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俊霞
一、多做思考,处理教材做到切实有效
案例:如在一年级实验教材《有几辆车》一课中,有的老师直接采用主题图。先让学生看图说说“3+2=5”和“2+3=5”各表示什么意思?有什么联系,从而得到3+2=2+3。而有的老师却把主题图改为(一辆红色的,4辆绿色,去掉算式)。先放手让学生独立观察、提出问题。当学生提出:停车场上左边停了2辆汽车,右边停了3辆汽车,一共有几辆汽车时,老师没有就此罢休,而是又一次引导大家还有不同的发现吗?课堂上果然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停车场上有1辆红色汽车,4辆绿色汽车,一共有几辆汽车?有的学生还按汽车的外形不同加以描述。这时,老师及时给予表扬“你们的发现真了不起!”接着,又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请大家仔细观察2+3=5,3+2=5,4+1=5,1+4=5说说你有什么发现。从而得出2+3=3+2,4+1=1+4,2+3=3+2=4+1=1+4……
反思:后一位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对教材内容做了适当的处理,使教材内容成为更易于课堂教学表达,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求异创新的教学材料,从而达到优化教学内容的目的。数学实践证明,同样的教材内容、同样的学生基础,由于教师对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教学效果就不一样。虽然教材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但教材内容是教学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况且,教材的改革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完善的过程。所以,教师必须客观地认识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教材内容有所选择,科学地进行加工。采用有效的策略,诸如调整教学顺序,提供现实背景,挖掘思想方法,改变呈现方式,设计或引进开放题,让学生与教学材料的提供,甚至重组教材内容等等。
二、灵活把握,教学策略运用富有实效
1.搭建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的桥梁
生活是数学的宝库,数学教学要瞄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最佳联结点,并架起桥梁,使数学知识因贴近生活而变得生动有趣,从而使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数学意识,培养数学兴趣。如《可爱的校园》一课中,学生数完动物后,可带他们到自己的校园里走一走、数一数、说一说。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但使学生学会了知识,培养了兴趣,也沟通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只有与现实生活能沟通的知识,能提高、完善学生能力和品质的学习才是有价值的。
2.创设既生动又具有探究性的情境
由于小学生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往往会影响到课堂学习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情境创设,把枯燥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幽默,紧紧吸住学生的注意力,达到以趣导知、知趣相融的目的。
在《猜数游戏》一课中,可用《老鼠背土豆》的故事创设情境:有一天,老鼠贝贝带着一只大袋子外出找吃的,他东找西找,发现一堆土豆,他装了7个土豆就赶紧往家里跑,跑回家打开袋子一看,却气得要命,这是怎么回事?大家猜猜看,学生们被生动、有趣的情境激活了,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他们互相交流各自的猜想,并在教师引导下提出教学问题:7个土豆在路上全掉光了,还剩下几个土豆?路上掉了6个土豆,还有几个土豆?7个土豆只剩下2个了,路上掉了几个?……并列出算式7-7=0、7-6=1、7-2=5……这样,老师有意识地给学生创设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积极热情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3.适时抛出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现代课堂教学要求每节课保证有1/2以上的时间让每个学生主动学习,包括独立思考,动手操作,互相讨论等各种方式。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学生形成独立获取知识、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及良好的个性与人格。
教学一年级数学《轻重》一课中,为了让学生经历比较事物轻重的过程,主动寻找比较事物轻重的方法。教师先摆出书与笔、大纸盒和墨水瓶、苹果和梨几组物体,让学生比较轻重。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一致认为:书比笔重、笔比书轻,并强调自己是一看就知道的。但对于后两组物体,却发生了争议,有的认为大纸盒比墨水瓶重,因为大纸盒大,墨水瓶小;有的认为大纸盒比墨水瓶轻,因为大纸盒是空的。墨水瓶装满了墨水。对于苹果和梨,争议就更多了,有的说苹果比梨重;有的说梨比苹果重;还有的说一样重。在学生对后两组物体无法看出轻重,意见不一时,老师没有把比较方法直接告诉学生,而是抛出问题“大家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这两组物体的轻重?”把判断两个物体轻重的方法留给学生自己去探索、思考。学生通过再一次的讨论,发现用掂一掂的办法可以比出纸盒与墨水瓶的轻重,用秤称一称的办法可以比出苹果和梨的重量。由此可见,教师要努力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