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炳珍,姜海波
摘要:微观经济学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只有通过教学模式的综合性改革,才能改善其教学效果。笔者认为微观经济学教学模式的综合性改革应以启发式教学提高教学过程的互动性,以案例式教学增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以快乐式教学法提高教学方法的可接受性,从而在整体上提高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快乐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4-0041-02
微观经济学课程是教育部指定的高等学校财经类专业主干课程之一,微观经济学课程内容的学习与掌握是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前提条件和重要基础,因此提高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是培养高质量财经类人才的重要环节。
一、微观经济学教学现状
在微观经济学教学实践中,教学方式普遍存在不足,对此国内相关学者进行了广泛的分析与研究。结合我校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实践,教学方式的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①教学过程以教师单向传播知识为主,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不足。以往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担任课堂支配者的角色。多数情况下,教师在讲台上从上课讲到下课,学生提问和参与的机会很少。教学过程普遍缺乏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的学习过程被动,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不理想。②教学内容以抽象理论分析为主,缺乏理论联系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内容方面,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往往注重抽象理论分析,突出对学生运用公式与图形解析教材习题的应试能力培养,忽视对学生运用微观经济学理论解决实践问题能力的提升,因此,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普遍不高。③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学方法单一,学生接受性较差。就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方法而言,一般采用课堂讲授方式,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微观经济学教学模式的基本特性
1.互动性。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应转变教师单向知识传播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度,增强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变单向知识传播为双向的知识交流与互动学习,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下自发提问、自主学习、创新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2.实践性。微观经济学的课程内容源于现实世界,课程教学应体现实践性特征。在课堂教学中,课程内容应与现实经济事件的分析相结合,使学生对微观经济学知识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本内容,而是能运用理论知识对现实经济问题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与水平。
3.可接受性。课程教学方法要保证能够被学生乐于接受,单纯的课堂讲授很难达到良好的接受效果。教学方法要强调对学生心理的研究与把握,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快乐的情绪,乐于学习,乐于参与,达到“快乐学习”的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微观经济学教学模式的改革
1.以启发式教学提高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启发式教学强调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与启发,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与寻找答案,并在学习过程中主动与教师交流,以更好地实现学习目标。
2.以案例式教学增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案例式教学强调以现实世界的经济事件为微观经济学学习的载体,通过对现实经济事件的分析深化课程内容的学习,提高学习的兴趣,改善学习的效果。
3.以快乐教学法改善教学方法的可接受性。快乐式教学法强调对学生心理的研究,在把握学生心理需求的基础上,改善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接受程度,使学生在“快乐学习”中体验学习的快乐。综上,我们可以勾勒出一个微观经济学教学模式的框架(如图1所示)。
四、启发式教学:提高教学过程的互动性
基于启发式教学的理念,微观经济学课堂教学可以采取多种方法。
1.提问式教学与互动性。提问式教学是指在讲授微观经济学基本原理时,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的要求,提出相关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学习习惯。在引导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得以形成。教师一方面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互动过程中实现学习目标;另一方面,教师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学会主动设定问题、主动学习,遇到困难时再寻求教师的帮助,实现更高层次的互动与交流。
2.推论式教学与互动性。推论式教学强调在讲授微观经济学原理时,如果该原理与前面学习的内容存在逻辑关联,教师可以采用首先引导学生回顾已经学过的相关内容,然后启发学生进行思考,从已经学习过的微观经济学相关原理中推导出新的理论或结论。推论式教学在教学内容的逐步演绎过程中实现学生与教师良性互动,使学生与教师的逻辑思维在理论推导与证明中相互融合,改善教学效果。
3.参与式教学与互动性。参与式教学的目标在于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具体实施过程表现为教师围绕教学内容布置研究问题,学生利用课后时间查找资料、撰写报告、形成研究结论,并在课堂上进行研究成果的汇报与交流。在“双重互动”的基础上,教学效果能得到更有效的改善和提高。
4.讨论式教学与互动性。讨论式教学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组成不同的小组,围绕教学内容,小组成员之间进行辩论、质疑,形成研究结论;小组之间也可以进行相应的互动与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学习课程内容的教学方式。讨论式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也有助于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提高教学效果。
五、案例式教学:增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
案例式教学的宗旨在于提高教学内容的实践性,以改善传统课堂教学方式重理论分析、轻联系实际的根本缺陷。微观经济学课程实施案例式教学,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案例本土化原则。微观经济学案例的选取要坚持本土化原则,一方面是由于本土案例距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近,便于学生对案例的理解,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案例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本土案例具有与国外案例不同的体现形态与价值取向,本土案例的采用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分析能力与解决能力,增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endprint
2.案例来源多样化原则。微观经济学案例的来源要体现多样化原则。案例的确定当然可以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自主设计,但不能单纯由教师进行设计,而应坚持来源多样化原则。案例可以从历史典籍中选取,也可以从热点时事中选取。对于不同来源的案例,教师应在坚持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对案例进行适当改造,以更好地满足教学要求。
3.案例关联性与综合性原则。微观经济学案例式教学要体现关联性与综合性原则。案例关联性原则强调案例内容要与教学内容具有关联性,不能仅仅由于提高学生兴趣等原因,忽视案例关联性,盲目引入案例式教学;案例内容要体现综合性,不能因为针对某一知识点,而采取过于简化现实事件的抽象案例,案例要有综合性特征,以更好地与现实世界相吻合。
4.案例创新性原则。微观经济学案例式教学与其他教学方式相类似,需要坚持创新性原则。案例创新性原则不仅仅是要求案例本身的新颖性,而且包括分析角度与分析视角的新颖性。微观经济学本质上是分析问题的视角与方法,学习微观经济学从根本上需要强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因而在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中,教师更应强调分析方法与分析视角的新颖性,以更好地体现微观经济学课程实践性的要求。
六、快乐教学法:改善教学方法的可接受性
快乐教学法以对学生的心理把握为实施前提,通过对教学过程的系统设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过程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化、由应试学习向兴趣学习转化、由接受知识向探索知识转化。快乐教学法的根本目的在于改善教学方法的可接受性,提高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质量。实施快乐教学法,要注意从以下环节入手。
1.研究学生心理,把握学生需求。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研究学生心理,凝练学生的兴趣点,做到课程教学具有针对性。同时,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与学生的需求密切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
2.精心选择教材,认真设计课件。好的教材是成功的课程教学的基础,目前微观经济学教材的版本很多,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求,结合教学要求精心选择教材;以教材为基础,建立以影视资料、网络资源、多媒体课件等为载体的立体课件体系,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教学内容的展示形态,活跃课堂氛围,改善教学效果。
3.创新课堂组织,营造活跃的课堂教学环境。快乐学习应与创新性的课堂组织相结合,教师要注意营造活跃的课堂教学环境,注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对学生的主动表现,教师应予以鼓励,实现“快乐学习”的目标。
4.优化考核体系,实践素质教育。传统的微观经济学考核以书面考试形式为主,学生学习受到考核方式的诱导,过于注重经济学习题的解题能力与技巧。在快乐教学法的实践过程中,微观经济学考核体系应加以优化,采用期末考试成绩与平时考核成绩相结合的综合考核体系,考试试卷的设计与考核方式的设定应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现实经济问题拟定考察内容,采用论文、报告、课程讨论、研究设计、书面考试等多种方式实现对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
5.交流学习体会,完善授课方式。学生的学习要求是不断变化的,教师应注意与学生进行学习体会的交流,听取学生的意见与要求,总结课程教学的经验与不足。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进一步完善授课方式,探索更加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
传统的微观经济学课程在教学过程组织方面,以教师单向传播知识为主,缺乏互动性;在教学内容方面,以抽象理论分析为主,缺乏实践性;在教学方法方面,以单纯讲授为主,学生接受性差。经济学教学模式的综合性改革,以启发式教学提高教学的互动性,以案例式教学增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以快乐式教学改善教学方法的可接受性。经济学教学模式是多种教学方式的有机组合,综合性改革是对微观经济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有益探索。
参考文献:
[1]吴冬霞.基于启发式教学的微观经济学教学方法探讨[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增刊,2007,(10):135-137.
[2]刘施扬.《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改革的探讨[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8,(12):11-13.
[3]项锐.微观经济学教学模式的新尝试[J].经济师,2012,(1):147+151.
[4]张志娟.《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浅谈[J].当代经济,2012,(4):108-109.
[5]张玲.微观经济学教学探讨[J].商业经济,2012,(6):120-121.
基金项目:本文系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微观经济学》精品课程建设阶段成果,项目代码(ZX090102006)。
作者简介:沈炳珍,女,教授,研究方向:西方经济学;姜海波,男,讲师,研究方向:经济伦理学、经济思想史。endprint
2.案例来源多样化原则。微观经济学案例的来源要体现多样化原则。案例的确定当然可以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自主设计,但不能单纯由教师进行设计,而应坚持来源多样化原则。案例可以从历史典籍中选取,也可以从热点时事中选取。对于不同来源的案例,教师应在坚持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对案例进行适当改造,以更好地满足教学要求。
3.案例关联性与综合性原则。微观经济学案例式教学要体现关联性与综合性原则。案例关联性原则强调案例内容要与教学内容具有关联性,不能仅仅由于提高学生兴趣等原因,忽视案例关联性,盲目引入案例式教学;案例内容要体现综合性,不能因为针对某一知识点,而采取过于简化现实事件的抽象案例,案例要有综合性特征,以更好地与现实世界相吻合。
4.案例创新性原则。微观经济学案例式教学与其他教学方式相类似,需要坚持创新性原则。案例创新性原则不仅仅是要求案例本身的新颖性,而且包括分析角度与分析视角的新颖性。微观经济学本质上是分析问题的视角与方法,学习微观经济学从根本上需要强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因而在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中,教师更应强调分析方法与分析视角的新颖性,以更好地体现微观经济学课程实践性的要求。
六、快乐教学法:改善教学方法的可接受性
快乐教学法以对学生的心理把握为实施前提,通过对教学过程的系统设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过程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化、由应试学习向兴趣学习转化、由接受知识向探索知识转化。快乐教学法的根本目的在于改善教学方法的可接受性,提高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质量。实施快乐教学法,要注意从以下环节入手。
1.研究学生心理,把握学生需求。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研究学生心理,凝练学生的兴趣点,做到课程教学具有针对性。同时,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与学生的需求密切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
2.精心选择教材,认真设计课件。好的教材是成功的课程教学的基础,目前微观经济学教材的版本很多,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求,结合教学要求精心选择教材;以教材为基础,建立以影视资料、网络资源、多媒体课件等为载体的立体课件体系,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教学内容的展示形态,活跃课堂氛围,改善教学效果。
3.创新课堂组织,营造活跃的课堂教学环境。快乐学习应与创新性的课堂组织相结合,教师要注意营造活跃的课堂教学环境,注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对学生的主动表现,教师应予以鼓励,实现“快乐学习”的目标。
4.优化考核体系,实践素质教育。传统的微观经济学考核以书面考试形式为主,学生学习受到考核方式的诱导,过于注重经济学习题的解题能力与技巧。在快乐教学法的实践过程中,微观经济学考核体系应加以优化,采用期末考试成绩与平时考核成绩相结合的综合考核体系,考试试卷的设计与考核方式的设定应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现实经济问题拟定考察内容,采用论文、报告、课程讨论、研究设计、书面考试等多种方式实现对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
5.交流学习体会,完善授课方式。学生的学习要求是不断变化的,教师应注意与学生进行学习体会的交流,听取学生的意见与要求,总结课程教学的经验与不足。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进一步完善授课方式,探索更加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
传统的微观经济学课程在教学过程组织方面,以教师单向传播知识为主,缺乏互动性;在教学内容方面,以抽象理论分析为主,缺乏实践性;在教学方法方面,以单纯讲授为主,学生接受性差。经济学教学模式的综合性改革,以启发式教学提高教学的互动性,以案例式教学增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以快乐式教学改善教学方法的可接受性。经济学教学模式是多种教学方式的有机组合,综合性改革是对微观经济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有益探索。
参考文献:
[1]吴冬霞.基于启发式教学的微观经济学教学方法探讨[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增刊,2007,(10):135-137.
[2]刘施扬.《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改革的探讨[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8,(12):11-13.
[3]项锐.微观经济学教学模式的新尝试[J].经济师,2012,(1):147+151.
[4]张志娟.《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浅谈[J].当代经济,2012,(4):108-109.
[5]张玲.微观经济学教学探讨[J].商业经济,2012,(6):120-121.
基金项目:本文系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微观经济学》精品课程建设阶段成果,项目代码(ZX090102006)。
作者简介:沈炳珍,女,教授,研究方向:西方经济学;姜海波,男,讲师,研究方向:经济伦理学、经济思想史。endprint
2.案例来源多样化原则。微观经济学案例的来源要体现多样化原则。案例的确定当然可以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自主设计,但不能单纯由教师进行设计,而应坚持来源多样化原则。案例可以从历史典籍中选取,也可以从热点时事中选取。对于不同来源的案例,教师应在坚持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对案例进行适当改造,以更好地满足教学要求。
3.案例关联性与综合性原则。微观经济学案例式教学要体现关联性与综合性原则。案例关联性原则强调案例内容要与教学内容具有关联性,不能仅仅由于提高学生兴趣等原因,忽视案例关联性,盲目引入案例式教学;案例内容要体现综合性,不能因为针对某一知识点,而采取过于简化现实事件的抽象案例,案例要有综合性特征,以更好地与现实世界相吻合。
4.案例创新性原则。微观经济学案例式教学与其他教学方式相类似,需要坚持创新性原则。案例创新性原则不仅仅是要求案例本身的新颖性,而且包括分析角度与分析视角的新颖性。微观经济学本质上是分析问题的视角与方法,学习微观经济学从根本上需要强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因而在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中,教师更应强调分析方法与分析视角的新颖性,以更好地体现微观经济学课程实践性的要求。
六、快乐教学法:改善教学方法的可接受性
快乐教学法以对学生的心理把握为实施前提,通过对教学过程的系统设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过程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化、由应试学习向兴趣学习转化、由接受知识向探索知识转化。快乐教学法的根本目的在于改善教学方法的可接受性,提高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质量。实施快乐教学法,要注意从以下环节入手。
1.研究学生心理,把握学生需求。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研究学生心理,凝练学生的兴趣点,做到课程教学具有针对性。同时,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与学生的需求密切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
2.精心选择教材,认真设计课件。好的教材是成功的课程教学的基础,目前微观经济学教材的版本很多,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求,结合教学要求精心选择教材;以教材为基础,建立以影视资料、网络资源、多媒体课件等为载体的立体课件体系,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教学内容的展示形态,活跃课堂氛围,改善教学效果。
3.创新课堂组织,营造活跃的课堂教学环境。快乐学习应与创新性的课堂组织相结合,教师要注意营造活跃的课堂教学环境,注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对学生的主动表现,教师应予以鼓励,实现“快乐学习”的目标。
4.优化考核体系,实践素质教育。传统的微观经济学考核以书面考试形式为主,学生学习受到考核方式的诱导,过于注重经济学习题的解题能力与技巧。在快乐教学法的实践过程中,微观经济学考核体系应加以优化,采用期末考试成绩与平时考核成绩相结合的综合考核体系,考试试卷的设计与考核方式的设定应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现实经济问题拟定考察内容,采用论文、报告、课程讨论、研究设计、书面考试等多种方式实现对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
5.交流学习体会,完善授课方式。学生的学习要求是不断变化的,教师应注意与学生进行学习体会的交流,听取学生的意见与要求,总结课程教学的经验与不足。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进一步完善授课方式,探索更加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
传统的微观经济学课程在教学过程组织方面,以教师单向传播知识为主,缺乏互动性;在教学内容方面,以抽象理论分析为主,缺乏实践性;在教学方法方面,以单纯讲授为主,学生接受性差。经济学教学模式的综合性改革,以启发式教学提高教学的互动性,以案例式教学增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以快乐式教学改善教学方法的可接受性。经济学教学模式是多种教学方式的有机组合,综合性改革是对微观经济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有益探索。
参考文献:
[1]吴冬霞.基于启发式教学的微观经济学教学方法探讨[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增刊,2007,(10):135-137.
[2]刘施扬.《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改革的探讨[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8,(12):11-13.
[3]项锐.微观经济学教学模式的新尝试[J].经济师,2012,(1):147+151.
[4]张志娟.《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浅谈[J].当代经济,2012,(4):108-109.
[5]张玲.微观经济学教学探讨[J].商业经济,2012,(6):120-121.
基金项目:本文系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微观经济学》精品课程建设阶段成果,项目代码(ZX090102006)。
作者简介:沈炳珍,女,教授,研究方向:西方经济学;姜海波,男,讲师,研究方向:经济伦理学、经济思想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