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实践教学机制对机械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

2014-07-23 15:41李忠山张玉峰张其久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4年6期
关键词:机械类应用型创新

李忠山+张玉峰+张其久

【摘要】根据机械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创新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对运行机制进行了大胆的改革,经过几年实践,收到了良好效果,对提高机械类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创新 实践教学机制 机械类 应用型

通过对市场人才需求的分析可知,机械类专业学生不但要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还应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应该是能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制造领域内的各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决定了我们的教育过程不仅是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过程,还应该结合实际去培养创新实践能力,是工程实践和工作经验的积累过程。知识要转化为能力,必须通过实践,因此,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

一、多层次组合式课程组的构建是提高培养质量的基础

课程建设是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从2005年起,学院实施了课程组教学负责制,各课程组的教学目标明确。组内教师既分工又合作,能实现教学内容互补、教学能力与特长互补、教学资料共享,适合教学的实际需要。

在此过程中,学院单独设立了实验教学课程组和创新教育课程组,分别由实验指导教师和创新指导教师组成。主要负责课内外实践环节的教学及管理工作,使具体工作更深入、更直接、更细化。特别是通过规范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加强授课过程中的管理、课程结束及时总结经验等方法,不断对所涉及的主要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实时更新和充实实验教学内容,增设综合性、创新设计性实验项目,在学生能力培养及素质教育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由于受时间、空间限制,多数实验内容无法在课内完成,尤其是综合性、创新性实验,更多的只能是在课余时间进行。对此课程组全体教师通过讨论并总结指导经验,逐步形成了招收优秀学生担任实验助理,由他们协助指导教师完成实验室开放管理工作并担负实验指导工作。实现了实践教学开放式运行,使学生真正在实验过程中得到锻炼;在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中,结合课内外实践体系等相应改革措施,以大学生科研助理培养为主要形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备的工科大学生创新及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并在大范围的推广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

二、双赢型合作基地的创建是提高实际应用能力的优秀平台

以合作办学的方式,结合工厂实际生产过程,完成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并通过为校外实习单位输送优秀毕业生、聘请实习单位有关技术人员担任客座讲师、为企业进行专业技术培训、提供相应的技术咨询服务等合作方式,增进了学校与校外实习基地的联系,保证我校学生在实习时能够得到更具体、有效的指导,提高了实习质量;同时以工程项目为纽带,培养并锻炼了教师的工程意识和能力。在合作过程中注重科研、生产与教学相结合,把企业的设备改造、产品研发、产品生产环节的技术问题转化为学校的科研课题,并将其转化为学生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课外创新等实践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参与完成。由于课题来自于工程实际,学生参与的兴趣浓厚,主动学习热情高,往往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最后经过总结和完善,将成果返还给企业,把成功的经验充实到授课过程中,既提高了教师授课质量,也带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熟悉了实际生产环境,对提高学生素质、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作用明显。

三、结合社会资源办学是实行素质教育的有益尝试

为体现尊重个性、注重实践与创新、与时俱进的原则,按照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思路,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技能的培养。将课外科技创新、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地融入到培养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热情。同时,针对发展目标,结合学生实际就业需要,整合社会资源进行技术合作办学,力求发挥社会资源优势,对教学过程进行有益补充。如对部分相关课程实行以证代考考核方式,即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国家权威部门举办的认证考试来完成最终成绩考核。例如,三维实体建模、数控应用技术等课程可以申请参加国家有关部门组织的能力认证考试;对考试合格并取得相关证书的同学,该门课程可以申请免考,直接把获取证书时的成绩作为期末考试成绩,把学生在校的学习和就业技能训练有机结合起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技能的积极性。

四、考核评价机制的创新是改革过程顺利进行的保障

新型的实践运行机制除了必备的基础条件作为依托,同时应该有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机制作为支撑,才能真正把工作落到实处,保障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对此,机械学院通过一系列管理机制及办法为创新教育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一是引入行业人士评价制度。通过聘任的企业指导教师,对所指导的学生实践环节进行评价,评分按比例计入学生的总评成绩中,切实加强了学生的管理;二是设立顶替学分及免修制度。新的培养方案中规定学生在完成必要的科技创新学分后,可以用超出部分的创新学分顶替某些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方向选修课程、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即申请这些课程免修,这样可以获得更多的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三是推行科研助理、实验助理、教学助理等培养模式,并制定相应的升级、考核评价机制,使学院近半数的在校学生直接参与到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中,并按照相应管理制度要求,进行定期的成果考核评价;四是适时修订大学生业绩评价机制,单独设立即分离又互相制约的学业、德育、创新三方面的奖学金,重点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五是推行专业方向指导教师负责制,要求学生工作部门与教学管理部门统一思想,组织专业指导教师学习培养方案等有关文件,了解办学指导思想,通过他们的工作使学生全学程获取指导,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制定学习发展规划,使学生培养质量明显提高。

五、结束语

在教育部“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民族创新能力”的倡导下,结合机械类应用型本科生的自身特点,确立了培养面向现代生产制造行业一线、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探索形成的鼓励创新、尊重个性发展的育人理念及实践运行机制,符合教育部本科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工程的指导思想。事实证明,注重实践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就业后能迅速适应社会需求,广大毕业生“能吃苦、上手快、业务精、后劲足”的优势,深受用人单位好评。这也说明了实践教学改革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作用,此项研究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和忠,高新,姜生元.强化实践环节 培养一线创新人才 [J].中国高等教育,2008,(390):36-37.

[2]孙丽霞,张玉峰.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类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教学团队的建设 [J].中国校外教育,2008,(12):50.

[3]姜生元,高新.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与运行 [J].中国高等教育,2007,(18):44-46.endprint

猜你喜欢
机械类应用型创新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基于OBE理念的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机械类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报告定量分析计算若干问题探讨
机械类“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教学研究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基于“零距离就业”的机械类“CAD/CAM”技能培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