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雷桂芳
摘 要:从课堂的创设情境、探索、小组交流、练习质疑四个环节讲述了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乐园。
关键词:自主学习;学习热情;课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自主学习,是民主、开放的课堂教学过程,是自主探索、积极思考、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过程。应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使学生自始至终处于发展、生动活泼之中。
一、创设情境,激发自主学习的热情
新课程倡导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通过创设情境,将教学特有的严谨、抽象、简洁、概括等属性,通过设计巧妙的情境表现出来,使枯燥乏味的数学问题更加生动活泼,从而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诱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例如,在教学加减法应用题时,我出示了一群小朋友在操场做游戏的画面。看到这个有趣的画面,学生就极其自然地进入情境,加上他们细心地观察、饶有兴趣地讨论,有了多种结果:一种是左边的比右边的多(少)多少人;左边的和右边的一共多少人。学生还发现了男孩比女孩多(少)多少人,踢毽子和跳绳一共多少人等问题。在创设的情境下、在老师的引导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进一步的积极思维活动,学生参与表达、思考等数学活动,大大拓展了思维空间。
二、动手动脑,增强自主探索的兴趣
单调地说、讲带给学生的只是表面的认知,往往没有深刻的印象。在教学中要注意使学生手脑并用,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通过动手动脑、自主探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解决生活中常见的时间计算”,例如,“晚上8时到早上3时一共几小时?”等问题时,我让学生制作了简易的钟表模型,学生自己动手拨动指针,直观地看到时针从晚上8时到早上3时,共转了7个大格,也就是7小时。于是就摸索出了两种解决方案:(1)以12时为基本点,即晚上12-8=4,4+3=7;(2)将12时以后的1时、2时、3时依次看做13时、14时、15时,即15-8=7。通过自己动手实践,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进一步激起了学生参与操作的热情,从而达到了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强化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的目的。
三、小组交流,培养相互协作的精神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可见,合作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它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如,教学“分类”第二课时——“按不同标准来分”时,我让学生以4人一组的形式学习,每个人把自己文具盒里的铅笔都拿出来,集中在一起,摆放在桌子上,先组内观察,再讨论,最后动手把自己认为一样的分在一起。分完后,我又请每一组派一个代表给大家汇报:你们组怎样分的?按什么标准分的?想了几种分法?进行讨论交流,学生想了十几种不同的方法。如,按铅笔的颜色分;按铅笔的长短分;按铅笔中有没有橡皮头分;按铅笔有没有削过分按笔杆上有棱和没棱分;按笔杆上的花纹来分……学生分铅笔的方法之多,真是出乎我的意料,也确实让我惊叹。这样教学,既发挥了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使学生的思路得以开拓,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
四、练习质疑,促进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能够为今后的生存发展打好基础,而这就要从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开始,在练习质疑这一环节中,教材中的许多练习就是实际生活情景的再现。学生用他们的眼光来看待生活,以他们的视角来解答问题。
如有一题是讲幼儿园买面包,一个班15个学生买哪两盒合适,有三盒供学生选择:6个、8个、9个,有的孩子就提出要多买两个给老师吃。在计算连减时,有学生依生活实际,想出了可以先把最后两个数加起来,再用第一个数去减这个和的办法。其实这些都是孩子能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表现,足见练习中的那些实际问题对学生学会生存发展是有着促进作用的。
总之,只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贯穿“以学为主,教学结合”的思想,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上,以全新的思路进行设计、改革,放手让学生大胆地去想、去看、去说、去画、去做。既教给学习方法,又教给获取知识的途径,就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