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玉浓
中图分类号:G852.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6-000-01
摘要就创新能力的内涵,教学观念的转变以及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要素进行论述,提出高校体育为适应创新教育,必须更新观念,提高教师素养,改进教学,营造环境,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创新能力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文化的发展,21世纪是一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才激烈竞争的时代。《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纳要》中指出:“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实际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
一、创新素质的内涵
人的创新能力或创造性是由多个层面构成的综合素质的反应,也就是说,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使社会对创新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创新观念,并以创新观念引发个体的创新动机,维持个体的创新意志,导引个体的创新活动,增强个体的创新能力。
二、教师素养的提高与教学观念的转变
(一)必须重视师资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因为教师在自己的职业活动中所体现的政治,思想观点,道德风貌,直接影响学生政治立场、世界观、道德品质的状况又会极大地影响整个社会,中青年教师结合教学积极开展创新教学,是提高教师学术水平推动教学环境良性循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只有教师具备高素质,才有能力推动创新教育,只有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适应新世纪的挑战,才能在教学中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探究式的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二)教育思想的转变是全面实施创新教育的前提,只有突破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束缚,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思想真正从专才教育变为通才教育,变接受教育为创新式教育,变学生的适应性学习为创新性学习,才能在体育教学中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宗旨,把技术技能教学与发展身体素质结合起来,将思想教育、知识教育贯穿于体育教学过程的始终,同时,教师还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重视学生体育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三)体育教学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新的教学模式应是转变单纯传授技术、技能,树立传授与创造相结合的教学观念,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树立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的观念,在教学生学技术、技能的同时重视提高大学生体育思维的品质,包括思维的广度深度、灵活性、独立性等,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思维品质不高不可能有创新能力。
(四)在体育教学中,为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创新学习,不少教师运用启发式和探究式教育,启发和引导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各种体育活动中,变学生被动接受为学生主动学习,引导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索,积极主动地、独立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强化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创新性,使他们能从深层次上认识生命的价值,即自身存在的价值,提高其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要素
(一)创造民主和谐的环境和师生关系,培养学生自学创新的氛围。
好奇心与兴趣是激发创造性思维的先决条件。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要充分信任和相信学生,鼓励学生敢于展示自我,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站在未知的高度上进行探索和创新。积极营造和创造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在民主的师生关系中,教学氛围活跃,学生精神振奋,心情愉快,学习积极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斯坦福大学校长卡斯帕尔教授在谈到硅谷和斯坦福大学的成功时,就认为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条件。
(二)培养大学生对体育学习兴趣
在本研究创新能力,首先必须激发学生对体育教学内容的学习兴趣,引导并保持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并提供学生通过运动获得满足感的机会,在兴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体育的稳定爱好,进而形成相对稳定的个人价值观,并由此树立终身体育观念。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观察是学生认识世界观、增长知识、获了信息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将给学生观察的步骤、方法和一些技巧,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强化学生的好奇心。体育教学是师生双边的活动,同时也是相互观察的过程,要提醒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及全面的观察,既要观察到技术的表层现象,又要了解技术动作的内在实质和用力顺序。
(四)引导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创造能力形成的基石地。体育教学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切实抓住技术的要领规律及内在本质联系,以实现知识迁移、变通;要把系统的而不孤立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教给学生,使之能表现出强大的整体功能。
(五)重视非知力因素的开发,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非智力因素是激发的重要心理条件,创造活动的筶是创新,创新需要坚忍不拔、天无绝人之路拼搏的精神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我们体育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教育,注意激发学生的自主、独立和创新精神,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自觉刻苦锻炼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产,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学会一到两种终身锻炼的方法,并能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自身条件科学合理地安排锻炼的时间、内容,学会自我调控和评价等。
(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创新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支持学生个性的发展,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确立主体意识意味着人的能动性、主动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 曾红卒.论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兴趣和能力的培养[J].体育与科学.2001.22(2):78-80.
[2] 主勤.健身模式教学对大学体育学习兴趣,价值观及动机的影响[J].2002.14(3):77-78.
[3] 刘平清.试论体育与创新教育[J].四川体育科学.2000(3):62-65.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