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课堂安全感:有效教学的心理环境保障

2014-07-24 02:48程洁
教师·中 2014年4期
关键词:心理环境以人为本有效教学

作者简介:程洁(1986—),女,四川通江人,硕士,重庆三峡职业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论。摘要:积极的课堂心理环境,其基础是课堂安全感。课堂安全感作为隐性教育心理条件和教育资源,兼具本体价值与工具价值。因此,有效教学要以人为本,营造以个体安全感为基调的心理环境。

关键词:心理环境;课堂安全感;有效教学;以人为本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场所,课堂心理环境与有效教学关系密切。影响课堂心理环境的因素众多,课堂安全感是主要因素之一。

1课堂心理环境:教学活动的实然存在

心理环境作为可感知的心理氛围对师生的心理状态、态度情感以及教学行为等产生着影响。博尔洛夫认为,教育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生活环境中一定的内部气氛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一定的情感态度,一般称之为教育气氛,并把它理解为情感、情绪及对教育的好感或厌恶态度的总和。[1]

从功能来看,起阻碍作用的是负向心理环境,起促进作用的是正向心理环境。负向心理环境存在两种情况:冷漠和冲突,前者表现为互相视而不见,气氛懒散,后者即情感、态度等的紧张和对立。正向心理环境能促使教学活动呈现和谐状态,促进师生相互交流、理解以及关心。

2课堂安全感:有效教学的心理环境基础

罗杰斯认为,创造良好的心理气氛是保证有效教学的主要条件。[2]

(1)安全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只有首先予以满足,才能实现更高层次的需要。在冷漠的情形下,学生缺乏课堂心理环境感知,无所谓安全感;在冲突的情形下,学生体验到不安全,则可能采取“避害行为”,不主动回答问题以避免出错,有新观点也不参与讨论。在积极的心理环境下,学生不用担心受到心理或身体的难堪和伤害,身心放松,从而能主动融入教学活动。

(2)以课堂安全感为基础的积极心理环境是一种隐性教育资源。有效教学之“效”则指向三个方面: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教学活动的心理背景,课堂安全感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促进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的掌握、理解和运用。

(3)作为有效教学的心理环境基础,课堂安全感通过师生、学生之间的交往活动而发挥作用。有课堂安全感的学生,能与老师产生积极的互动作用。师生的良好情感和行为互动,能形成积极的心理气氛基调,并通过从众心理而形成积极的课堂心理环境。

3以人为本:营造以个体安全感为基调的积极心理环境

以人为本的充满“爱”的理念是培养安全感、营造积极心理环境的核心,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态度亲和。态度是教师对班级的情感基调,决定教学过程是否愉快,教学效果是否理想;亲和是在保证专业威信和严格要求前提下对学生学习和心理的理解与关心。教师不仅在教学活动良好进行时要保持态度亲和,在遭遇“恶性状况”时更需如此。

(2)因材施教。营造积极心理环境来培养学生的课堂安全感。因材施教之“材”即个体的学业水平、人格特质、家庭背景以及具体时间的身心状态等。对学业水平现状较低的学生,教师更宜传达个体纵向期待或同水平横向期待,而不是以最优为准;内向敏感的学生更易采取消极策略以保证面子和心理上的安全,即使知道答案也不会主动发言,此时教师可以提供机会来逐渐消除其发言恐惧。

(3)鼓励为主。学生在遭遇学业挫折时,容易对该课堂和学科产生无力感、排斥感。鼓励是一种积极暗示和良好期待,能降低错误和不足带来的消极心理影响,让学生体验到关怀,以此弱化遭遇失败带来的消极情绪体验,增强其课堂安全感,从而勇敢地面对学习挫折。

(4)良性竞争。班级恶性竞争与良性竞争的重大区别在于竞争的目的和手段。恶性竞争是损人利己,手段是恶意、封闭的。良性竞争则是友好、开放的,以共同进步为目的,以友善合作为手段,树立同水平横向和自身纵向两个比较标准。实现良性竞争需要教师引导,言语教育,晓之以理,以身作则,动之以情。

总之,学生课堂安全感作为教学活动的心理环境基础,不容小觑,需要教师从理论上重视它,从实践上提升,促进有效教学,实现学生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博尔洛夫.教育人类学[M].李其龙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张辉,张伟.高校对话教学模式心理环境的构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

猜你喜欢
心理环境以人为本有效教学
如何在化学教学中营造积极的心理环境
浅谈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高校军事课教学心理环境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