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自主交流中学习数学

2014-07-22 03:00郭芝菊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小莉结论交流

郭芝菊

(珲春市第三中学,吉林 珲春 133300)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知识的生成过程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应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强调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是课改的要求,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然途径。因此作为教师要创设教学情景,给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

一、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活力”的气息

以前的课堂上,大多数学生的大量时间花在不是在听老师讲,就是在听老师与其他学生一问一答的被动“听”课中,老师要求学生专注听,视“静”为好。课改则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从原有的静听模式中走出来,给学生“提问、交流、质疑、探索、展示、评价”权。在学生已有学习认知及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的需要,灵活运用多种课堂教学形式,如独立思考、师徒帮教、小组交流、展示评价、猜想、游戏等。如有一道探究题:六枚硬币都是国徽的一面朝上放着,每次同时将5枚硬币翻面多少次,才能把所有硬币都翻成另一面?如果有72枚硬币,那么要翻多少次呢?全班同学都为这道题特感兴趣,纷纷找出硬币,动手操作、实验,先独自分析,再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最后找出共同答案。在学生活动操作中虽然显得课堂纪律有些“乱”,但这些是学生交流的争执声,是最后达成共识得到结论的喜悦声。

二、倡导学生敢于质疑、乐于探究

让学生在课堂上思维活起来,这时课堂上的老师要做到放弃你的“权威”,“委屈”自己的先知,让学生有胆量敢于说出自己的不懂,更敢于质疑。倡导学生之间、小组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学习。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小组探究,使学生明白:知识是需要自身去主动探究、挖掘的,不应该强加于自己的。只有通过我们自主探索,才能得以快乐接受,并且才能更进一步灵活应用新知。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了,绝对不是意味着课堂像市场,有讨价还价声就有买卖。不要流于形式,老师必须具备相应的组织能力、预设能力,根据情形控制局面。如:在学习菱形的特征时,要求学生剪下一个菱形,再通过折叠直观得出菱形有哪些特征?可有的学生手里拿着菱形教具束手无策,有的学生趁此折上了自己喜爱的小制作。这时老师应给予积极的引导。如果班级学习后进生多,许多学生不能独立自主探索。可以把他们分成若干个小组,让每个小组都有“领头羊”,每组都是一帮一师徒结对子“捆绑式”关系,在“师傅”的带动下,最后每个小组从不同角度探索出菱形的特征,他们纷纷都想来展示他们自主交流得到的成果。如些一来,他们对本课的内容肯定记忆深刻、意义深远。因为美国华盛顿一所大学有句名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

三、让位还权,放手自主

学生是有个性的认识主体、实践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自主性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创设“做”数学的机会,采取“自主交流”、“先做后说”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理解数学。应当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情景,让学生在整理、分析和探索中去体验“做”数学的成功。做到充分让位还权,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留给学生探究的时间与空间。定理、推论探究后,所有课节的例题,都应让学生先做,再让学生点评,最后让学生交流,既巩固了知识点,又充分满足了学生展示自己的愿望,一举两得。这样坚持不懈,的确能有效促进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地学数学,实现了“以学为主”的要求。

四、交流是认识的源泉,智慧从合作开始

通过交流能增进理解,进行自我调整或互相调整,提高交流能力,增强学生思维的创新。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往往对一些不同问题有不同的见解,得出的结论也不尽一样。尊重和爱护学生参与热情,对学习的每一步思维过程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积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有这样一道应用题:小莉的妈妈是布娃娃厂的职工,在暑假期间带回了一批布娃娃交给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小莉及其同学小明缝制,12天可完成,但缝制8天后小明有事外出,余下的任务小莉又用了16天才缝制完毕。其第(1)问求小明和小莉单独完成缝制这批布娃娃任务各需多少天?

经过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得出了两种解法:设小明单独完成需x天,由题意得:

各小组的学生都抢着来展示,每次都尽量选派多的学生先来板书,哪怕答案一样,然后换同组其他同学来讲解,充分让所有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学生都是设小明单独完成的天数,在老师的引导下,立刻学生茅塞顿开,“叽叽喳喳”交流着。设小莉单独完成的天数为x,又可列方程为

对于小组讨论的共同智慧,在交流中老师应给予充分肯定,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性的主动性及责任感,让他们在自主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五、留下思维的空间,创设创新的环境

有的老师课堂上担心学生问题太多,一是教学内容完不成,二是觉得本节课效果差。同样不希望学生没有问题,这样会认为学和教过于肤浅,缺乏深度。一切知识的学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学问、学问,就是学与问。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给学生留下质疑和思考的余地和空间,课不要讲得面面俱到,老师要鼓励学生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数学教学课堂中,可以通过设计问题串,思维递进,引发学生的思考,创设质疑的环境。课堂上探究出新知后,让学生编题,挑选较好的作为例题、习题,锻炼学生创造性思维。同时把题进行变式训练,尤其是几何教学,同一题变换条件或转换位置,问原结论是否成立,让学生在质疑中不知不觉解决问题,发散了思维。笔者在教学环节中一贯性采用这种教学法。譬如笔者在巩固等边三角形知识时,就采用了如下习题:

(1)操作发现:如图①,D是等边△ABC边BA上一动点(点D与点B不重合),连接DC,以DC为边在BC上方作等边△DCF,连接AF,你能发现线段AF与BD之间的数量关系吗?并证明你发现的结论;

(2)类比猜想:如图②,当动点 D运动至等边△ABC边BA的延长线上时,其他作法与(1)相同,猜想AF与BD在(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

(3)深入探究:

Ⅰ.如图③,当动点D在等边△ABC边BA上运动时(点D与点B不重合)连接DC,以DC为边在BC上方、下方分别作等边△DCF和等边△DCF′,连接 AF、BF′,探究 AF、BF′与AB有何数量关系?并证明你探究的结论.

Ⅱ.如图④,当动点D在等边△边BA的延长线上运动时,其他作法与图③相同,

Ⅰ中的结论是否成立?若不成立,是否有新的结论?并证明你得出的结论。

此题是 2012年岳阳一道中考题,文字叙述较多,整体呈现给学生,学生肯定较没耐心,先引入一个进行分析探究,概括做题思想,其余的题在学生的探究基础上,再合作交流,最终寻找出每道题、每个图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关键是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性和创造性思维。

在课堂教学上,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教师应努力从学生已有的社会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选择学生熟悉的身边生活事例作为教学资源,作为学生探索实践的“源”,大胆尝试分组交流合作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动手操作交流合作的机会,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以“动”促“思”,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提升思维的主动性,领悟到学知识的情趣。课堂上力求体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动化教学的新课改教育理念,充分体现学生“以学为主,提升思维能力”的课改要求。

[1]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小莉结论交流
由一个简单结论联想到的数论题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立体几何中的一个有用结论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这个围棋太难下
有“很”不写“很”
最不能撞的车
结论
谁的短信在骚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