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川生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都强调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通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我们进一步提高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重大问题的思想认识,增强了立德树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立德树人是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和灵魂
立德树人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必然要求。“立德”就是确立崇高的思想品德,“树人”即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立德树人,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在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中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崇高的人生目标,坚定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不断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栋梁之才。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本质要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目前,我们的大学在人才培养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重学业、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个人发展、轻团队合作”等问题。立德树人就是要从学校的根本宗旨、发展任务、办学目标上着手,在人才培养上努力实现知识、能力培育与价值观培育的有机统一,把培养学生的目标、规格、要求等内化为学生的品质,使学生真正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立德树人是弘扬优秀教育传统的时代要求。中国的教育传统一直把德育放到重要位置,注重培育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境界,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和人格的完善。我们自古就有“立德”“立功”“立言”的理想。“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立德”是历代教育家大力倡导的理念。1902年,张百熙起草的《钦定大学堂章程》强调道德为先,把修身伦理作为培植人才的根基。《钦定大学堂章程》开篇就明确规定:“京师大学堂之设,所以激发忠爱,开通智慧,振兴实业。”新中国建立之初,国家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第一要求,就是要具有为人民服务的专业精神;五六十年代,国家又提出“又红又专”的育人标准。尽管随着时代变迁,“立德”的性质和内涵有所变化,但立德树人始终是人们追求的教育理想,推动了社会发展进步。
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随着科技革命日新月异,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大数据时代的信息网络将为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带来巨大的变革。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在社会深刻变革和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条件下,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相互叠加、集中呈现,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处在变革的新时代,立德树人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我们应当学会如何坚定师生的政治立场;在互联网新媒体的强大影响下,我们应当学会如何在师生中传播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市场经济多变的条件下,我们应当学会如何培养信仰坚定、道德高尚、诚实守信的一代新人。
立德树人的重点是理想信念教育和责任教育
坚持党旗引航,坚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我们的精神支柱,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将是我们的真正优势。要完成立德树人这项教育的根本任务,必须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当今时代,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自信”,是坚定理想信念的基础工程。北京师范大学积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手段,增强课程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开展经典研读、理论宣讲、时事政策小组、“追寻中国梦•共筑师大魂”主题教育活动等,把理想信念教育融入于日常工作中。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个人需求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祖国的需要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坚持责任教育,增强社会责任感。我们正处在一个越来越凸显“责任”的时代,高度的责任感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也是个人成才的核心要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坚持责任教育,需要把培育责任文化作为基础工程,推进社会环境育人,努力营造一个以尽责为荣的责任文化氛围,促进责任意识发展和团队精神形成。加强舆论环境育人,通过对身边典型人物、先进事迹的正面宣传,传递榜样力量,凝聚正能量。北京师范大学坚持开展责任和诚信文化主题教育、论坛和系列讲座活动,增强责任意识。学校白鸽志愿者服务团队坚持20年开展义务讲解、农村支教、爱心帮扶和绿色环保等活动,获得了社会高度赞赏,学生的责任感明显增强。学校还通过让学生参与评选“十佳教师”“感动师大”新闻人物、教书育人楷模等活动,发挥榜样人物的示范引领,彰显责任精神。
坚持实践育人,培养创新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我们的根本任务。我们的创新型人才必须具有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大学要立足世界科技前沿,培养能够推动知识和技术创新的高素质人才,为国家战略服务,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企业科技创新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创新来源于实践,社会实践是知识创新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同时更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学校要积极创造机会和条件,让一切优秀的、有潜质的、有抱负的青年学生,得到更好的培养和更广阔的舞台。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推动学校与社会、校内课程与校外实践、校内教师与校外导师之间的衔接互动。北京师范大学整合资源,积极推动励耘学院、试点学院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深入实施“百千万”社会实践育人工程,即“每年暑期至少组织一百支社会实践团队,每年至少有1,000名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每年至少有1万名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支持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志愿与公益活动,并纳入教学计划,促进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
坚持“三融合”,形成立德树人整体合力
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立德树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教育教学是主阵地。要把立德树人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把德育和整个育人工作统一考虑、统一部署、统一落实,努力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有效机制。整合学校各方面的育人力量,打通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使所有教师都履行育人职责,学校各门课程都发挥育人功能。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师生接受信息的方式,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深刻变革。网上舆论工作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创新教育方式,鼓励开设辅导员、班主任、思政课教师的微博微信、班级微博微信,支持教学名师、优秀导师进网络,开发优质在线课程,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传播网络正能量。
把立德树人融入教风学风建设。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正己。教风建设的核心是师德建设。师德是教师职业的灵魂,应健全师德考评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和奖励的首要依据。广大教师要把立德树人转化为内心信念,把崇高师德内化为自觉价值追求,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用自己的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加强学风建设,鼓励潜心治学、求真创新,杜绝学术不端行为,健全师德评价体系,完善师德建设的制度规范,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不断提升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使之成为学生成长发展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把立德树人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积淀着学校的传统和精神,凝聚着学校的理念和追求,是立德树人的精神支撑。应该从学校的历史积淀中汲取宝贵教育资源,重视文化育人,以校训、校歌、文化墙等熏陶学生,同时发挥院系文化的育人功能,每个学院都要形成独具特色的院系文化,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育人氛围。紧扣时代发展脉搏,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等文化活动,注重结合重大事件、重要纪念日,组织主题文化活动,着力打造文化品牌,让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受到文化的滋养。弘扬大学精神,彰显文化品格,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和育人功能,我们的教育就会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蔡桂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