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雪华
【摘要】作文教学一直是困扰我们语文老师的一大难题,我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习作问题,只有把目光转向平时的阅读教学。从以下五个方面加以入手:1、课内解题提升审题技能;2、课内谋篇提升结构层次;3、课内品词提升语言质量;4、课外阅读提升素材品质;5、在老师的精心引导下,开拓作文教学更为宽广的新天地。
【关键词】阅读 提升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4-0100-02
提起作文,永远是老师的头疼问题,学生的心痛之事。每周一次的两堂作文课,被学生视为“恐怖时刻”。在几年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领悟出了仅仅在作文课上向学生讲授写作的技法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习作训练只提供一些写作内容,提出一些写作要求,没有结合具体例子教给学生作文的知识和方法。要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习作问题,我认为就要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加以指导、借鉴、吸取课文的写作精髓。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由课内引向课外,鼓励学生加强课外阅读,积累必要的写作素材,才能开拓作文教学更为宽广的新天地。
一、课内解题提升审题技能
题目是文章的材料和中心思想最精炼的概括,是文章的“眉目”,文章的“眼睛”。对小学生而言,要想写好一篇文章,审题至关重要。大部分学生不懂得怎样寻找题目中的关键字词,因此,写出来的文章文不对题的现象非常普遍。如果在阅读教学中注意解题教学,寓审题指导于解题教学中,那么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将会事半功倍。在教学时,我们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通过多读课文后,联系课题,看看作者是抓住课题中的哪一个字或词来展开叙述的。在经常性的解题与审题相结合的训练下,学生审题能力不断提高,那种文不对题、偏离中心和言之无物的毛病也会大大减少。
二、课内谋篇提升结构层次
阅读教学不仅是教学生怎样读懂一篇课文的,它更是指导学生学习写作的一种重要途径。有许多课文是学生习作的范例,教师应该进行读写的迁移。因为一篇好的文章,如果文章思路不清或没有顺序,那么,尽管你的文章中有华丽的词藻,优美的语句,也还是一篇不成功的作文。因此,在作文时,一定要注意文章的结构安排,写作顺序及写作特色。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结合课文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通过读课文,明白作者的写作顺序和写作特色,在习作时加以模仿。
如《小镇的早晨》,这篇文章是由典型的总分语段构成的,全文是先分后总的结构。在阅读的时候,教师应把学习这种写作方法作为一个教学重点,在学完以后可以组织学生学习课文的写法进行总分段落的写作,还可以进一步进行仿写,巩固所学的写作要点。在教材中有许多这样适合进行读写结合的课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教材,发挥教材的示范作用,使学生在学会阅读的同时也学会写作,因为阅读的根本目的就是回归到学生的写作上。
三、课内品词提升语言质量
如果说作文教学是一棵树,它必须扎根于阅读教学这块肥沃的土壤,才能枝繁叶茂。阅读课文不仅是学生学习阅读的材料,还可以是学生学习运用语言的范例。在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在读课文时,要抓住课文中的一些用得比较好的词语和句子,加以理解和分析。让学生明白这些词语和句子是什么意思,好在哪里,在自己作文时,怎样去运用好的词语和句子。例如《夹竹桃》一文的教学,针对”“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这句话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师:“悄悄”“一声不响”,夹竹桃会说话吗?为什么季先生说它一声不响呢?生交流。师:花开花落,循环往复,乐此不疲,败了,再开;黄了,再长,这是多么旺盛的生命力啊,季先生用这样的文字来写夹竹桃,你能体会出季先生对夹竹桃有怎样的情?生交流后师小结:几个不过简单的词,被季羡林先生组合在一起,就成了这么富有内涵的句子。再简单的,再普通的词,只要我们用得对,用得巧,我们的作文就一定能写得好,对吗?
阅读教学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一些写景类文章中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把事物写形象,写生动,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加以分析,吸取其精华,为自己所用;说明文中可以学习一些常用的说明方法。我们经常说“阅”是“写”的前提,“写”是“阅”的最佳补充,要让学生学好语文,两者有机的结合就是最佳途径。
四、课外阅读提升素材品质
课内的学习毕竟有限,所以,利用课余时间要让学生多读课外书。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其中规定小学低年级课外阅读不少于5万字,中年级不少于40万字,高年级不少于100万字。如果你对学生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大部分学生不爱阅读。这也就导致了学生缺少课外积累,不仅影响了阅读能力,也极大地影响了作文能力的提高。因此,我们要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促使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养成喜爱阅读的习惯。
作文教学是一门深奥的学问,我们在此过程中,应该始终立足于学生的实际,从平时的点滴教学着手,多角度,多途径开辟作文教学的新图面。我深知只有让学生扎扎实实地练好字、词、句、段基本功,循序渐进,才能取得实效,我将在这条路上继续摸索前行。