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梅
【摘要】审美教育又叫做情感教育,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正确审美观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生活中感受美、鉴赏美,培养创造美的能力。能够影响学生的德、智、体等方面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就数学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的内容和目标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 审美教育 内容 目标
众所周知,艺术是人类最高级的追求美的活动,人类的一切活动要想达到艺术的境界,就必须在期中融汇美的创造和追求,从这个意义上,称审美教育是现代数学艺术的核心一点也不为过。这就要求我们的实施者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认识规律与美学规律的创造运用,来建构学生的智能结构和审美意识,通过师生双边活动的巧妙安排与组织,把课堂的认知活动与视觉手段的审美形式结合起来,从而取得相得益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数学审美教育内容
充分了解和准确把握教材中的审美教育内容,这是审美教育的前提。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学科;美学因素不仅存在于其研究对象数学之中,还渗透与其公式推导、运用与表达之中。因此,数学审美教育内容及数学美,至少包括对称美、黄金分割美和人格美。
(一)对称美
数学中的对称美:某一图形左右对折完全重合,或者围绕某一点旋转之后完全重合,这些都是数学中的对称美。如在一个长方形中可以找到这样一条直线,使长方形沿着这条线对折后两边的部分完全重合,在数学上,我们把具有这种性质的对称图形,这条线叫做对称轴。再如,一个平行四边形的一条对角线把这个平行四边形分成两部分,如果绕平行四边形两条对角线交点旋转180°,被分成的两部分的一部分就会与另一部分完全重合。这种图形在数学上被称为中心对称图形,这个中点称中心。北京的整个城市布局是以故宫、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门为中轴线(对称轴)两边对称,显示出数学中的雄伟壮观的对称美。
(二)黄金分割美
1.定义美
数学中的黄金分割美:把一条线段分割为两部分,使其中一部分与全长之比等于另一部分与这部分之比,其比值是0.618(取前三位小数的近似值),由于按比例设计的造型十分美丽,因此称为黄金分割美。
2.理论美
理论美反映的是人类对自然科学界的认识水平,它是真与美的统一体。就其本质来说,一种理论越是反映客观实际,它的美是价值也越大。如希腊学者欧多克斯(公元前408前~公元前355年)曾提出这样的问题:能否将一条线段分为不相等的两部分,是较长部分为原线段和较短部分的比例中项?
如图:|A |C |B
点C把线段AB分成两条线段AC和BC(AC>BC),且使AC是AB和BC的比例中项,叫做把线段AB黄金分割,点C叫做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体现出其构思与表达都严格遵循逻辑的理论美。
3.享受美
黄金分割在几何作图上有很多应用。如五角星的各边是按黄金分割划分的。黄金分割也被广泛用在建筑设计、美术、音乐、艺术等方面。如在设计工艺品或日用品的宽和长时常设计成宽与长的比近似为0.618,这样易引起美感;在拍照时,常把主要景物摄近于画面的黄金分割点处,会显得更加协调、悦目;舞台上报幕员报幕时,总是站在近于舞台的黄金分割点处,这样音响效果就比较好,而且显得自然大方,给人以非常大的享受——享受美!
(三)人格美
人格美又叫心灵美或精神美,是社会美的核心,是指人的思想、品格、志趣、情操、智慧、情感等方面的美。教材“数学万花筒”中涉及到古今中外许多著名的数学家,尽管他们的国籍不同,所处的时代不同,个人的经理不同,但在他们探索数学中的奥秘的动人事迹都闪烁着人格美的光辉,如不怕困难、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不计个人利益的高尚品格;敏于观察、勤于思考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献身精神;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等,这些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审美情操的重要内容。
二、数学审美教育目标
根据审美教育的终极目标和教育原则的要求,数学教育目标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一)初级目标
培养学生充分感知数学美的能力,对数学的感知能力是指审美主体通过审美感官(眼、耳等)对数学审美对象的感知能力,它是获得美的感性直观和直接印象的源泉,是审美活动得以进行和展示的前提。审美教育初级目标的具体要求是:通过数学活动使学生克服对数学美的无视、无闻、无觉的美盲状态,步形成对数学的敏锐而充分的感知能力;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提高其审美的比较和分析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区别“真善美”与“假恶丑”,认识生数学美的性质、类型、程度。另外,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想像和联想能力,以掌握数学知识的形象性。
(二)中级目标
使学生获得正确鉴别和善于欣赏数学美学的知识与能力。这是指通过数学教学活动,在学生感知数学美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美的数学事物的形式、内容以及思想意义进行整体把握和审美评价的能力,形成他们对数学的爱好。为了提高学生鉴赏数学学的修养,就要让他们掌握较多的科学的基本思想,逐步形成马克思主义审美观;还要让学生分析和评价各种形态的数学美,这样既增进了美的鉴赏能力,又培养了对数学的情感。
(三)高级目标
培养和发展学生数学的创造能力与兴趣。对数学的创造能力,是指审美主体在感知和鉴赏数学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按照美的规律直接创造数学美的能力。中学生和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创造美的能力与兴趣主要是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要付出体力、智力和情感,要克服种种困难,做出很大努力,这种富于创造性的活动,必然能促进自身创造数学的能力与兴趣。因此,为了实现审美教育的高级目标,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学习、实践和创造。
参考文献:
[1] 罗著展.浅论美育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J] .新课程学习,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