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一座城市的福祉

2014-07-19 23:54李秀江
中国民商 2014年6期
关键词:乌海市乌海棚户区

李秀江

乌海和新中国成立后大多数资源型城市一样,“先有企业、后有城市”,形成了“矿在城中、城在矿区”的特殊城市格局。土石房、土坯房一直与矿工们相依相伴,街道狭窄、垃圾遍地、蚊蝇扑面,逐渐衍生为中国工矿城市特有的棚户区,为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埋下隐患。

遗憾的是,那些曾经为乌海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人们,在如此恶劣的环境的一住就是几十年。这是早期“先生产、后生活”发展方式遗留的民生欠账,必须尽早偿还。

随着近年来乌海市财政收入逐年增加,乌海市执政者把民生当作头等大事,开始着手谋篇布局,打造文明之城、幸福之城。

2008年以来,乌海累计投入200多亿元,从医疗、社保、就业、住房等方面入手,让百姓分享经济发展的红利,享受到较高水平的民生保障。

乌海是中国最早取消农村户籍,实现城乡低保、医保统一标准的地级市。2013 年,在经济形势较为严峻的情况下,乌海拿出地方财政的73.1% 投在民生社会事业,这已是乌海连续五年在民生和社会事业投入超七成。

目前,乌海市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实现户籍人口全覆盖,实现12 年免费教育,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 的较低水平,成为首批国家级创业型试点城市。截至目前,乌海市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9.3 万套……

可以这样说,在这座因煤而兴的西部城市,“民生”二字已经深深地刻在了执政者心中,而“幸福”之情洋溢在乌海人的脸上。

异地搬迁 率先棚改

对于只有55 万人口的乌海来说,棚户区改造是一项非常艰巨、复杂的工程。全市煤矿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涉及居民6.6万户近20 万人,超过城市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就其规模而言,“棚改”无异于一场城市结构再造,困难不言自明。

欣慰的是,乌海执政者,早谋划、早布局,以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项目为契机,早在2007 年率先启动了中央下放煤矿棚户区改造项目,涉及居民5.1 万多户15 万多人。这要比2008 年11 月5 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确立“保障性安居工程”早了一年多时间。乌海,是中国棚户区改造的先锋之一。

乌海市房管局副局长郝利平介绍,“棚改”之初,考虑到矿区绝大部分区域已成采空区,地质环境恶劣,基础设施很差,既无产业支撑,也不适宜居民居住和就地改造,乌海市委、政府提出了“人口向建成区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的发展战略,对矿区居民实施异地搬迁。

“异地搬迁是乌海棚改的最大特点。”郝利平说,“进行异地安置,最大的困难是本地财力无法承受的”。

有些地区的棚户区改造项目,居民搬迁后的土地可以出让,有资金收入,而乌海的煤矿棚户区不一样,居民搬迁后留下来的土地只能进行生态治理,没有任何土地收益,政府要考虑建设与住宅小区相配套的道路、给排水、供热、供电、绿化等外网设施,医、学、幼及各类公用建筑一样都不能少。

项目建设则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这也是乌海政府面临巨大资金缺口的原因之一。

乌海市保障办一位负责人举例:以乌达区为例,依据2012 年的建筑市场造价测算,安置住宅的直接建设成本在1803 元/ 平方米左右,如果算上安置小区外的配套设施,实际建设综合成本达到3030 元/ 平方米。按照以前对煤矿棚户区居民的安置价格1250 元/ 平方米计算,政府为搬迁居民实际补贴1780 元/ 平方米。每安置一平方米住房,政府要补贴资金1700 多元,承担着巨大的资金压力。

当年,乌海市结合本地实际,创新了“政府主导、政企合作”的棚改模式,至今仍有意义。

郝利平介绍,2007 年7 月,乌海市与神华集团签订了框架协议,共同实施棚户区搬迁改造工作,资金由国家、自治区、乌海市和海勃湾、海南、乌达三个区政府,神华集团及棚户区搬迁居民共同承担。

“对于棚改涉及的3.3 万户神华职工,神华集团给予每户65 平方米、400 元/平方米的资金补助”。

“除了神华集团的补助,市区两级政府给予所有的棚改户每户65 平方米、每平方米300 元的补助”。郝利平说。

以海勃湾区为例,搬迁居民可享受65 平方米以内每平方米1250 元的成本价,65 平方米以外的按照市场价每平方米2300 元计算,居民购房时可获政府补贴19500 元,神华乌海能源公司职工另外可获企业补助26000 元。这样计算下来,非神华职工搬迁居民需出资61750元,神华企业所属居民只需出资35750元便可购买1 套市中心65 平方米的新楼房。而按照当时的市场价,65 平方米住房则需花费15 万元。

平沟煤矿退休的乔振华就是棚改项目实实在在的受益者。他购买的是温馨家园78 平方米的两居室,减去各级政府和神华的补贴,他家只出了5 万元,而如今这套住房市场价已达到30 万元左右。

乔振华感慨地说:“我本来根本买不起商品楼,要不是有好政策,不知道我们还得在脏、乱、差的棚户区住多少年呢。”

棚改绝不仅仅是建房子,要让居民搬得起,更要让居民住得好。乌达区煤矿棚户区爱民佳苑社区改造项目,不但配置了齐备的设施,还扶助建立了各种文艺协会,同时建立了市民议事小组、百姓联合会等群众组织, 2013 年获得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去年,乌海市新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5408 套,老石旦、卡布其棚户区搬迁改造任务基本完成。从今年起,乌海将统筹分类推进棚户区搬迁改造,全面启动煤矿棚户区二期工程,利用3~4年时间,完成各类棚户区搬迁工作。其中,仅今年就计划基本建成9443 套。届时,老矿区中那些破旧低矮的房屋将彻底成为历史。

幸福农民 同城待遇

在乌海采访时,我们有一个疑问,乌海干旱少雨、因矿而兴,这里的农民生活得怎么样?

乌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刘瑞江告诉我们,“乌海的农民十分幸福,十年前就过上了市民生活。生活在农区的居民早就实现了社保、医保、教育和就业补贴等方面和‘同城待遇。”endprint

原来,早在2004 年,乌海市率先探索城乡一体化改革。当年7 月1 日,乌海实行了户籍制度改革,5.6 万农民一次性、整建制转为城镇户籍,这在全国地级市中尚属首例。

事实上,对于农民的优惠政策还远不止如此,早在2002 年,乌海市就通过费改税,取消了对农民的所有收费;2003年又比全国提前3 年免除农民农业税。

乌海市能做到这一步不是偶然。乌海市农业是典型的城郊型农业,截至上世纪末,全市耕地面积保持在10 万亩左右,农村人口5 万多人,农业增加值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不到1%。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乌海具有国内大多数城市无法比拟的优势:农业比重小,农区人口少。

“包袱小,转型快,经过多年的财政积累,我们也有这个实力,让农民和城里人一样过上幸福生活。”刘瑞江说。

71 岁的陈文华,是乌海市分享“同城”待遇亲历者,也是乌海市10 年间民生事业发展的见证人。

陈文华原是五一农场的职工。1958年,他来到下海勃湾开荒种地。“那时家里就10 来亩地,主要是种麦子和玉米,一年的收入刨去吃喝剩不下几个钱。”陈文华感慨地说,“活了一辈子,最幸福的时光还是现在,成了城里人,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纳入全市养老保险统筹范围后,陈文华和老伴现在每月可以领到共计3000余元的养老金,可以说衣食无忧。

在他看来,生活最直观的变化还是体现在住房上。去年10 月,陈文华从上世纪60 年代所建的夯土房搬进了海勃湾区安泰小区的新楼房。“一平方米换一平方米,河畔的烂平房换成了市区的新楼房。政府还将多出的平方米折现给了我5 万元。”陈文华很是意外。

更让他感到踏实的是,有了医疗保险后不必再为承担不起住院看病的费用而担忧。去年,陈文华因突发脑梗住院,期间花费2 万余元,个人实际承担的医药费只有3000 多元。

购物方便、出行方便、社区娱乐文化设施健全……说起搬进新居后生活的变化,陈文华的幸福之情溢于言表。

如今,乌海的农区居民都过上了城市居民生活,从最初简单的免除税费、更改户籍,到后来逐步在低保、医保、养老、教育、就业、住房等领域,实现了城乡同等对待、同步发展。

“农区居民的生活,甚至比一些城市居民还要好。”刘瑞江介绍,农区居民有稳定社保和土地收益的同时,很多人还还获得一份工资性收入。

数据显示,2013 年,乌海市农区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910 元,同比增长12%,高于城镇居民10% 的增速,也高于该市生产总值10.5% 的增速。

如今在乌海,生活在农区、工作在城里已成为普遍现象。

看病不愁 养老无忧

“有啥别有病,没啥别没钱”。老百姓最怕的两件事,乌海通过政策保障从根本上解除了后顾之忧。据统计,截至2013 年底,乌海市医保参保人数达到46.2 万人,实现了户籍人口全覆盖,人人享有医疗保障成为现实。

在乌海,享有医保而避免“因病致贫”的居民非常多。

2012 年12 月,乌达区的高桂淑患病花掉治疗费27.85 万元。她原以为医保最多只能报销10 万元左右,没想到竟然报销了20.2 万元。之所以能报销这么多治疗费,得益于她2010 年参加的医疗保险。

2009 年10 月, 乌海市出台了财政补助原国有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参保的优惠政策,退休人员只需一次性缴纳5500 元即可参加职工医疗保险。高桂淑是从破产企业退休的,因此办理了参保手续。

今年49 岁的崔玉成,是原灰砂砖厂下岗职工,因身体患有多种疾病,2003年下岗后社区为他家申请了低保。

2012 年,崔玉成做心脏支架手术各种费用合计花费了13 万多元,他参加了职工医疗保险和大额医疗保险,医保报销了11 万多元,自己又申请了医疗救助,领到了5000 多元医疗救助金。

崔玉成说:“做完心脏支架手术我一直犯愁,借了那么多钱该怎么还。没想到医保给报销了11 万多,后来社区工作人员告诉我还有医疗救助。这可给我帮了大忙,为家里也减轻了负担。”

目前,乌海市职工医疗保险政策范围内平均报销比例已提高至85%,最高支付限额提高至28 万元,可享受报销的特殊病种增加到20 种。居民医疗保险政策范围内平均报销比例提高至71%,最高支付限额提高至9 至10 万元,可享受报销的特殊病种扩大到10 种。居民医保参保居民在选定的社区医疗机构门诊就医,也可以享受到相应的报销政策。《乌海市大病保险办法》正在组织实施,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的参保患者,在基本医疗保险报销后,个人负担部分超过7000 元以上的合规医疗费可以享受二次报销,上不封顶,这一政策将进一步减轻参保人员因患重特大疾病的医疗费用负担。

如今,中国正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养老压力非常突出,乌海也不例外,当年那些为乌海做出贡献的人们,不仅应该老有所保,更应该妥善解决养老保险历史遗留问题。

2010 年,乌海市出台政策,在原国营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工作过的职工(五七工),可自愿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加养老保险后,“五七工”人员可在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而失去生活来源时,按月领取一定数额的养老生活费。

75 岁的杨永珍年轻时曾在一家国有企业当过集体工,符合参保条件。当年12 月,她办理了参保手续。经过两次上调,杨永珍每月的养老金已经涨到了1394 元。

如今,像杨永珍一样的3 万多名“五七工”和符合条件的城乡一体化征迁居民、残疾人等困难群体纳入了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并领上了养老金。到2013 年底,乌海市场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6 万人,享受待遇人数达到5.5 万人,平均养老金达到1712 元。

教育免费 就业“托底”

对普通老百姓而言,教育支出是一笔不小的经济负担。如今在乌海,从小学、初中、高中的12 年里,学生不需再支付学费,这在当时,很多家长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endprint

海勃湾区刘淑珍回忆,2011 年秋季开学那天,上高一的儿子拿着1000 多元的学费去市一中报到,没想到中午的时候,儿子又将钱悉数交还给了她。“老师说高中三年的学费、书本费都不用交了”。她听儿子这样说时,还真有点儿不敢相信。

身有残疾的刘淑珍常年坐在轮椅上,由于没有劳动能力,政府每月发放的1000 元钱低保金是母子俩惟一的经济来源。

2011 年初,乌海市决定对公办普通高中教育、民族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乌海籍学生实行免学费、免教科书费、免住宿生住宿费的免费政策,全市范围内小学到高中12 年实现免费教育。

“免去1000 多元学费,对我们母子来说可不是一笔小数目,这个好消息让我高兴了好些天”。刘淑珍说。

据统计,仅当年,乌海市普通高中学生免除了学费等费用,免费金额达2271.4 万元,2.6 万名学生因此受益。

民生事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而解决好就业就是解决了最大的民生问题。

乌海市抓住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国家级创建创业型试点城市”的契机,突出创业带动就业,实现了“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47 岁的吕秀荣原是一名教师, 因照顾患病的女儿辞去了工作。后来再想工作时,却由于年龄较大而屡屡碰壁。2012 年4 月,就业部门按照公益性岗位政策将她安排到一家物业公司工作。如今,每月2000 多元的收入完全够她的生活开销。

乌海市针对有就业意愿且有劳动能力的“40/50”人员,通过购买保洁、园林绿化等公益性岗位,优先安置。另外,由工业园区内的企业提供保安、绿化等辅助性岗位,对库区移民、“零就业”家庭成员、残疾人等就业困难人群进行就业“托底”安置。

同时,乌海通过落实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等政策,实行普惠制创业培训,加强创业者服务等方式,全力扶持大中专毕业生、城镇新成长劳动力等各类人员就业,鼓励企业吸纳就业,扶持各类群体自主创业,实现了原有就业稳定、新增就业不减、自主创业增加。

2008 年至2013 年底,乌海市累计新增就业5.4 万人,城镇就业再就业技能培训4.4 万人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近4 亿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以内,动态消除了“零就业”家庭。

弱势群体 保障无缺

对于一座城市而言,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更能体现这座城市的人本精神。

一直以来,乌海市不断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启动了大病保险,市区两级政府每年出资1500 万到3000万元,对特殊困难人群进行补助、补贴。

58 岁的张根发是海勃湾区康乐社区居民,年轻时因工伤丧失了劳动能力,社区工作人员了解到情况后,为他申请了低保。

张根发说:“当时两个孩子小,社区为我们一家3 口申请了低保,从最开始每人每月130 元到现在每月差不多500元,低保金每年都在增长,孩子上学还有补贴。我感觉生活还是充满阳光的。”

“除了每月的低保金,年底还有1380元的取暖补贴,还有各种生活性补贴、我很满足。”张根发说。

2013 年,乌海低保保障标准由400元提高到470 元,低保家庭冬季取暖补贴由每户1000 元提高到1380 元。

家住海勃湾温馨家园小区的盛宝山,2010 年2 月被确诊患有双肾衰竭。为治病,他不仅花光了积蓄,还欠了不少外债。考虑到盛宝山的情况,2011 年民政部门为他办理了低保,而且还将他纳入了医疗救助范围。

2013 年,像盛宝山一样的2 万多名困难群众得到医疗救助和医疗补贴。乌海市全年共发放医疗救助和医疗补贴资金964.2 万元;审核批准大病医疗救助对象1108 名,共支出大病医疗救助资金618.2 万元;全年发放困难群众社保补贴、取暖补贴、物价补贴等各类资金4 亿元……

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教,住有所居,就是老百姓对一个座城市的福祉所系。正是乌海执政者思想上高度重视民生,财政大力投入民生,行动上实干民生,55 万乌海人的幸福才变得触手可及。endprint

猜你喜欢
乌海市乌海棚户区
乌海恋曲
乌海市雾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乌海市2020年6月18—19日臭氧污染过程分析
包银高速铁路引入乌海地区方案研究
棚户区改造被设限
内蒙古乌海市通联站站长——靳刚
关于鼓励企业自主进行棚户区改造的探讨
棚户区改造方案——PPP模式初探
内蒙古乌海市水权转让项目节水工程建设稳步推进
北京市棚户区改造政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