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院校公选课开设现状与问题透视

2014-07-20 09:14
武汉商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商学院应用型课程

邹 智

(武汉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56)

公共选修课是高等学校根据社会需要和培养目标的要求,为全校所有学生开设的可供选择的课程。学生可以跨专业、跨年级自主选择修读。公选课是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在培养人文素质和专业技能兼备的应用型人才过程中的重要手段。作为新建本科院校,武汉商学院从2009至2010学年第一学期开始在全校范围内征集并开设公共选修课,经过四年的不懈努力,逐渐形成人文社科、经管法学、艺术教育、自然科学和教育心理五大板块的百余门课程的教学规模,开设的课程设置日益丰富,教师的教学积极性被充分地发掘和提高,为武汉商学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提供的有力的保障。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也存在部分现实问题,这些不足同时也是其他类似新建本科院校所存在的问题,以此为视点,利于发掘此类院校转型提升的有效路径。

一、现状解读

(一)开课数量

各院系根据自身情况按三门五次的标准上报公选课课程,教务处对各院系申报的课程课时、教师、课程类别等方面进行审核。在这种操作模式下,自2009年至今,武汉商学院已开设8学期,公选课门次总体上呈增长态势。据对相关数据的搜集整理,迄今为止,共开设公选课113门,共计357门次,总共39405人次选修。按此计算,平均每学期可开出的公选课约为45门次。根据学校资源情况,按每门课平均可供110人选修计,每学期能提供近5000人次的选课量。由于公选课面向全校学生,对于全校10000学生规模的武汉商学院来说,目前公选课开设的数量远远未达到供学生自由选择的层次。

各学期开设门数一览

(二)课程结构

公选课门类结构的丰富性和全面性决定着学生视野的范围和思维扩展的程度。经统计,在所有开设的公选课课程中,一课多开的重叠现象较普遍,课程结构比较单一,学科领域分布不均匀。历年开设出的113门公选课,主要集中在人文艺术、社会科学领域、自然科学及工程技术领域,其中人文艺术类43门,占总数的38.05%,社会科学类54门,占总数的47.79%,占据了所开课程的绝大部分,自然科学类11门,占9.73%,工程技术类5门,占4.42%,学科结构呈现严重失衡。绝大部分课程开设具有偶然性,只有15门能连续开设5学期以上,主要集中在思政课部、信息工程系、烹饪与食品工程学院、机电工程与汽车服务学院及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其他科目缺乏长远的规划,没有形成稳定的开课计划,在开设时间上表现出间断性。部分科目出现课程内容一致,课程名称不一致的重复申报现象。

各领域比例分配图

(三)开课教师

在历年开设公选课的教师中,教授职称仅2人,占开课教师的2%;副教授45人,占开课教师的39%;讲师职称42人,占开课教师的36%,其余均为助教级别,27人,占开课教师的23%

教师职称比例图

(四)教学过程

经调查发现,大部分教师在开课之前没有准备各项完整的教学文件,包括教案、课件、教学计划等。部分教师将作为专业课的同名课程直接移植为公选课,按照专业课的模式进行公选课的教学;学生普遍存在出勤率不高的现象,除了在课程开始和结尾能有绝大部分学生到堂上课,其余时间平均每门课程只能到一半的学生;课程的考核主要性质为考查,绝大部分老师采取的考核方式为论文,只要学生按时交上一份论文,大部分就通过了公选课的考核。

二、问题分析

(一)缺乏统一规划

武汉商学院实行学校和各院系二级教学管理体制。为了刺激教师开设课程的积极性,学校在公共选修课程设计上,权力完全在于院系。学校和院系在教学管理各项事务中各有分工、相互配合。但是目前存在分工不太完善、权责不太清晰的情况。在公共选修课的建设开设过程中,学校缺乏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原则性指导意见和明确规定。大多数院系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对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公共选修课程的应该承担的任务和发挥的作用、缺乏系统性、深层次地考虑和规划。因此,公选课申报具有很大随意性,虽然公选课数量在逐年增长,但是公选课结构呈现出混乱状态,缺乏科学的组织。虽然公选课建设权利下放于院系有一定好处,但是,公共选修课程是本科教育中各专业的共同部分,必须站在全校全局的角度进行建设与管理,各院系各说各话,各有一套做法,缺乏统一的规划,不利于充分发挥公选课在人才培养中应有的价值。

(二)理念缺乏,目标模糊

一是公共选修课虽然是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但是仍未引起高度重视,在部分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及学生看来,公选课仅作为专业课程以外的附属课程而存在。由于重视不够,相应地公选课开设所需的时间、教室、师资等各项资源都有所欠缺。二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课程建设的意识淡薄。对于公选课开设的目标、内容的选择、内容的编排、教学过程的设计、课程的考评方式等问题缺乏理论思考和系统设计。由于认识上的模糊、理论上的缺乏,导致公共选修课程建设与管理缺乏明确详细的方案,导致无章可循。

(三)课程结构混乱

自公共选修课程开设以来,公选课开设的数量一直是主要的问题,虽然公选课申报数量在逐年上升,但课程总量仍不能满足学生选修。在解决量的同时,质的问题也凸显出来。目前开设的公选课课程随意性大,缺乏明确的学科分类,“大杂烩”组合使得课程内容繁杂。课程在内容上缺乏联系,缺乏分工合作,甚至有课程名不同课程内容一致的重置现象。课程整体结构松散,公选课缺乏严格意义上的门类结构。

(四)教学方式

公选课教学大部分沿袭了传统的课程教学法,即以课程、教材、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教师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的“学”。根据结构主义课程理论,学生是通过积极主动的个体心理建构来获取知识和技能,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因而教学的重心在于学生的学习。在传统讲学的课堂上,学生不能充分发挥能动性,只能被动听取老师讲解的知识,容易产生厌倦感,导致对公共选修课的兴趣低下。很多学生选择公选课的动机并不是为了扩大知识面,打开眼界,而只是为了选择一门轻松易学的课程获得公选课学分。在这样的前提下,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加导致选课动机的恶性循环。

(五)师资队伍缺乏

国外大学的通识选修课并不因为是选修课而降低教师准入的门槛。无论何种课程,都要求由学校知名学者担任教学,并且课程对师生有着严格的教学要求。与此不同,武汉商学院公选课开设师资队伍一是教学经验有待提升。目前开设公选课的都是年轻教师,职称集中在讲师级别,相当一部分教师开设公选课的动机是为了积攒课时。二是有能力开设公选课的教师不开公选课。由于学校地处偏远郊区,公选课又是在晚上开设,导致部分经验丰富,职称级别高的教师不愿意开设公选课。

(六)相关体制不健全

目前缺乏详细的公选课建设与管理制度,相应的激励机制不健全。在课程建设方面,有专项经费用于专业课程的建设,由各院系申报,教学委员会审核。但对于公选课,学校缺乏相关的制度,各院系也缺乏自己的规划,公选课只要上完规定课时就算完成任务,对教师上课的质量缺乏相应的评价和奖惩制度,教师从事公选课建设的积极性不高。(高校课程建设的内涵与构想)

(七)课程实施缺乏质量监控

一是对学生学业质量的监控。对学生公选课学习的考核主要以论文的方式进行。绝大部分学生抱着应付的心态,从网络上抄袭相关的文章,只要能见到学生上交的作业,教师一般都会给予通过。以这种方式,教师根本无法掌握学生对此课程的学习情况,疏于管理学生的学习质量。二是对教师教学质量的监控。公选课暂为纳入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行列,部分教师未准备完善的教案和教学计划。没有针对公选课的听课评课制度。没有课程评价,就无法提升公选课的开课质量。

三、结论

作为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公选课质量对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要想实现自我定位,达到人才培养目标,除了必备的专业知识教育和基本职业技能培训,还必须给予学生人类知识体系各学科基础知识教育、基本素质培养及职业素质锻炼,这是公选课的重要目标。武汉商学院公选课所存在的问题绝不仅是特例,只有找到共性的问题,对症下药,才能有效地建设好公共选课。

[1]洪念生.浅谈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公选课的途径[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

[2]陈 真.应用型本科通识教育课程策略探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2(5).

[3]肖瑞峰.大学的课程思想与建设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09,(6).

[4]李海芬,戚业国.课程设计管理——高校公共选修课建设的关键[J].教育发展研究,2006(4).

[5]邓宗怡,匡芳涛.泰勒原理和凯洛夫的教学论的比较——兼论课程论和教学论之间的关系[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

[6]刘楚佳,王卫东.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与优化探讨——以地方本科院校为例[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猜你喜欢
商学院应用型课程
HICOOL商学院 集结来自世界的科技力量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巴黎高等商学院荣登《金融时报》欧洲商学院排名榜首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商学院撞上新媒体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