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欣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加强青少年的生命教育,不仅关系到青少年的成长和成才,而且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国家的长治久安。
青少年传统文化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是引导人发现生命本质,重塑生命本然存在(感恩、关怀、奉献、包容、智慧、健康、幸福等),使自然人成为健康、快乐、有生命活力、身心灵健全面发展、人生幸福的社会人的教育。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加强青少年的生命教育,不仅关系到青少年的成长和成才,而且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国家的长治久安。
尽管大部分青少年有正确的生命观,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对自我持肯定态度,能悦纳自我,较好地认识生命价值并珍惜生命,但有部分青少年的生命意识薄弱,对生命缺乏敬畏和珍惜,漠视生命、否定生命,缺乏对生命本质的理性思考,因而,很容易轻易处置和漠视自己、别人和他人的生命。我们学校虽然已开始尝试进行生命教育,但总体来讲还比较薄弱,还不能完全满足青少年改变和完善自身对生命价值的认识,形成正确的生命观。
一、当前影响青少年生命观的因素
1.家庭教育缺失
历史上《三字经》上讲“养不教,父之过”,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子女生命观的形成至关重要。遗憾的是,现代社会中,父母们单纯地认为,只要自己积累了大笔的财富,就可以让子女过上幸福的生活,在子女身上慷慨地花钱就是爱的补偿。极少有人会想到,他们的财富的积累是以家庭教育缺失为代价的。在这样放任自流的环境中长大的青少年,不仅缺少亲子间的情感交流;家庭的温暖,更缺乏父母的言传身教,容易产生金钱比一切东西都重要,有钱就有一切的错误认识。这些青少年,一旦踏入社会,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便会感到无所适从,容易心灰意冷,自暴自弃,用极端的手段对待他人,甚至以结束自己或他人的生命作为反抗。
2.素质教育错位
《弟子规》总序为“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开篇即强调了德育的重要性,其次才是知识和技能,教育的次序不能颠倒。而重智育和轻德育是现行教育制度的致命伤,强调科学知识的学习,以传授知识和技能为实用目的和功利目的,把应试和竞争放在第一位,没有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列入学校教育之中。2011年12月9日,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的项目启动仪式在我市隆重举行。目前,全市有近三十所学校开展了国学诵读活动,但总体来说,当代的青少年自幼缺乏童蒙养正教育。素质教育或流于形式,有时停留在口头上和应付上级检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难于落实贯彻或理解片面,以为素质教育就是让孩子学点画画、书法、弹琴,拥有一技之长,就能更好地立足社会。这种对素质教育的细枝末节的误解,不仅没有让学生们尝试到学习的乐趣,反而忽视了他们的情感交流和心灵需要,加重了他们的精神和心理负担。正是从小学到大学对人文教育的忽视,对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教育的不力,导致一些青少年人文的失落和对生命的淡漠,在知识增长的同时却伴随着精神情感的麻木和责任感的丧失,对生活缺乏激情,一旦遇到挫折,就会怀疑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导致伤害自己和他人生命行为的发生。
3.社会责任淡薄
在全球化的潮流中,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下,个人注重的是追求自由、独立人格和自我意识,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发展。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对青少年的心灵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多数青少年能从下面接受和消化这些信息,并从中吸取前进的动力。但也有部分青少年在多元文化思潮的负面影响下迷失了自我,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和生命的方向,功利观念浓厚,集体意识不强,实用主义和个人主义严重,金钱至上成为人生的信条。这种过分注重个性发展的倾向,易于割裂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无视个人对社会依赖的一面,不顾社会合力对个人的制约作用,只讲求社会运载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而忽视了个体在社会中应履行的责任,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中华传统文化对新时期生命教育的影响
1.孝为德之本,通过孝心教育引导青少年热爱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为家庭培养一个好孩子,为社会培养一个人才,是每一位母亲的心愿,也是每一位母亲的责任,如果母亲把孩子教育好,就是为社会做出了重大贡献。因此良好的家庭教育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孝的教育,孝是子女善待父母长辈的伦理道德行为的通称,《孝经》第一章就开宗明义地指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这就揭示了孝是道德的根本和源头,孝德的践行固然需要借助中华传统文化的教化力量,然而,父母的以身作则,则是最具有权威的教育,是无声的命令,使孩子不令而从,青少年接受了孝的教育,心中装着父母,装着爱,装着中华民族精神,学习自然就努力,各方面成绩自然就优秀,也就自然热爱生活,尊重生命,关爱生命,懂得生命属于个人,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生命负责,同时生命又属于个人的家庭和社会,每个人都不能轻易放弃生命,要关爱自己的生命,同时也要关爱他人的生命,从而更加珍惜和热爱生命,并养成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从容地应对生活中的挫折,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2.大爱无疆,通过爱心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自利利他的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生命教育要践行正确的生命观,必须从培养青少年良好素质开始。素质是一个人道德水平、文化教养、身心状况、生活经验、办事能力的综合品质。《弟子规》列出的“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七方面的教育,就是一种素质教育,是至圣先贤孔子对中华民族子孙后代的全面素质教育。首先,是孝悌教育,它强调了教育的先后次序一定是先学做人,后学做事,也就是先培养德行,后学习知识技能;其次,是爱心教育,《弟子规》中有句话说:“凡是人,皆需爱,天同覆,地同载”,父母师长要呵护孩子的一切善念,贊赏孩子的一切善行。这样做,从自身的角度讲,孩子在为他人奉献的同时,心胸会更加开阔,素质会提高,道德精神会升华,从他人的角度来说,能帮助别人获得利益,所以为大众奉献,就是自利利他,仁者爱人,把孝悌作为仁之本。最后,是榜样教育,《弟子规》中讲“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主动接近德高望重的老师,从他们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的方式、方法等感受他们的良好素质,在这种潜移默化中接受圣哲教育,就能不断完善自我,而达到忘我境界。因此,孝的教育是维持良好社会伦理秩序的根本,爱心的养成,有利于青少年树立自利利他观念,克服自私自利心理,增强社会责任感。
3.兼收并蓄,通过人伦教育引导青少年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家庭教育是根本,是龙头,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伸,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拓展,圣哲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升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形成合力,为青少年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为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奠定基础,教育要把握生活的细节和关键,就是让孩子懂得如何做人,形成正确的道德意识,孝悌之心向上提升就是互爱,互爱之心向上提升就是互助,互爱、互助之心向上提升就是人际和谐,社会和谐,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青少年在互爱互助的氛围中快乐成长,自然而然树立起正确的生命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