究,较少对研发产业竞争力进行研究。从研发活动或行业这一定义出发,国外学者主要运用DEA方法考察医疗机构、高校、企业、城市发展等方面的R&D绩效。EC Wang、W Huang[5]采用DEA方法,将研发资本存量、人力资本投入、专利数、学术刊物发表作为评价指标入手,评估了不同国家的研发活动研发的相对效率的生产框架是不同的,并得出结论是小于一半的国家研发活动完全有效,而且超过1/3的国家的科技研发活动处于规模效率递增阶段。Chin-Tai Chen、Chen-Fu Chien、Ming-Han lin and Jung-Te Wang[6]将台湾新竹科技园内的计算机及其外围设备高科技公司为样本,运用DEA方法,评估高科技企业的研发绩效,并得出效率有效和效率低下公司之间的差异。YJ Feng、H Lu and K Bi[7]应用DEA工具评估29所中国大学的R&D管理效率水平,并证实提出的措施有利于激励高校不断提高R&D管理水平。

2.国内研究

在国内,对于研发产业衡量与评价指标的研究已有一定的论述,如覃成林[8]对全国各个地区研发产业从产业投入规模、投入系数、投入结构以及产出量、产出效率方面进行评价分析。黄鲁成和邱芳[9]构建的指标体系由内部发展竞争力和外部环境竞争力两方面组成,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研究了北京研发产业的竞争力水平,并探讨北京研发产业所存在的竞争优势以及不足之处。任伟宏和黄鲁成[10]将人力资源投入、经费投入、研发产出、创新能力、经济效益和发展潜力作为评价指标,采用专家打分和层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研发产业评价指标与方法。陈云、郑颂安、张益平和戴晓波[11]通过建立投入类评价指标、产出类评价指标、辅助类评价指标等三大类共15个指标,评估浦东新区研发产业的总体情况。夏海力、贾海成和黄莹[12]通过建立长三角主要城市研发产业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利用因子分析法研究苏州、无锡、南京、上海、杭州、宁波6个城市研发产业的发展水平,并探讨各城市存在的问题和优势,提出了推进长三角地区研发产业发展的思路。

3.小结

通过国内外学者对研发产业发展或竞争力评价实践看出,虽然评价维度不尽相同,构建的具体评价指标却大致相同。这体现了大部分学者所达成的三个共识:一是将研发看成是一个动态的投入—产出系统,很多指标的构建都是从这个角度出发的。如投入指标包括研发人力投入、研发经费投入等;产出指标包括科技论文、科技著作、专利、高新技术产品以及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等。二是认为研发评价指标间是相互兼容的关系,它们之间可以进行加总。即使指标间或许存在高度的相关性,但是重复计算对所比较的国家和地区都是一致的,因此是公平的。三是因为创新理论以及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认同研发评价指标体系需要不断更新、修正和补充,以保证研发评价指标体系的质量。

从研究方法来看,研发系统评估的方法较多,除了上述学者所应用的DEA、层次分析方法、因子分析方法,还有其他学者所应用的BP神经网络法、灰色关联法等。这些方法各有优点。

从研发投入—产出角度、研发能力的构成要素角度、研发产业发展的支撑环境的构成要素等角度出发,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能够综合评价研发产业发展水平,但不能很好地测度各个研发主体的研发能力,不能比较全面地探讨研发网络主体的活动对于区域研发产业竞争力的影响。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本文以区域创新系统理论为依据,从研发产业系统的参与主体出发,以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作为区域研发产业的主体,研究不同区域的官—产—学—研的研发投入和产出等对区域研发产业竞争力的影响。由于在区域研发产业系统中,各构成主体所发挥的功能不尽相同,因此,在构建各主体评价指标体系时侧重点会有所不同。

二、研发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官—产—学—研合作网络与研发创新的理论模型

英国卡迪里大学的库克(P Cooke)[13]教授最早提出区域创新系统理论,认为在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关联的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组成区域创新系统,并且该系统支持和产生创新。Etzkowitz和Leydesdorff[14]提出大学、产业和政府之间的信息沟通和交流可以通过组织结构安排和制度设计增强,从而能够提高科技资源运作效率的三重螺旋理论。由此可见,政府、企业、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在提升区域研发产业竞争力方面发挥重大作用。官—产—学研的合作网络,是以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为目的,在市场自发作用下,由政府引导和提供财政、环境等平台支持,产学研从人才培养、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技术思想萌芽开始,发展到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再到将技术进行扩散,以不断进行研发技术创新[15]。这个研发过程是循环往复的。高校和科研机构担当着人才培养、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技术思想萌芽、将研发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及技术扩散的角色。而企业在研发产业中最主要的责任是将研发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将研发成果产业化和商业化,以实现研发产品的价值。政府在其中是提供一个以财政资金作为支持、创造适宜研发的环境的作用,从而促使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进行密切合作。这种密切合作可以通过采取技术转让、委托研究、联合攻关、内部一体化、共建科研基地、组建研发实体、人才联合培养与人才交流、产业技术联盟等方式进行的两方、三方或四方联合研发。综合上述特点,在刘磊、胡树华建立的官、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理论模型基础上,建立以企业作为研发主体,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两翼,政府作为研发产业支撑的官—产—学—研合作网络与研发创新的理论模型(见图1)。

图1 官—产—学—研合作网络与研发创新的理论模型

(二)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1.准确性和完整性原则。选择的评价指标概念准确,在层次和结构上必须合理,以总体目标为出发点,能够全面并且完整地反映所要评价的主体,同时也要做到重点突出。

2.数据易于采集原则。反映研发产业竞争力的表征数据繁多,有些是统计生成准确的数据,易于获取;有些是各个参与主体在研发过程中显现的一些动态的、模糊的数据,不易获取。在设计评价指标时,必须考虑现有的科技和经济统计标准和易获取的统计数据,以提高评价的可操作性和评估结果的准确性。

3.便于比较和分析的原则。由于研发产业参与主体在不同区域会显现出不同的特征,反映各参与主体的评价指标也不尽相同,因此在设计评价指标时,应选取涵盖各参与主体在研发过程中兼具的共同特征和核心实质指标,以比较不同区域的研发产业参与主体的竞争力,从而有利于为各区域的研发参与主体提出改进建议。

(三)构建基于研发产业主体的研发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

基于区域创新系统理论,企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政府担当重要的角色。在评价区域研发产业竞争力时,从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主体出发,探讨不同区域的研发主体的投入——产出指标及相关辅助指标,以便更好地比较区域研发产业各参与主体的研发竞争力。需要说明的是,虽然研发产业投入——产出关系复杂,在设计指标体系时难免会产生内涵重叠问题,但进行区域横向比较时,都是公平而一致的,因此,本文在设计研发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时,忽略了内涵重叠的问题。

本文将研发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分成企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政府四个主体,并从四个主体在研发投入、产出、辅助指标方面出发,设立42个三级指标(见表1)。

三、中国沿海地区九个省市研发产业竞争力的实证研究

(一)变量选择和数据处理

本文重点研究2011年中国九个较发达沿海省市(包括北京、天津、辽宁、山东、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和广东)的研发产业竞争力。本文的数据来源于《2011年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11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1年中国互联网普及率调查》及2011年各省市的统计年鉴等。

(二)评价分析方法

研发产业竞争力是一个多层次、复杂的综合系统概念,因此需要采用多层次综合评判方法去分析。本文应用线性函数法及离差赋权法测算我国沿海九个省市研发产业的竞争力。计算步骤如下:

首先,采用线性函数法将数据标准化,以消除不同数据之间的量纲影响。通过式(1)或式(2)可以得出单个指标的可比数据,并且约定可比数据的变化范围为[0,100]。

表1 研发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11)、《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1)、《中国互联网普及率调查》(2011)及2011年各省市的统计年鉴等。

若属于正向的评价指标,则采用式(1):

(1)

若属于反向的评价指标,则采用式(2):

(2)

其中,Xij表示第i个省市第j个评价指标的原始数据,Xjmax表示第j个评价指标原始数据的最大值,Xjmin表示第j个评价指标原始数据的最小值,而Zij表示第i个省市第j个评价指标的标准化数据。

其次,运用离差赋权法可以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如式(3)和式(4)。在多指标比较的情况下,在指标下无量纲化后数值的相对离散程度决定了各指标的相对权重系数的大小。若离散程度越大,则该指标的权重系数也越大,反之,则该指标的权重系数也越小;若离散程度为0(即无量纲化后的指标数值全相等),则该指标的权重系数为0。式(3)中的σj表示第j项指标去量纲化数据的标准差,式(4)中的Wj表示第j个指标的权重。

(3)

(4)

最后,采用线性加权的评价数学模型计算各指标评价指数(Di)和综合平均指数(D)。式(5)中的Di表示第i个地区研发产业每个参与主体的综合评价值,式(6)中的D表示第i个地区研发产业竞争力的综合平均指数。

(5)

(6)

(三)我国沿海九个省市研发产业竞争力的评价结果分析

根据本文建立的指标体系及经过处理后的数据,得到我国沿海九个省市的各研发参与主体的评价指数(见表2),用以计算九个省市研发产业主体的指数均值。由表1,广东、江苏、山东和浙江的企业研发竞争力均高于平均值30.695,并且这四个省份在九个省市中分别排在第一至第四位,而福建、天津、辽宁与其他省市的企业研发存在较大差距,其企业的研发竞争力指数均低于10。广东、江苏、山东和浙江之所以在企业研发方面比较突出,主要原因是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为研发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如基础设施建设较好,信息便利,在地理位置上对内靠近海港,对外邻近港澳、韩国和日本等,使这些省份的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庞大,而福建、天津、辽宁虽然在地理位置上也比较优越,但是原有的产业规模较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基础设施相对不完善等,制约了研发产业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从而使这三个省市在企业研发竞争力方面相对低下。进一步深入探究各个地区的企业研发投入、产出以及辅助指标,与其他七个省份相比较,广东和江苏的企业研发投入——产出最为突出。这与广东、江苏地区具有丰富的人才资源以及各种高新技术、科技园区是十分相符的。福建、天津和辽宁的企业研发投入——产出却存在显著差距。对于辅助指标,广东高新技术企业密度以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在九个省市中排名落后,这说明广东“知识外溢”使企业在集聚区域中促进分享和传播知识、生产及技术的能力和将工业固体废物转化为可利用资源、能源的能力较低。

在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研发竞争力方面,北京位列第一,竞争力指数分别为90.983和100,排在其后的分别是江苏、上海、广东和浙江。天津、福建两个地区高等学校以及科研机构的研发竞争力指数与其余省市差距甚大。北京和江苏、上海、广东和浙江不仅在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投入的研发人员、科研课题投入人员以及相应的研发产出,如出版的科技专著、发表的科技论文、拥有的有效专利等评价指数显著,在辅助指标方面也都显著突出。这说明这些省市的大学和科研机构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即上游研发竞争力强。相比较之下,天津和福建不仅在大学、科研机构的数量和投入的研发人力方面存在差距,而且在大学和研发机构的产出方面也难以匹敌,因此,天津和福建在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研发投入、产出、辅助指标的评价指数处于较低的水平,一般在0~4之间。

对于政府的研发竞争力指数,广东、山东、江苏、上海和浙江均高于均值45.019,而天津、福建与均值也相差甚远。这说明与其他省市比较,广东、山东、江苏、上海和浙江政府相对重视研发产业的发展,大力投入资金、人才、制度等支持研发产业发展,而且政府支持研发的产出量相对较大。天津、福建政府支持研发的评价指数较低,可能是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不够。

综上,广东在企业研发、政府支持研发方面比较突出,北京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更具有研发优势,江苏则在四个方面表现相对平衡。

表2 沿海九省市研发产业主体的评价指数及排名

计算各省市研发产业主体指数总和的平均值,可知北京、广东、江苏、山东和上海的竞争力综合平均指数显著突出,而天津、福建明显落后于这五个省份(见表3)。因此可得出结论,在我国沿海地区九个省市,北京、广东和江苏的研发产业竞争力相对较强,辽宁、天津与福建研发产业竞争力相对较弱,即东部沿海地区较发达的省市之间的研发产业呈现出水平与结构的差异。

表3 沿海九省市研发产业主体竞争力的综合平均指数及排名

四、结论与建议

研发产业系统是由企业为主体、政府为支撑、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为两翼共同组成的合作网络。在合作与竞争并存的知识经济背景下,研究研发产业参与主体的竞争力对整个区域研发产业竞争力的影响,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还具有一定的政策参考价值。

通过构建评价体系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较发达省市的研发产业竞争力进行评价,发现沿海地区较发达省市的研发产业呈现出水平与结构差异。因此,相关省市制定研发产业发展战略及推动区际研发创新协作时需考量影响研发产业发展的水平与结构性因素,以使较发达沿海地区成为我国发展研发产业的示范区域,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从而促进我国研发产业竞争力的提高。

1.在企业研发方面,无论是研发竞争力较强的省市,还是竞争力较弱的省市,必须继续强化高新技术企业推动研发产业发展的主导作用;坚持将企业作为研发创新的主体,并以市场需求为载体,引导企业加大科研开发投入;切实提高研发效率,提高企业技术的转化能力;建立企业研发活动的内部反馈机制,及时调整研发战略。对于研发产业竞争力较强的省市,应转变研发产业结构和产品进出口结构,提高生产深加工、高档次、高技术附加值的产品的能力,发展高端产品的生产能力。对于竞争力较弱的省市,应完善研发产业投融资体制,多渠道吸收风险资金,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增大研发产业的规模;学习竞争力较强省市发展研发产业的经验,缩小与竞争力较强省市的差距。另外,鉴于沿海地区的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国家在重点开发研发产业竞争力较强省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同时,需加大竞争力较弱省市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发展潜力较大的高新技术园区以作为发展研发产业战略布局的次增长极。

2.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投入和产出来看,沿海较发达省市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数量、人才分布是不平衡的,在研发产业竞争力相对弱的省市,研发人力资源投入相对较少,且科技著作、论文和专利等产出也相对较少。因此,在高校和科研机构资源相对较少的情况下,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区域的教育资源;采用定向培养技术人才,提高研发人才工资水平和福利水平等方式吸引人才,发挥人才的聚集效应;从实际出发,更加注重将学术和研发结合,更好地促进理论研究向应用研究成果转化;更加注重高新技术产业与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的布局,使研发型企业充分依托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优质人才资源环境,将科技资源与高技术产业园区相结合,以带动区域研发产业的发展。

3.研发产业竞争力较强的省市,政府可优先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发展水资源和环境保护技术,为快速发展研发产业提供更良好的支撑环境,从而提高较发达省市转化可利用资源、能源的能力,改变以牺牲环境带来较高经济增长速度的现状,为研发产业竞争力相对弱的省市提供发展经验。对于研发产业竞争力较弱的省市,政府更应切实抓住全国经济结构转型、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机遇,把加快研发产业发展提上区域规划议程,贯彻区域现有的研发产业法规和政策,并不断完善研发产业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如通过产业倾斜政策、税收和利率优惠、技术扶持等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研发;积极提供资金、人才、环境平台支持,以政府资金为主加大对基础研究、共用技术、公用设施的投资;在研发产业和项目的投资中,突出重点,发挥区域资源优势,通过发展具有优势或具有潜力的研发项目以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增长[16]。

4.研发产业竞争力较强的省市,应利用发展优势,发挥辐射作用,利用知识外溢性及人力资源的流动性对竞争力较弱的省市形成辐射作用。研发产业竞争力较强省市的企业物流链、销售网络等上下游产业趋于成熟,然而由于资源有限,竞争力相对较强的省市可以致力于研发核心技术,而将销售、物流等次要的业务外包给研发产业竞争力较弱的省市,这样能带动相对落后地区研发产业的发展。研发产业竞争力较弱的省市也应做好承接工作,并抓住机遇发展研发产业,从而促进全国研发产业的均衡发展。

[1]高汝熹,等.上海R&D产业发展前景[J].上海经济研究,2001,(9).

[2]李京文, 黄鲁成. 关于发展北京R&D 产业的思考[J]. 中国软科学,2004,( 8) : 123.

[3]颜振军. 研发产业: 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型业态[J]. 高科技与产业化,2006,(1/2): 6- 7.

[4]赵红光.R&D产业内涵及其形成的动力机制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7,(2).

[5] EC Wang, W Huang. Relative efficiency of R&D activities: Across-country study accounting for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the DEA approach . [J]Research Policy,36(2007)260一273.

[6] Chin-Tai Chen, Chen-Fu Chien, Ming-Han Lin, Jung-Te Wang. Using DEA to evaluate R&D performance of the computer and peripherals firms in Taiwan.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9(4),2004.

[7] Y.J. Feng, H Lu and K. Bi. An AHP/DEA method for measurement of the efficiency of R&D management activities in universities. [J] International Transactions in Operational,11(2004)181-191.

[8]覃成林.区域R&D产业发展差异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2, (7):95-97.

[9]黄鲁成, 邱 芳. 北京研发产业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 ( 4 ) : 133-136.

[10]任伟宏, 黄鲁成. 研发产业评价指标与方法的探讨[J] .经济论坛, 2008,( 6 ) : 74- 76.

[11]陈 云,郑颂安,张益平,戴晓波.上海市研发产业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与实证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11,(3).

[12]夏海力,贾海成,黄莹.基于因子分析的长三角主要城市研发产业发展综合评价与分析[J].科学进步与对策,2012,(11).

[13] P Cooke, MG Uranga, G. Etxebarria Regional systems of innovation: 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1998(30):1563-1584.

[14] H Etzkowitz, L Leydesdorff. The triple helix-university-government relations: a laboratory for knowledge based economic development[J]. East Review,1995,14(1);14-19.

[15]刘 磊,胡树华.关于湖北省科研体制中官、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的探讨[J].科学进步与对策,2000,(1).

[16]李翠霞,葛娅男.我国原料乳生产模式演化路径研究—基于利益主体关系视角[J].农业经济问题,2012,(7):33-38.

[责任编辑:姜野]

EvaluationandComparisonofR&DIndustryCompetitiveness——Sampled from Nine Coastal Provinces and Cities in China

DAI Ming, LUO Wan-ting, CHENG Lei

(School of Economics, Jina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2,China)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R&D industry competitiveness evaluation index system,using the linear function method and deviation weighting method to evaluate and compare nine coastal provinces and cities' R&D industry competitiveness in 2011 in China. The result shows that: R&D industry competitiveness in Beijing, Guangdong and Jiangsu provinces is relatively strong, but there is more in institution of higher learn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in Beijing; enterprise's R&D and government support for R&D in Guangdong are more prominent; Jiangsu is relatively balanced in four aspects and present comprehensive advantages. On the whole, there are not only differenc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R&D industry between East and West in China, but also in the eastern coastal areas, which are relatively developed, present the level and structure differences. It's the factors that relevant provinces and cities need to consider in formulation of R&D industry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promote regional innovation cooperation.

R&D industry; evaluation of industry competitiveness; linear function; deviation weighting method

2014-01-07

广东省软科学重点项目“创新型城市/区域评价体系研究”(2011B070300066)

代 明(1955-),男,重庆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罗婉婷(1989-),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程 磊(1982-),女,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

;F207;F271

:A

:1671—7112(2014) 02-0032-09

猜你喜欢
省市竞争力主体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省市大报头版头条
省市大报头版头条
其他省市怎么做?
日本竞争力
省市大报头版头条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