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如锋
摘 要:学生是教学主体,一切教育活动都应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要做一个善于反思的教育者,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积极思考。教师不仅课堂上要关注学生,课下也要研究学生,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
关键词:教学主体;研究;倾听
人类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常常站在自己的立场去考虑别人的问题,很多教师也是这样。我们备课、授课其实都是基于自己的理解和体会,把自己理解和加工的东西灌输给学生,从来没有考虑学生对这些外来的东西有何感受。学生毕竟不是容器,教学不像倒水,只要勺子有水,倒到碗里,碗里就会有水。学生是有头脑、有思想、有主见、有生命的个体,头脑中本身就有一些固有的东西,这样就会排斥新加入的,就会产生矛盾。因此,教师的教学效果有时候与自己的预期有很大的落差。笔者经常能够听到有些教师在抱怨:“这些习题我都讲过好几遍了,这些内容我在课堂中都非常详细地讲解过了,学生为啥不会呢?”其实这种现象非常普遍,教育工作者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和深刻反思。为啥会出现这种现象?这种现象背后隐藏的原因何在?我们应该冷静地思考、探究,找到症结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才是我们要做的工作,而不是一味地抱怨学生,抱怨当前的教育制度。
那么教师如何能把握学生的心理呢?笔者通常是这样做的:认真对待学生的作业、学生课堂回答问题的种种表现和学生课堂上的质疑,通过和学生交流洞察学生的内心活动,站在学生的角度重新审视课堂教学。
一、通过收集学生错题,了解学生心路历程,探究学生思维碰撞过程中偏离正确轨道的内因
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写好教案,同时还要写好“病案”——记录错题,两个文案同样重要。而现实中大多数教师要求学生收集错题,自己却不收集,这样教师很难把教学做到极致,因为不了解学生。教师应该从平时教学中记录学生点点滴滴的错误,如作业本、同步练习册、检测试卷都是收集错题的来源。然后,教师要对收集的错题进行分类整理,分清是偶然性错误还是知识性错误。如果是偶然性错误,就要在良好的做题习惯中下工夫,要审清题,尽量避免错看和漏看,还要强调书写规范,杜绝笔误;如果是知识性缺陷,就要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唤醒记忆,促使他们顿悟;如果是能力方面,教师就要借题培养能力,要把题目分成几个阶梯,让学生自己向上爬,让他们在攀爬过程中体会乐趣,增强信心;如果是心理因素,教师应该进行心理疏导,鼓励、激发学生,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因为对于这种类型的学生,信心往往比知识更重要。同时还要统计这些错误,哪些是个案,哪些是普遍性的错误,如果是个案,就应该单独辅导;如果是普遍性的错误,授课教师就分析自己授课过程中是不是有问题,课堂设计是否不够严谨,还是本身教学内容过难。如果过难,应该化解问题,分散解决。
二、经常找学生聊天,倾听学生的心声
教师要善于和学生沟通,和学生交朋友。教师上完课了要对学生进行跟踪调查,这节课中听课效果怎样,还有哪些问题没弄明白,哪些知识点还没掌握。要多找学生,从不同侧面探究不同学生对一节课的不同感受,他们存在哪些共同的困惑。教师要认真记录学生反映的问题,课下要从学生的困惑中查找教学不足之处,理清学生在掌握这方面知识还存哪些思维障碍,教师要及时更新教学设计,针对这方面,增加变式训练,以期破解这方面难题。教师还应该找那些做错的学生谈心,倾听他们做题时的思路分析,教师在倾听过程中,要帮学生找到思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应指出思维漏洞,帮助学生跨越这个障碍,树立信心。
三、理解、宽容学生,给予学生足够的期望
学生中存在个体差异,不可能整齐划一。要容许学生犯错,给学生二次学习的机会,不能一棒子打死,对学生应给予合理期望。优秀教师关注期望,另一些教师则关注规则,而最差劲的教师关注破坏规则后的惩罚措施。教师要相信学生,并不断激励学生。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关注学生,尊重学生。例如:教师讲解某个问题后,要紧跟着练习让学生加以巩固,并且课下还要让其练习课堂中讲解的问题。这样讲练结合,具有针对性,教学效率才会高,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体会到学以致用,体验到成功的快乐,重拾信心,能够对自己产生积极的评价。不同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特别对那些缺少信心的学生,这样做非常有效。
综上所述,教师不仅课堂上要关注学生,课下也要研究学生,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根据学生特点设计教学。只有这样,课堂上师生才能全身心投入,才能创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教学才会体现育人的本质。
参考文献:
[1]李伯春.数学教育学[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
[2]田汉族.论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基本原则[J].教育研究,1991(10).
[3]马忠林、张永春.数学课程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