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罗莎莎
摘 要:“微”时代的到来,教学也进入了“微”平台。通过分析“微”平台的新特点:全面性、共建性、实时性和开放性,结合“微”环境下教学应如何抓住时代发展的契机,开展教学改革和探索,充分利用“微”平台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实践效果。
关键词:微时代;“微”平台;互动教学
当今社会是信息的时代,涌现出诸多新的社交形式,如,QQ、微博、微信等。这种社交网络载体的多样化产生了多元化和功能化的沟通交流模式,在大学校园,同学和师生之间的交流已不再局限于见面、打电话或发短信了,而是有了更多更新颖的选择。微博、微信、微课等一系列“微”事物的出现,形成了一系列的“微”群体和“微”阵营,同时也宣告高校教育已经进入到“微”时代。在校学生对“微”事物的认可和喜爱程度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高职类的艺术课程与本科艺术专业相比有着时间短、基础差、
任务重等困难。高职在校学习时间仅为两年,和同是艺术教育的本科院校相比,高职的艺术学习既要完成基础课的巩固,又要兼顾专业课程的学习,还要参加大量实践教学和顶岗实习。在课堂教学中既要重视理论又要开展实践,为了提升高职类的艺术课程的教学实效,必须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艺术专业的教学工作者应紧跟时代步伐,将新媒体带来的挑战转化为机遇,在原有课程网站的基础上,主动搭建“微”平台作为辅助教学,依靠“微”技术实现教学互动,其与传统艺术类教学相比具有全面性、共建性、实时性和开放性等诸多优势。
一、全面性
“微”平台的构建是全面而具体的,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与网络课程的交流与合作的效率和质量,从而促进学习。利用“微”平台可以很便捷地根据学习内容进行“授导型”或者“探究型”设计符合专业特征的模板。如,教师可以通过建立“微”群体,建立以班级为单位的学习组,通过分析学生特征、内容、目标,设计教学方法、学习资源、教学过程和结果等,通过“微”平台展示教师课堂教学思路,明确课程性质、教学手法等。这样既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复习和补充,帮助缺课或者没有认真听课的学生补习,又可以作为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真正体现素质化教学的全面性。
二、共建性
任何一种教学形式都是教师教学生学双方的,学生对媒体的功能非常了解并具备一定的技术开发能力,可以采取“师生共建”模式建设资源。如,教师把学习内容划分成微内容,由学生自行制作素材,形成优秀的微内容资源,并添加到网络课程中。师生共建模式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过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在知识的取舍、重构和呈现上,学生可以结合教学大纲和自己的喜好决定微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学生在建设微内容时对知识有了更深层次的建构,强化了学生的学习,还起到了资源共建共享的效果,加强了班级间、年级间的交流。
三、实时性
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所有的课程必须有新信息和新要求,才能更好地展开教学。如,课程可以通过微课等资源,进行实时的模块化教学与更新,该模块与教学内容模块有相似之处,包括教学设计和微内容两个子项。教学设计是针对微内容进行设计和制作的,由于每一个微内容的学习时间一般不超过5分钟,有利于教师即时更新。这与传统的精品课程一般要设计45分钟的教学模式相比,自然是十分方便的。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下载或在线学习,与此同时,微内容的格式适合目前市场上的多媒体产品存放和观看,学习时间地点不受限制,是学生开展微型学习的帮手。
四、开放性
“微”平台同时具有开放性。由于其使用的第三方软件,如微信具有零资费、跨平台、发手机图片、移动即时通信等功能。最重要的是微信已经被广大学生群体认可和普遍使用,这就意味着不用再花额外的时间去学习一个系统或平台。在教学活动实施中,还可以显示对方实时的状态,如忙碌、离开或隐身,这就避免了传统网络教学只可以统计在线人数,却不能实际掌握参与人数这个问题。另外“优秀作业”作为学习资源供学生参考;“问题集锦”呈现历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典型性问题。这样,学生不仅在“微”平台可以看到自己和同学的作业,还可以看到历届学生的作业,加入该群体都可以简单方便的实现。
“微”平台引发了全新互动教学模式的思考,它的辅助教学连接起课堂和课外互动教学的断裂状态,延伸和发展了教学的实践效果,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将进一步探讨和开发“微”平台,使现代化的信息工具为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王洪义,翟成景,盛振武.高校网络教学交互平台的构建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19):207-208.
[2]欧军,裴云.项目教学交互平台应用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15):3719-3720.
[3]邢耀东.基于网络平台教学交互策略设计模型[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8(03):264-267.
基金项目: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3-2014年度职业教育研究立项课题阶段性成果(2013020)。
编辑 薛直艳
声明
《新课程》杂志社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成立的正规出版单位。从2008年1月开始,凡是我社编辑发行的所有正式出版刊物,均在新课程网站予
以公布,内容包括文章名称、作者单位地址和姓名,如在本网站查阅不到而以“新课程”名义出版的出版物,均属非法出版物,我社保留对当事人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同时真诚欢迎广大读者投诉举报。
举报电话:13546383910 0351-4061938
网 址:http://www.chinaxinkechen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