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芳
【摘要】在莫言獲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中国刮起了讨论翻译标准之风,莫言获奖,翻译功不可没,莫言作品的翻译似乎更能迎合目标读者的需要。目的论三原则似乎越来越能够满足指导人们翻译实践活动的需要,然而,在中国的翻译理论发展史上,人们提到最多的应该就是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了。在本文中笔者拟对此两个翻译标准进行比较分析。
【关键词】目的论信达雅相同点差异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19-02
一、"目的论"三原则
目的论三原则指的是目的原则( skopos rule)、连贯原则( coherence rule)和忠实原则( fidelity principle)。弗米尔于1978年在《普通翻译理论的框架》一文中,率先提出了种社会文化和交际功能的翻译目的论,标志着目的论的出现。弗米尔认为:翻译并不是一个转码过程,而是人类中具体形式的行动。凡行动皆有目的,因此翻译亦由目的支配。在任何一项翻译行动开始之前,必须首先弄清楚它的目的是什么,否则无法进行翻译。即翻译的目的原则。除了目的原则之外,目的论还有两个重要的法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连贯法则是指必须符合语内连惯的标准。忠实法则指译文与源文间应存在语际连贯。
二、"信达雅"翻译标准
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提出了中国近代最有名的"信、达、雅"翻译理论。他在《天演论》卷首的《译例言》的第一段中指出: "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所谓"信达雅",用浅显的话来说就是要求译者在进行翻译的时候要做到:忠于原文(信),准确表达原文的宗旨,即表达原文的思想、内容,意思表达准确流畅(达),文笔优美,富有文采(雅)。关于信达雅三者的主次先后关系,严复也有较清楚的论断,他认为翻译应该求其信,但如不达,就等于没译,所以在信之外还得求其达。"信达而外,求其而雅",即指翻译应该有文采,以达到广为流传的目的。
三、"目的论"三原则与"信达雅"的相同点
1."目的论"中的忠实法则与"信达雅"中的"信"都提出了要忠实于原文的观点。目的论中的忠实法则是由诺德提出的。诺德认为译者对译文接受者负有道义上的责任,必须向他们解释自己所做的一切以及这样做的原因。这是忠诚原则的一方面。该原则的另一方面则是要求译者对原文作者忠诚。译者应尊重原作者,协调译文目的语与作者意图。而严复提出的"信"是翻译的前提和基础,是忠实于原文翻译的过程,是正确理解原文和创造性地用另一种语言再现原文的过程,而译者正是沟通原作与译作之间的桥梁。
2."目的论"的连贯法则与"信达雅"中的"达"都强调了译文应顺达连贯。"目的论"的连贯法则指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的标准,即译文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能够使接受者理解并在译人语文化及使用译文的交际语境中有意义。同样,严复"信达雅"中的"达"指采用符合译入语习惯的语言结构形式来传达原文的意义。严复的"达"强调译文不拘泥于原文字句的排列次序,而着重在揭示原文的理论精髓,把原文的意义要旨传达出来,让读者看懂。他认为:"西文句中名物字,多随举随释,如中文之旁支,后乃遥接前文,足意成句。故西文句法,少有二三字,多有数十百言。假令仿此为译,则恐比不可通,而删削取径,又恐意义有漏。此在译者将全文神理,融会于心,则下笔抒词,自善互备。至原文词理本深,难于共喻,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3."目的论"的目的原则与"信达雅"中的"雅"有一定的相似性。目的原则指的是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译者必须根据目标文本在目标文化中所承担的功能来决定在翻译中应当采用何种方法和策略。严复先生当时所说的"雅"主要指的是翻译时要用古雅的文体, 对"雅"的提出我们深入其本质会发现这其实是严复先生迎合当时特定的读者对象,为了向当时国内的士大夫阶层介绍西方学说的一种手段,如不考虑译文读者的感受,就没有办法达到期以行远的目的,这与目的论以读者为中心的观点是一致的。
四、目的论三原则与"信达雅"的差异
1. 强调的重点不同。目的论的首要原则是目的原则,而"信达雅"翻译标准侧重于"信"。目的论把立足点放在目标读者和翻译任务委托者的身上,特别是放在目标文本在他们所属文化中的功能身上,译者具有很大的主观能动性。而"信达雅"中,严复把"信"放在首位,强点翻译首先应该忠实于原文,在此之外再求达和雅,把立足点放在了源语文本身上,目标文本就显得没那么重要,不赞成译者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主观能动性。
2.历史作用不同。翻译目的论和其他学科紧密结合起来,把翻译放在行为理论和跨文化交际理论的框架中,使翻译理论更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形成了翻译标准多元化的理论体系。为西方翻译理论向纵深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对世界翻译理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信达雅"对中国翻译理论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至今仍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国内翻译标准之一。但"信达雅"视角较为单一,仅从文学美学的角度出发,与其他学科的结合性较弱。理论研究远不如西方那么具有理论性和系统性。对世界翻译理论发展的影响较小。
结语
目的论三原则和信达雅翻译标准各有所长,笔者希望通过对这两个翻译标准的分析,对此翻译理论有更深的了解,以更好的指导我们的实践。
参考文献:
[1] 陈富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修订本).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2] 谭载喜. 西方翻译简史[M] . 商务印书馆,2004
[3] 廖七一.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 . 译林出版社,2002
[4] 周锰珍 .《"目的论"与"信达雅"--中西方两种译论的比较》学术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