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秀拉》

2014-07-21 00:28蒋萧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4年5期
关键词:秀拉后殖民殖民主义

蒋萧

《秀拉》是黑人女作家莫里森的代表作。小说深刻地描述了身处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双重压迫下的黑人女性求取自我解放的艰辛历程。以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为基础,围绕身份认同这一主题,论述了族裔女性由于长期遭受来自美国主流社会的多重压迫与歧视而面临的自我文化身份的危机与文化身份的建构,旨在探索族裔女性在美国主流文化与父权社会的双重压迫下寻求和构建自我的艰难历程。

后殖民《秀拉》黑人女性托尼•莫里森是当代美国最著名的族裔女性作家之一,以对美国黑人生活的敏锐观察闻名,并在199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托尼•莫里森生于俄亥俄州钢城洛里恩,父亲是蓝领工人,母亲在白人家当佣人。1949年,她以优异成绩考入当时专为黑人开设的霍华德大学,攻读英语和古典文学,独特的黑人女性身份和视角,使莫里森逐渐意识到美国白人社会和父权社会双重压迫下的黑人女性无法找到自己的声音。那个时期,黑人所处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严重不平等,大大加重了黑人女性的艰难处境,令黑人女性饱受心灵的摧残和扭曲。莫里森的诸多作品都深刻展示了黑人尤其是黑人女性在种族压迫与性别歧视的双重压迫下构建自我身份的艰难历程。她的小说《秀拉》,通过黑人女性秀拉一系列反传统的追求独立的行为,向我们展示了特定历史背景下黑人女性的新形象。《秀拉》以20世纪初的美国为大背景,向我们展示了女主人公不顾世俗偏见,用她独特的不被人们所理解的方式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这部小说建构了黑人妇女独特的文化价值理论,并向传统的白人神话和男权神话提出了有力的抗议。本文拟从后殖民女性主义的角度,解读莫里森的小说《秀拉》中的主人公秀拉这一黑人女性形象。

崛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致力于寻求建立一种适应后殖民文化背景下妇女文本的理论模式和阐释策略,这为解读《秀拉》这部小说的主题,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后殖民女性主义揭露父权制和殖民主义话语,把第三世界妇女建构为它者,使她们在历史上受到双重的压制。斯皮瓦克在20世纪80年代初发表的《在国际框架里的法国女性主义》成为了后殖民女性主义这一理论的基础,经过这些年的发展,西方学者们已经在后殖民主义与女性主义之间开拓出一个新的理论空间,借用霍米•芭芭的术语:一个“第三度空间”。后殖民主义与女性主义对话的一个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对第三世界妇女的再认识和再发现。在很长时间里,第三世界妇女都是理论话语中的一个盲区和误区。西方女性主义者关注的主要是白人女性,第三世界妇女的独特身分和特征,则被无例外地忽略了。她们即使在活语中偶尔得到呈现,也是一种歧视扭曲的呈现。后殖民主义与女性主义这两种理论的成功结合,由于“在妇女与第三世界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相似性,与白人男性所占据的中心和主宰的地位相比她们都处于边缘的,从属的位置都被看作是异己的‘他者,正是这一种相似性使本世纪后半叶蓬勃兴起的女性主义与后殖民主义有了一种天然的亲和力”。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的兴起,极大地丰富了文学文化阐释的空间,把人们的关注引向后殖民主义时期第三世界妇女的各种历史和现实问题。

《秀拉》描述了美国主流文化所唾弃的一个坏女人形象,在美国一经发表则掀起了轩然大波。女主人公秀拉出生在一个不幸的家庭,外祖母夏娃的人生遭遇对她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秀拉的外祖父除了好色贪杯之外,便是一味欺侮夏娃,更在婚后第5年一走了之,祖母夏娃在被丈夫抛弃后取代了男性家长位置。为了养家糊口,独自养活3个孩子,夏娃不惜故意在火车轨道上碾断自己的腿从而骗取保险金。被遗弃的仇恨和生活的压力,逼迫她走出了一条迥异于常人的艰难道路。从某种意义上说,秀拉继承了伊娃的血性,具有敢做敢为的个性。性格倔强的秀拉从小就打破了常规,是人们眼中的另类女孩儿。一天,当她和奈尔放学回家时,4个白人男孩横站成一排,企图欺侮她们。奈尔只是惊骇地大睁着双眼,束手无策,秀拉则拿出小刀把自己的手指刺伤。镇定地对白人男孩说:“既然我对自己都这么干,你们想想看我会对你们怎么干。”秀拉的彪悍吓跑了白人男孩。不同于传统的温柔、胆怯的黑人女性形象,秀拉成长为一个叛逆、疯狂的女人。她目睹母亲在烈火中被烧死却无动于衷,因与外祖母不合而将她送进养老院,她生活放荡不羁,“尽量多地和男人睡觉。”甚至同最要好的朋友奈尔的丈夫发生关系,她既不被主流的白人社会所接受,也遭到黑人社会的唾弃。秀拉的存在彻底破坏了“底层”人们心中的生活秩序和他们所固守的意识理念。作者莫里森通过妖魔化主人公秀拉这一角色,想要传达怎样的声音呢?

在《秀拉》中,莫里森重新审视了阻碍黑人妇女取得独立人格和自由发展的黑人社区的旧文化观念。这些观念教导黑人妇女怎样在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之下循规蹈矩,怎样做一个以丈夫为中心的贤妻良母。小说中黑人社区是种族歧视盛行的美国社会的一个畸形产物,这是一个被白人隔离和冷落的世界。在这里,黑人的生活无不笼罩在种族歧视的阴影之下。女性几乎被推至历史的幕后,她们的意识被覆蔽,她们的权利被剥夺。黑人妇女在种族歧视和传统观念的双重枷锁束缚下,生活毫无意义,她们无法在白人和男人的世界占有一席之地,种族内部的价值观使她们成为男人和家庭的囚徒。在黑人社区里,女人的生活必须依附于男性,一旦失去男性,她们就没有生存意义。奈儿的丈夫因为与秀拉发生关系而离家出走后,奈儿成了被遗弃的女人,“失去裘德,奈儿就是失去了身份,失去了生命——成了没有男人的女人,抬不起头来。”而秀拉的母亲因为没有丈夫而到处寻欢作乐,取悦于社区的其他男人。她认为“没有男人的关注,根本就不能过日子。”莫里森通过秀拉对婚姻家庭的态度,尤其是对性关系的看法来否定男人神话的理念。秀拉,不同于自己的祖母和母亲及社区里的其他黑人妇女,她主动选择了独身,决不依靠男人。从被迫无奈到主动选择决定自己的命运,秀拉向前跨出了一大步,她的主体意识开始觉醒,从根本上向男权社会发出了挑战。她不愿像奈儿一样过着这种没有“自我”的传统生活。看透事情本质的秀拉与男人之间只有性关系,根本谈不上感情,更谈不上爱。在男女能够平等之前,即使别人不理解,甚至于忌恨谩骂,她也要用男人们一贯对付女人的方式来回敬男人。因而,当其祖母劝其结婚生子时,她反驳道:“我不想造就什么人,我只想造就我自己。”秀拉对传统的“女人是男人的一根肋骨”的神话果敢地提出了抗议,并用自己的方式打碎这一片死气沉沉的世界。她的行为无疑给“底层”枯燥乏味的生活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尽管人们像防瘟疫一样防着她,但他们却不能否认因为有了秀拉的存在,他们的生活才有了一丝改变。全然不顾别人的冷眼与疏远,秀拉过着自己独特的生活。秀拉的这种离经叛道,实际上是作家莫里森的一种探索,她试图以秀拉这一形象抛弃社会强加给妇女的顺从角色,打破种族和性别方面的陈规老套,大胆探索一种新型的黑人女性生活。桀骜不驯的性格和对自我的执着追求,使秀拉走上了颠覆传统、消解男权统治的荆棘之路,试图通过自己的离经叛道来寻找自我,发掘自我。然而,在既不是白人又不是男人,一切自由和成功都与她们无关的社会里,秀拉的反抗与呐喊是没有出路的,秀拉的叛逆表现出她力图成为有独立人格和完整自我的人的愿望,但社会为她们规定的性别角色并不允许她这样做。秀拉成了白人强势文化和父权霸权话语的牺牲品,她孤独而又悲壮地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小说的独到之处,在于它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女性受压迫生活的描写,而是全面深刻地挖掘了造成这种压迫的历史和现实的根源,即全世界范围内的父权霸权话语和在以白人为中心的美国社会殖民主义对黑人妇女的压迫。秀拉在被白人隔离和冷落的世界里的另类人生,深刻地表现出性别歧视“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而且还挖掘出其“历史和文化的深根。”后殖民主义在主题中的构建后殖民女性主义宣称“殖民主义及帝国主义的政治与经济侵略是以男权意识形态为基础的父权制与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狼狈为奸,加重了第三世界妇女受压迫的状况。”莫里森作为一个身处以白人文化为中心的美国社会的黑人女作家,深刻地意识到,黑人女性遭遇的艰辛并不只来源于黑人男性世界的压迫,她们经历了种族与性别的双重压迫,她们既憎恨种族压迫又痛恨性别歧视,与此同时,种族压迫又加重了性别歧视与冲突,黑人女性的反抗也就愈显艰辛与坎坷。托妮•莫里森在《秀拉》中运用种族和性别的双重视角,成功地体现了黑人妇女在解放过程中对于黑人文化和女性主体身份的诉求,在为黑人女性文学做出贡献的同时,也极大地激励和推动了第三世界少数族裔包括黑人民族的独立解放事业。

参考文献:

[1]罗钢,裴亚莉.种族、性别与文本的政治——后殖民女性主义的理论与批评实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0,(01):100-108.

[2]托妮•莫瑞森 著.胡允恒 译.秀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3]孔建平.美国黑人妇女文学的奇葩[J].宁波大学学报,1995,(04):3-59.

[4]王胜,吕娜.《女勇士》的后殖民女性主义解读[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5,(03):111-113.

endprint

猜你喜欢
秀拉后殖民殖民主义
帝国视阈与殖民主义电影中的地方和江南风景
全球化之下的少数族群——霍米·巴巴后殖民理论浅探
后殖民解读与性别研究的有机结合
——评《后殖民女性主义视阈中的马琳·诺比斯·菲利普诗歌研究》
黑暗月光下的非洲丛林——《大河湾》的后殖民生态解读
小说《秀拉》的隐喻分析
从创伤理论视角浅析《秀拉》中奈尔的创伤与复原
托妮?莫里森的姐妹情谊观
《女勇士》的后殖民女性主义研究
带刺玫瑰的凋零之路
民族主义、现代性、东方主义、后殖民主义
——晚近西方学术语境中的韩朝历史编纂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